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轰炸电影简介,电影大轰炸中文版

2023-11-19 16:52 作者:岑岑 围观:

《大轰炸》海外正式上映,验货《大轰炸》,让我们来看看影片到底如何。

首先我们来看导演萧锋,专注拍抗日,主旋律题材几十年如一日,可以说是抗日题材的专职导演,不过水准仅限于八点档电视剧。

怎么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是国产电视剧的标准水平,爸爸妈妈能看的国产电视剧。

所以《大轰炸》这样级别的电影,被拍成了八点档电视剧的水准,讲真全程看得我挺尴尬的。

《大轰炸》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国民政府失守上海南京,迁都重庆,日本则对重庆实行了6年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在此期间,重庆人民乐观抗战的态度,还有中国年轻飞行员和日军在天上的殊死之战,抒写了一幅抗战画卷。

《大轰炸》的背景和叙事,都做得非常宏大和多样。但在电影中,宏大和多样其实是一个中性词,特别是放在叙事上,就变得更具风险。

《大轰炸》的宏大,是放在重庆被轰炸最惨烈的抗日时期,影片想要面面俱到,但所有事情都在蜻蜓点水,在观影过程中,真的就是五分钟一大炸,三分钟一小炸,所以总感觉整个片子一直在炸炸炸,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大轰炸》。

我们都习惯于说电影要以小见大,二战背景的《拯救大兵瑞恩》,先是宏大的诺曼底登陆,然后随即收缩到一队士兵身上,开始娓娓道来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这是以小见大。

而《大轰炸》则一直用散落的宏大叙事观,去铺陈整个影片,里面的角色介于主演和群演之间,很难界定,让人看到的只是以大见大,以小见小。每个角色没有个人背景,只有个人和历史的背景硬连接,这样就很难让观众和角色之间产生共鸣。

这是什么套路,这就是国产抗日剧的标准套路,人物和历史背景有较强的呼应,但角色的过去和内心刻画,对不起没有。

说完宏大,接下来就是多样,《大轰炸》有三条平行线,注意哦是平行线,我分不清主副线,这三条平行线分别是空军抗日线(布鲁斯威利线),间谍斗智斗勇线(刘烨线),民间抗日线(范伟线)。

这三条故事平行线,没有主次的均匀分布在整部影片中,几乎毫无内在联系,仅在影片最后,三条线稍微交织了一下,这就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影片让人看得极为跳跃和混乱。

这还没完,除了这三条平行线,还有各种密密麻麻的小支线,连谢霆锋都是跑龙套一样的角色。

还有艾德里安.布洛迪医院的那条线,也是忽闪忽现在影片中,可有可无。再来就是刘烨线还分支出了达康书记线,马苏线,空军抗日线同样也分支出日军内部线等等。

影片各种线交织在一起,看起来影片很多样对不对,但是给人的凌乱感不是一点点。

这是什么套路,这就是国产抗日剧的标准多线性套路。

《大轰炸》里面人物的戏份,总感觉欲说还休,一段戏还没结束,就硬生生切到了另一条线。估计影片是按照50集大型抗日剧的量和感觉在拍的,但最后却要压缩成100分钟的电影。

不要和我说如果《大轰炸》是3小时,甚至4小时导演剪辑版,人物会很丰满,剧情会很震撼,但问题是,影片自身要清楚,最终呈现给绝大部分观众是多少时长。

比如布洛迪的戏份,几乎删光光,那你花重金来请他做客串,值得吗,拍那么多戏份和分支,最终没能让观众看到而是剪光,值得吗。

同样是三线并行的《敦刻尔克》,主次分明,主是陆地,次是海上和天空,人物主次也分明,就是那三个年轻的士兵为视角,其他都是配角。影片通过导演诺兰强大的镜头语言执行力,去掉二战固有的背景共性,去用故事编织的方式,让陆,海,空三条线很好结合到了一起。

而《大轰炸》却自认为我们都知道背景发生在重庆抗战,所以天然的认为这三条平行故事性会产生天然的联结性,蓝鹅这三条线并没有让人感觉联结性很强。

此外,《大轰炸》这一次请了如此多实力派演员,不吹不黑,大家确实很敬业,也从影片中看到大家其实挺珍惜这次机会,包括布鲁斯威利斯,包括加起来戏份不超过2分钟的艾德里安.布洛迪,还有宋承宪,范伟,冯远征,刘烨等人,大家都高水准的完成了表演。

不过我还是要转折了,影片并没有什么电影感,从光影到调色,从镜头运镜到构图,都很难看到电影的光影气息。

举个通俗的例子大家就都明白了,影片中的对话戏,几乎都是过肩的近景特写双反打拍摄。

这样的镜头运镜和构图完成一段对白戏,这是什么套路,这是国产抗日剧的标准视听语言套路。

因为电视剧的屏幕局限性,所以在拍摄电视剧时,会有比较多的台词内容和谈话部分,电视剧为了节省拍摄成本和时间,也由于电视剧主要播放设备是电视机,所以为了让观众看清楚演员的表情,对白戏基本都是过肩往上的近景特写双反打拍摄。

而在电影镜头语言中,因为影院屏幕够大,演员之间的对白戏,镜头运镜和构图,还有用光,都是经过细心考究的,而不是简单的特写双反打。

所以综上所述,《大轰炸》的电影感,差强人意,演员再怎么卖力表演,剪辑逻辑接不上,画面构图生硬,也就看起来不自然了。

最后聊聊《大轰炸》的特效,既然《大轰炸》拍摄资金如此庞大,那么特效场面应该很壮观吧,蓝鹅并没有,只是感觉一般般,或者似曾相识。

《大轰炸》反复炸的一个地方,是一个阶梯坡,反反复复炸,片中也反反复复在那取景,据说,那个景可贵了,那每个台阶的石头,都是从哪哪运过来的,然后要还原每一处细节。

影片为了做到精益求精打造真实场景,值得赞扬,但电影最怕的就是在反复运用场景中重复的设计,镜头运镜和构图没有变化,那么再昂贵的场景,也会让人视觉疲劳。

说到视觉疲劳同样还有空中对战,空中对战的打斗戏起码在影片中反复打了四五场吧,而每一次空战的设计,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敌我双方飞机对打的动作设计,不管打多少场,都是那几个既定动作,看得人毫无新意。

至于影片的一些不符合逻辑的地方,那真的...算了说好不吐槽的,但还是忍不住想举几个明显的点。

就拿飞行员扔罐头来说,从飞机扔下去,是不是要考虑重力加速度啊,但罐头最后掉到地上时,只是滚到两个小孩旁边,而且飞行员就不担心砸到人吗?!

还有飞机迫降,用卡车来接应,刘烨在市区看到我军飞机没轮子要迫降,他居然瞬移抵达空军机场,这车速比飞机速度还快。

而且卡车还能承载一架飞机重量并紧急刹停?!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还有片中出现的小孩,都好可爱,但不真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妆容不够脏,而是每个小孩都嫩胖嫩胖的,敢问抗日年间大家吃喝不饱,民间的流浪小孩不应该是骨瘦如柴吗,这一点《无问西东》里的小孩群演就找得好,一个个瘦得弱不禁风的。

还有很多逻辑漏洞,不一一举例了。

或许吧,《大轰炸》作为主旋律电影,本就是以国产抗战剧的审美去制作和完成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审视,《大轰炸》有他本身的群众基础,而偏偏大聪就拿《大轰炸》去和《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这些片子去比较。

如果萧锋为了这作品倾注全力,并且他的遭遇和说的话都属实,那大聪敬佩他,但《大轰炸》我依然喜欢不起来呢。

关注《大聪看电影》,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