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冯小刚 大腕 影评,冯小刚大腕电影的痰盂

2023-11-19 16:51 作者:岑岑 围观:

在那年的一次采访中,导演冯小刚说,“玩笑归玩笑,我们真的想谈点什么。”。电影《大人物》被定义为贺岁喜剧,但电影的整个画面却充满了真实的黑色幽默。

影片讲述的故事大致如下:

好莱坞大亨泰勒前往中国执导电影《最后的王朝》,他的私人助理露西雇佣了电影制片厂的下岗工人尤尤为泰勒拍摄宣传纪录片。泰勒对电影情节要求严格,拍摄进度缓慢,引起投资方不满,投资方因此更换了导演。泰勒心脏病发作,有生命危险。他让你你给他办一个喜剧葬礼,导致了一系列荒唐的事情。

这些20年前的荧屏笑话,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1过度消费历史文化

泰勒的电影《末代王朝》模仿末代皇帝,在太庙拍摄。影片开头末代皇帝溥仪喝了一瓶某品牌的可乐,影片以这个画面结束,自始至终回荡。后来泰勒因病住院,友友选择祠堂作为泰勒葬礼和广告招标的场地。这是对现实的双重讽刺。

第一,讽刺商业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祠堂象征着故宫等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成了商业片的电影制片厂和大牌导演的殡仪馆,是世人对文化瑰宝的亵渎。和今天各种文化、自然旅游景点的商业展示、商业包装、商业渗透如出一辙。

第二,讽刺文艺界在文艺创新上的懒惰。《末代王朝》只是改了名字,还是那些内容。当今文艺界,你抄我,我抄你。穿越剧,宫斗剧,职场剧,抗日剧,军恋剧,什么类型的火,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只要能吸引眼球,能赚钱。

对历史文化的过度消费破坏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扼杀了年轻一代的根性认知,降低了对世界的向往和尊重。如果我们自己不珍惜,这个世界就会踩在脚下。

2广告投放和过度营销

泰勒的灵车,车头、车身、车尾贴满广告;泰勒的灵堂,迎宾,彩球,地面,彩虹柱也是广告;泰勒的肖像、三张照片和三个广告;泰勒的灵床是某奢侈家具品牌的产品;泰勒全身上下,被各种品牌装饰。

乐队演奏完哀乐后,出乎意料。哈哈,傅彪哭着说了一句钙片的广告词作为悼词,准备躺在泰勒的尸体旁,假扮情人的“潘金莲”...

现在,我们打开电视,在广告里插播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包括电影、奥运、春晚、新闻、公交车站、火车、地铁等等。各种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投放、直播投放、明星投放、广告弹窗...

如果广告投放和内容呈现能做到平衡,创作者和受众就赢了,反之亦然。强硬植入可以理解为有人在试探道德底线;夸大宣传或者虚假宣传都是对法律尊严的挑战。但是,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铤而走险。

3盗版和知识产权保护

葬礼招标会上,拍卖泰勒肖像的第三个广告,爱情岛的DVD中标,被尤尤拒绝。“超级纠错就是超级盗版”,看似没有道理,其实是在讽刺现实。但面对路易国王的斥责和记者的追问,尤尤向观众传递了打击盗版的正能量价值取向。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了,比如“搜狐,搜狗山寨”,“搞笑可乐,可口可乐山寨”,“报丧事的鸟”,“乐哈哈”。这也是为什么国货一直被贴上“山寨”的标签。

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既是对真知识的尊重,也是对民族企业创造研究的鼓励。多年来,自力更生的民族工业企业家逐渐改变了经营理念,越来越重视R&D和创新。随着观念的转变,在大浪淘沙的洪流下,强者胜劣,劣者被淘汰。

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是企业的责任;不购买和使用盗版是公民的义务。摘掉国产是“山寨”的标签,需要制度保障和企业自觉。爱国,爱国货,人人都可以践行。

4借壳上市背后的逻辑

泰勒没有死,泰勒的喜剧葬礼以闹剧收场。为了躲避广告冠名商的讨债,尤尤和路易国王装疯,躲进了精神病院。精神病院的病人都有一夜暴富的梦想。

中国的音像业油水很大。中国现在有2700万张DVD,每台机器每年消费10张DVD,每张DVD抽取一美元的版税。这个一美元乘以十就是十美元,十乘以两千七百万就是两亿七千万。我们买了个ST壳,装个DVD进去,立马就成了上市公司。

面对一个产能过剩,即将被互联网取代的DVD行业,如此厚颜无耻的拉投资,确实是商业逻辑的狂人。

这个疯狂的案例也反映了行业金融化背后的逻辑。不管产品做不做,不管产品好不好,只要能套上新概念,贴上炒作的标签,就能上市割投资人的韭菜。这很像现在的内幕交易,低买高卖,操纵股价的行为。原来股市里不仅有垃圾,还有骗子。

5互联网行业的潜规则

关于互联网,张涵予这个神经病的角色,道出了行业的潜规则。那时候的互联网公司都只是炒作,不管好坏。先是被炒,然后被卖,套现才是目的。

想靠电商赚钱的都是傻子。网站还得靠钱砸,小孩子不忍心套狼。先高薪雇几个骂人的枪手,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网站靠点击率,点击率上去了,下家也就跟着上去了。你扔进去多少钱,加一个零,直接卖给下家。有人谈买马上套现,你连给你股票都谈不上。

那时候,今天的马云、马花藤、李彦宏等互联网大佬还在水深火热中,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未来还是未知数。他们后来的成功最终证明了互联网行业不全是骗子。

所有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互联网公司,都是真正解决了民生困难才生存下来的。而那些靠炒作起家的公司早就销声匿迹了。新事物是否只是昙花一现,时间是见证。

6房地产业的大跃进

李成儒在房地产上的表现可谓一气呵成。当初像傻子一样买房炒房的人都成了富翁。当初买不起房子的人,现在还是买不起。

你必须选择最好的位置,聘请法国设计师,建造最高档的公寓。电梯直达家里,最小的户型也得400平米。把能接的宽带,光缆,卫星都给他。楼上有花园,楼里有游泳池,大堂里站着一个英国管家,还有一个戴假发的绅士。当老板进来时,他必须告诉人们“我能为你做什么?”不管发生什么事,他都是真正的英国伦敦腔,有面子。用哈佛的教材在社区再建一所贵族学校,一年就要好几万美元。再建一个美国诊所,24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贵”,看个感冒就要1.8万。你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如果你开的是日本车,你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多少钱?我想无论如何要花两千美元。2000美元,这就是成本。4000美元起,不要太贵,没有折扣。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花2000美元买房子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付2000美元。你知道什么是成功的人吗?成功人士只是买最贵的东西,而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对于房地产的口号是,不要最好的,要最贵的。

房地产行业确实是全民大跃进。不仅是创业者的造富神话,也是投资人受益的神话。很多地方政府也因为这个产业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但是,每个行业都有其固有的生灭规律。还想着靠房地产完成大跃进的企业和个人,会再次跌入深渊。俗话说,当你盯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盯着你。

7人对诱惑的克制和妥协

冯小刚在电影中调侃了很多荒谬,但这就是现实。你不喜欢,但又不得不接受。

首席赞助商宝马在片中多次亮相;赞助商北京卷烟厂、丰胸膏、索尼DVD、牛排连锁店作为道具或场景也出现在影片中。

导演泰勒通过电影消费观众,他的葬礼被尤尤用于第二次消费,尤尤的商业行为被泰勒拍成新电影用于第三次消费。

我一直认为冯小刚是个两面派。他深知商业片的市场规则和资本运作,但他不想让自己的作品陷入单纯的逐利泥潭。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克制和妥协是最现实的挣扎。

结尾写8。

冯小刚的《大人物》是一部特别的电影。它的讽刺极其尖锐,风格追求夸张,人物群体是社会的畸形现实主义。随着影视市场和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日益成熟,这样的作品已经很难找了。这是好事,也是损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