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悲剧主题的精神意义是什么,悲剧精神有哪些

2023-11-04 14:10 作者:岑岑 围观: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哈姆雷特》是一部众所周知的“复仇悲剧”。熟悉古希腊悲剧的观众都知道,在这部“说不尽的”悲剧中,莎士比亚重复了埃斯库罗斯在其三部曲《忒伊亚》中奠定的西方悲剧主题“王子的复仇”。

《王子复仇记》虽然主题相同,情节相似,但在埃利希和莎士比亚两位悲剧大师的作品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与俄瑞斯忒斯简单地将自己视为神法的执行者和父亲名誉的捍卫者不同,哈姆雷特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既失去父亲(死亡)又失去母亲(背叛)的年轻人的孤独和无助。他在整部剧中的优柔寡断,与其说是这个特定人物的性格造成的,不如说是文艺复兴人文背景下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内心冲突。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把“悲剧”定义为“对一个严肃而完整的动作的模仿”,俄瑞斯忒斯是一个执行神圣的复仇意志的演员。相比之下,哈姆雷特是复杂命运中的自我审视者。他必须在真实与虚幻、正义与非正义、意义与虚无之间进行痛苦而艰难的追问,没有终极答案。

李导演的《哈姆雷特》表现了对该剧主题的深刻挖掘。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中,莎士比亚戏剧中来回变换的各种场景被简化,变成了倾斜度多变的圆形舞台。场上没有任何道具,唯一的风景就是挂在舞台上的一个巨型网状金属球体空在剧情的发展中,金属球体的空与圆形舞台的关系随着侧幕灯和背景灯的忽明忽暗而在现实和虚空中发生了变化。正是在这种高度虚拟和融合的舞美设计中,《王子复仇记》的悲剧外壳被一层一层地剥离,而《哈姆雷特》在特定环境中所蕴含的个体孤独命运和自我审视的悲剧意义被深刻而强烈地凸显出来,发人深省。坐在舞台右侧平台上的两个女人表演的胡靖和五子诵经,不仅加强了戏剧的节奏和气氛,还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他们用断断续续、压抑的音调将观众的观剧体验引入更深更空无边无际的禅定境界。

以这种别出心裁、简单写意的舞蹈为戏剧场景,李赋予了《哈姆雷特》全剧一种缓慢凝重、静谧神秘、空精神焦虑的氛围,同时指向了哈姆雷特的真实处境和精神世界。青年的不成熟和旺盛的生命精神使他们内心生活的冲突更加激烈和激烈。然而,这种紧张仅限于自我审视,而不是外部行动。在剧情发展中,哈姆雷特有很多机会和决心去行动,但他从来没有行动过。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富有哲理的。他是一个面对现实情况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人物——反思是他的“行动”,也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装疯卖傻的哈姆雷特,是一个跳出剧情现实的哈姆雷特,是一个用疯狂的外表诠释莎士比亚对现实生活的哲学洞见的人物。李从观剧经历中深刻地诠释了这个人物的矛盾综合性,而男主角胡军则以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的表演出色地塑造了这个高难度角色。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和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物。皇后(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奥菲利娅(哈姆雷特的情人)不仅年龄和地位不同,还多次同台演出。然而,在这个版本的表演中,濮存昕扮演丹麦国王和老王的鬼魂,房鹿扮演女王和奥菲利娅。濮存昕用精湛的表演艺术展示了角色之间的异同。而房鹿则在同样的时间空不换衣服不换场景的情况下,以不着痕迹的“自由转换”方式,将两个角色完美呈现。纵观全剧,导演自然有将中国的虚拟表演技法嫁接到西方古典戏剧的现实艺术中的意图。但更根本的动因是他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探索——就像年龄的增长会把青春的灿烂变成衰老的丑陋一样,人性表面的善恶对立,或许会在历史的轮转中揭示出善恶的内在统一。所以剧中哈姆雷特的父亲和叔叔之间的善恶对立,不过是不同的人生经历赋予他们的角色,而合谋的女王和无辜的菲利娅先生则是彼此的镜像——菲利娅先生是老女王的影子,女王是未来菲利娅先生的预演。这两对人物完成的“对立统一”分别切入人性最内在的矛盾,从而深化了哈姆雷特自省悲剧主题的揭示。

在西方悲剧传统中,悲剧的根本主题是“自我与世界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冲突”。古希腊人创造悲剧作为一种庆祝的社会教育形式,其目的是让观众在欣赏悲剧中审视自身与世界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增强对世界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背景下,莎士比亚的悲剧更深入到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在人物的内心自省中揭示了悲剧这一永恒主题的精神意义——这种自省成为一种深刻而痛苦的自我启蒙。这是哈姆雷特在悲剧史上的里程碑。李的导演对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做出了非常成功的中国化诠释,并再次彰显了他“弘扬古典美学的精神神话,书写当代生活的现实生活现象”的戏剧理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