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哈姆雷特悲剧艺术特点,哈姆雷特悲剧作品

2023-11-04 14:09 作者:岑岑 围观:

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要反映那个时期社会现实的,尤其是在改革和剧变时期。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作品将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更不可能成为经典。

当然也会有一种奇怪的情况,就是文学作品完全脱离了社会现实,对社会现实的状况丝毫不作描述和反映。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要么是社会财富相当富足,人人安居乐业,风清弊绝,所有人都不担心现状,而留恋于对未来的幻想,或者是过去的怀想,不需要思考自己所处的位置,想怎么荒诞就怎么荒诞。要么,就是这个社会处在尖锐的矛盾激化期,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云诡谲,反映现实的声音被压制了。

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里也有悲剧,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更多的是喜剧,如之前列举的。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莎士比亚活了52岁),等他来到17世纪的时候,留给他在这个世界的时间也只有十几年了。大约在1598~1601年左右,莎士比亚接连写下了充分显示他的喜剧才华的三个明媚娇艳的优秀喜剧:《捕风捉影》、《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在这一组喜剧中,《第十二夜》最后写成,此后他把创作精力转向悲剧性题材的探索,而进入他的伟大的悲剧时期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人不可能无事生悲的,作品也一样。鲁迅先生说:“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莎翁的喜剧里,并不是把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而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把美好愿望的吐露,把新生事物的讴歌,那是人的声音,不是神和权的声音,这是莎士比亚喜剧最重要的一抹颜色。而他的悲剧,也不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是人文主义者在面对困境下的呐喊,是对时代不可调和矛盾的展现。悲剧里的每一个角色虽然都出自他手,是他给了他们生命,但剥夺生命的却不是他,即使是被称为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的莎士比亚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因为现实是不可改变的。

现实的社会矛盾已经不能用喜剧去描绘了,这是莎士比亚“由喜转悲”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当时的社会矛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关于这点,我们要重新梳理下当时的英国现状,并认识下当时统治英国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

1558年11月17日,玛丽一世(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因为她没有子嗣,权力只能交接给伊丽莎白))逝世,伊丽莎白继位。伊丽莎白于1559年1月15日在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为女王,是为“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执政后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缓和天主教徒和清教徒的矛盾,允许两种宗教都存在英国,没有刻意打压。这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刚刚离世的玛丽一世是天主教徒,长期对清教徒进行血腥镇压,被称为“血腥玛丽”。接任后的伊丽莎白又是个清教徒,当然不可能再对清教徒下手,但也不可能有太多能力压制天主教,所以她力排众议,维持了现状。但这种暂时的和解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在她执政后期,宗教矛盾开始尖锐,她也转而对天主教进行打击,确认了新教为英国国教,直接切断了天主教会势力对英国的影响,有利于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在对外关系上面临着众多不确定因素。

玛丽一世

她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维系英国在欧洲势力圈的关系平衡。伊丽莎白终身未嫁,这种不婚的原因据伊丽莎白自己说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因素。刚上任的伊丽莎白地位并不牢固,而且一直因为性别和身份(她一度被降格为私生女)让她不敢贸然结婚,因为这会破坏国内政治力量的平衡。在外方面,法国和西班牙都希望通过和英国联姻增强自己的实力,面对这种情况,伊丽莎白对待每一个追求者都欲拒还迎,不拒绝也不同意,维持着微妙的对外关系。

第三件事(其实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就是发展工商业,支持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甚至通过自己入股开创公司的方式鼓励贸易。伊丽莎白放纵当时比较著名的几个航海家(包括弗朗西斯·德雷克、沃尔特·雷利和汉弗莱·吉尔伯特,其实就是海盗)到处抢夺资源。这种肆意妄为让西班牙大为恼怒,到了1588年,伊丽莎白一世处决了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腓力二世誓言要入侵英国。同年皇家海军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交锋,“无敌舰队”被击败,从此西班牙交出了海上霸权,这一时期的英国先后开拓了北美殖民地,1600年还建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经营好望角以东的商业贸易,而这也包括中国。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英国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的国力日渐强盛。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

伊丽莎白时期是英国文艺复兴最兴盛的时期,在她的统治时期,文学和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代表人物就是莎士比亚、培根。

以上几点都是伊丽莎白的一些举措和政绩,在她执政后期显现的矛盾主要有:

一、宗教矛盾剧烈爆发,不可调和,但实际上得到控制,因为伊丽莎白一世采取了强硬手段。

二、发展国内工商业,推动“圈地运动”,让大批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尖锐,爆发起义。

三、封建王权和资产阶级议会的矛盾加深。作为女王,伊丽莎白执政时期采取的大部分政策都是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甚至她自己也参与其中部分经济贸易。但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开始不满在王权的统治下仰人鼻息,转而希望抑制王权。而对待这位雄才伟略的女王他们做不到立马击倒,但人总会有老去的那一天,这在接任者詹姆士一世时候就爆发出来了。

伊丽莎白一世册封海盗

四、穷奢极欲的消费,不计后果的借贷让这个被称作“黄金时代”的女王在死后只留给了接任者可怜的财产和超多的债务。目前可以在各大视频APP里找到关于伊丽莎白的电影,大家可以关注下电影中的场景布局,相当的华丽。

电影《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剧照

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句话呢?这部戏剧真有如此大的魅力?没错,这部戏剧被认为是目前悲剧文学的集大成者,后来者将其推到很高的位置。关于它本身就有很多各种不同的解读,下面列举一二。

一、最主流的一种解读是历史学的观点,认为莎士比亚借用了七八世纪丹麦国王的故事讽喻了当时的英国现实,揭露了伊丽莎白后期激烈的社会矛盾,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王权的矛盾。哈姆雷特代表的就是新生的社会力量,反复被各种旧势力绞杀,虽然坚持不懈地反抗和斗争,但还是没能逃脱可悲的命运。

二、纯粹文学的角度则是人文主义理想梦境的破碎。在这之前的莎士比亚对社会充满幻想,饱含激情,这在他的一系列喜剧中就可以看出来。他是相信未来是美好的,相信结局会是“皆大欢喜”,但事实没有像他想的那样,而是给予重击。虽然伊丽莎白一世对文学艺术采取了包容态度,也获得空前繁荣,但目睹现实的莎士比亚还是觉得压抑和痛苦。人文主义者追求的不是书本上和戏台上的自由和繁荣,而是社会现实的稳定和繁荣。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水深火热的时候,凭着人文主义者的良心和道德洁癖,这也是不可忍受的。

三、心理学观点认为哈姆雷特从刚开始的天真浪漫,乐观积极到发现父亲被杀,母亲改嫁的过程中个人心理的巨大转变含有恋母厌父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坦白说这种观点相当搞笑,但我查资料才发现,这种奇葩观点在西方并不属于小众观点。阅读了原著可以发现,哈姆雷特并不恋母,更谈不上厌父,全剧就是围绕为父亲报仇这个主线展开的,怎么会有这个解释呢?相关的具体解释和分析我没有找到,但我不接受这一观点。

剧中人物:

克劳迪欧斯:(丹麦王)

哈姆雷特:(前王之子,今王之侄)

福丁勃拉思:(挪威王子)

朴罗纽司:(御前大臣)

霍瑞旭:(哈姆雷特之友)

赉候底施:(朴罗纽司之子)

伏尔砥曼特、考耐列欧斯、罗撰克兰兹、吉尔腾司登、奥始立克:(朝臣)

一近侍

一教士

马帅勒史、剖那陀:(校尉)

茀朗昔司谷:(军丁)

雷那尔铎:(朴罗纽司之仆)

伶人数名

小丑两名,(掘墓人)

队长

英格兰钦使

葛忒露:(丹麦王后,哈姆雷特之母)

莪斐丽亚:(朴罗纽司之女)

贵人、贵妇、校尉、军丁、水夫、使从与其他侍从各数人

哈姆雷特亡父之鬼魂

故事情节:

一、初见幽灵。哈姆雷特的亡父冤魂经常会出现在宫堡前的警卫坛,驻守的军士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太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从幽灵口中得知叔父用毒药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趁机夺取了皇位和自己母后,愤懑填胸,决心报复。

《哈姆雷特》(1990)海报

二、装疯卖傻。得知真相的哈姆雷特并没有马上报复,而是装疯,因为他还不能完全确定幽灵说的是事实,所以他通过装疯一方面掩饰自己的不安和冲动,一方面伺机找出真相。

三、爱情梦碎。面对哈姆雷特情绪的突然变化,国王疑虑又不安。御前大臣建议利用自己的女儿套出事情真相(哈姆雷特深爱着御前大臣的女儿莪斐丽亚),蒙在鼓里的莪斐丽亚面对哈姆雷特的情绪言语痛苦不堪,不过还是从内心包容了他。哈姆雷特也在此发出了那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戏台演绎。哈姆雷特把父亲被杀的场景用戏剧的方式演绎出来,并邀请了国王和母后前来观看,暗中观察国王的反应,这次他确定了幽灵说的是事实。但是,关键时刻,哈姆雷特错失了报仇的绝佳机会。

五、误杀大臣。发觉哈姆雷特知道自己杀了哥哥夺取权力的国王命令皇后责问哈姆雷特,趁机派御前大臣前去偷听,找出蛛丝马迹。不想哈姆雷特以为帷幔后是国王,一剑将其刺死。

六、流放阴谋。国王以御前大臣被杀为借口,将哈姆雷特流放到丹麦附属国英国,并密信英廷处死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挫败阴谋,逃了回来。

七、美人之死。爱情梦碎的莪斐丽亚得知自己父亲被哈姆雷特所杀后的变得癫狂,溺水而亡。

八、最后决斗。被国王蛊惑的赉候底施(御前大臣的儿子)和哈姆雷特进行决斗,国王暗中在赉候底施的剑上涂有剧毒,不曾想比武中剑多次易手,两人都被划伤。被划伤的赉候底施毒性发作而死,皇后错饮了国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死,哈姆雷特在死之前杀死了国王。

《哈姆雷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