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忠王李秀成是谁的作品

2023-11-04 14:07 作者:岑岑 围观:

太平天国忠君李秀成是历史上的“问题人物”。关于他被俘100多年后是否向湘军投降,一直争议很大。为了准确回答李秀成的“忠”与“不忠”问题,我们还得从他自己的“忠”字说起。

李秀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太平天国最杰出的将军之一。从普通士兵到全军统帅,身经百战,为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李秀成也犯了大错。他被俘后,写在牢房里的数万字《李秀成自述》是引发后世巨大争议的导火索。在这篇文章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并总结了太平天国灭亡的十大原因。他称赞曾国藩的伟大,为湘军降服太平军指出十大要领。他还提出以“有罪将军”的身份为清军交出剩余的太平军。然而这是一篇已经被曾国藩删除的“自述”。可信度如何?是否应该作为判断李秀成是否真的自首或者出轨的依据?

事实上,仅凭一个事件和一条不完整的证据,从整体上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一定客观、全面。把李秀成想象成一个完美的英雄或者无耻的汉奸,那就太简单化了。历史上真实的李秀成,不一定是学者刻意美化或丑化的李秀成。对他的了解,可能要从他的人生经历开始。“忠诚与不忠诚看行动”

李秀成(1823-1864),原名李义文,广西藤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851年加入太平军。李秀成在战斗中屡建战功,受到东方大王杨的赏识。天京事变前,李秀成已升任地方官副总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已初露端倪。1858年,洪秀全国王任命李修为太平天国后军将军,与陈玉成共同主持军政。同年9月,李秀成、陈玉成联合清军,在江北大败营垒。后来,他们配合陈玉成在安徽三河镇全歼李翔徐斌部。1859年冬,因战功卓著,被洪秀全封为忠君。此时清军江南大营围攻天京,忠君李秀成再次大显身手,制定了“围魏救赵”的战略。1860年春,领兵连接安徽广德、浙江安吉等地,一举攻占杭州。清军分兵救援江南大营时,李秀成率领太平军重返无间道,加入合击,再次攻破江南大营,并乘势接连攻占常州、苏州、嘉兴、松江等地,建立苏福省,为太平天国打开了新局面。除了擅长打仗,李秀成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好手。苏福省建立后,李秀成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农民减税,恢复农业生产,提倡城乡交易,降低各种关税,使其统治下的苏南地区人口稠密,百货商店云集,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1862-1863年,苏福省的生丝出口量实际上超过了战前和平时期的水平。

1861年初,陈玉成和李秀成按计划会合,攻打武汉。但由于李秀成此时经营江浙的决心和进兵的迟缓,两军未能按时会师,而军事上一向雷厉风行的李秀成此举却是军事上的失误。后来,李秀成联合王石李士贤进军浙江,并于同年年底攻占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浙江大部分州县,使太平军的江浙占领区连成一片。1862年1月,李秀成从苏杭再次进攻上海,与李鸿章的淮军和英法洋枪队激战,一度攻下上海城下。不幸的是,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入侵上海失败了。

1862年6月,死灰复燃的清军围攻天京,李秀成率十余万大军救援。与2万湘军激战40多天,屡战屡败。李秀成往返于天津和苏州之间,几乎成了救火队长。他在紧急情况下,哪里有他就往哪里冲,但由于三面受敌,他四处逃窜,损失了大部分兵力。无奈之下,李秀成带领其余太平军进入天京城,弹药、粮食告罄,走投无路。到1863年冬,李秀成经营了三年多的苏州也被李鸿章攻破,湘军包围圈下的天京城粮草被彻底断绝。然而此时被洪秀全随意封在天京城内的2700多名王公还在争权夺利,把一个好好的太平天国搞得乌烟瘴气。此时,战局极为危急。于是,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放弃天京,转战江西、湖北。洪秀全听后勃然大怒,荒谬地说:“我奉上帝圣旨,奉我兄弟耶稣圣旨,来到人间,我是世上唯一的上帝。有什么好怕的?”我铁桶如山,你不帮它,有人帮它,你说没有兵。我天兵天将,水比长江还多,曾国藩等清妖无所畏惧!“但事实上,天父上帝和耶稣兄弟救不了洪秀全,也救不了太平天国。由于长期与杂草为伴的饥饿,在恐惧和绝望的双重折磨下,洪秀全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最终于1864年6月1日死于天王府。7月19日,曾国荃率领湘军进攻天津。

李秀成带领1000多人,不顾母亲、妻子和孩子,保护年轻的国王(洪秀全的长子洪天贵福)冲出应急门。出城后,李秀成坚持让年轻的国王先走,自己去巡逻。由于李秀成出城时把自己的马送给了年轻的国王,他的马体弱多病,出城不久就与太平军大队失散,迷失在南京郊外的一座荒山破庙里。两天后,当地几个饥民找到了陷入困境的李秀成。他们瓜分了李秀成的财产,并报告给项,李秀成不幸被俘。

忠诚国王之死

事实上,李秀成被俘虏杀害前后才16天。李秀成被俘那天,湘军首领曾国荃下令拷打他,并用刀锥割他的臀部。顿时,他血流如注,李秀成却“纹丝不动”,保持冷静。眼看严刑拷打未能使李秀成投降,狡猾的敌人想出了一个攻敌之计。当晚,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与李秀成长谈,果然奏效。在一次长谈中,李秀成把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解释为“万国崩溃”,把1861年错失拯救安庆的机会解释为“天意”。根据天上的星星,他预言十几年后外国人会成为大灾难。当被问到“你有什么计划?”,李秀成毫不犹豫地回答:“充耳不闻”,可见他做好了死的准备。三天后,清军做了一个大木笼,把李秀成囚禁在里面。7月28日下午,曾国藩赶到南京,然后亲自审问李秀成。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没有惩罚李秀成,而是展开了心理战。曾国藩的政策果然奏效,李秀成很快自告奋勇写了一份认罪书。于是,从7月30日开始,历时九天,李秀成在铁笼中亲笔写下数万字的“自述”自白。虽然供词不甚明了,但李秀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详细描述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并认真回顾了太平天国覆灭的原因,反思了自己的一生。李秀成在回顾太平天国覆灭的原因时,常常抱怨天王不信外臣,不问政事,不用人才,建府无章,哀叹自己“犯了一辈子的错误,遇不到好人”。讲话虽然偏激,但也是感性的,是他痛定思痛后的一种真实心态的自然流露。

在自述中,李秀成不仅历数了太平天国的成败和自己的不幸,还主动提出以“有罪将军”的身份出面为曾国藩降服其余太平军,明显表现出谄媚乞降的意图。在他的《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今日自愿呈上的这本书,表现了中殿(指曾国藩)的善良和正直,钟诚(指曾国荃)的善良和宽容,我很佩服好的思想。我深深愿意。”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他对太平天国已经彻底绝望,但似乎对曾国藩抱有幻想。由此,李秀成前后的表现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得知曾国藩是否对李秀成表示过安抚,或者有什么暗示或许诺,让李秀成觉得曾国藩对他有“善意和仁慈”,并使他心存幻想。李秀成在《自述》中又为什么流露出乞求生存的意思,其动机是什么,这恐怕只有他自己能明白。也许李秀成知道自己活着的希望极其渺茫,之所以表现出求生的欲望,更多的是一种侥幸心理。李秀成虽然身经百战,叱咤风云,但现在已经是山穷水尽的英雄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此刻他表现出对生命的某种贪食。毕竟每个人在面对求生欲的时候,难免会表现出一些异常复杂的心态。经验丰富的曾国藩利用了李秀成的心理变化,抓住了他性格中的弱点,让李秀成为他的优势,让局势沿着自己的设计发展。

其实早在李秀成受审后,曾国藩就有了当场处决李秀成的想法。曾国藩在第二天给儿子的信中说:“伪忠君曾亲自打听过,打算在这里杀了。”然而,尽管早有所动,但老奸巨猾的曾国藩此刻依然面无表情,抓住了李秀成绝望中的复杂心理,如愿以偿地骗取了李秀成的口供。事后,他大大删除了“自述”的自白。所有奉承他的话都没有动一个字,对他不利的段落都被任意删除甚至撕掉,洗白自己是君子。在这件事上,曾国藩是卑鄙的。他欺骗了李秀成和清廷。

八月六日夜,曾国藩第二次审问李秀成。第二天傍晚,李秀成墨迹未干刚刚写完自述,就被曾国藩下令处死,时年42岁。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笑得镇定自若。曾国藩把李秀成斩首后,把他的头给各省看,尸体埋在棺材里。但曾国藩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谎称李秀成将“年内处决”。

但实际上,曾国藩此时处决李秀成,已经违背了清政府的意志。早在李秀成被杀的前六天(八月一日),朝廷就已经下令曾国藩护送李秀成回京。曾国藩狡辩说,圣旨先是被邮差误送到安庆,转到南京时,李秀成已被处死。那么,曾国藩为什么急着杀李秀成呢?很明显,他心里有鬼。曾国藩知道,一旦李秀成被发配进京,两兄弟欺骗朝廷的一些事情,如曾国荃劫掠天京中饱私囊的真相,李秀成被俘的真相,曾国藩的欺骗,李秀成引诱曾国藩称帝反清的真相,都将暴露无遗。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都不可能活着离开李秀成。所以,李秀成的死是注定的。

忠君不是“忠”吗?

从上面提到的功绩来看,李秀成不愧为文武双全、谋略可观的杰出将领。他作战勇猛,足智多谋,战功卓著。他被封为忠君,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栋梁之一。但不时受到天王洪秀全的怀疑和牵制,被迫离开包括母亲在内的家人,在天京城做人质。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当太平天国失去动力的时候,李秀成依然忠于国王,忍辱负重,忍受残局。直到天京被俘,他不顾母亲和家人安危,亲自保护幼王突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心救天王之血,就是尽我所能。”从李秀成被俘前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确实尽心尽力,尽忠报效天国,无愧于“忠君”的称号。

盘点太平天国因战败被俘的重要将领中,英国国王陈玉成、永王石达开英勇牺牲,均为无瑕英雄。而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天王、少年天王也是愚忠,但忠义未完。李秀成被囚禁后,他判断年轻的国王洪天贵福很可能已被杀害。他认为,在“国破君亡”的前提下,自己忠诚的对象已经丧失,“我这样做是为了这个”并不是不忠诚。所以,正是在天命思想的指导下,李秀成放弃了愚忠,向清军“投降”。所以,这样一位为太平天国而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在被俘后不久就写下数万字的“自述”和“求生存”,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李秀成写的《自述》,与其说是养生书,不如说是遗书。他用几万字的篇幅回顾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总结了经验教训。但现存的自述手稿,经史学家考证,已被证明是残迹,卷内多有删节,卷末大部分内容显然已被曾国藩撕毁。在此基础上,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大胆推测,曾国藩拒绝出版李秀成《自述》原稿,并故意销毁原稿,一定是别有用心。

那么,撕裂的部分到底包含了什么?罗尔纲先生认为,曾国藩之所以在自述第74页后大量删改,很可能是李秀成在这部分内容中,写了劝说曾国藩自立,代替清朝的话。而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份自述就不仅仅是李秀成的乞降书,因为它也是曾国藩的“投降书”。从写完自述的那晚李秀成被杀的情节来看,曾国藩急于杀人,必有原因。所以故事只能以李秀成的悲剧收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