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中国禁曲,这部中国禁片,常看常新

2023-12-18 00:32 作者:岑岑 围观:

很蹊跷的事情就是《霸王别姬》、《蓝风筝》和《活着》是同时拍的,我觉得这个太蹊跷了,怎么会这个样子呢?

看,快看,它在对你说什么?

文/818

我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但学院派给我的印象的确就是善于把个人风格隐藏于银幕之后,让灵气被作品的工整和基本功的扎实盖过的那群人。

从导演的角度讲,至少第六代以前都还是这样的。这当然说明了一些问题,比如一直以来对个体表达的忽视、以及对个体本身的忽视。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就会发现,外在的强力不太可能胜过自然的生长,个体的才华和诉求只是被压抑,却并没有消失。

不仅如此,压抑有时候还会作为创作的激励,促成这群人“学院式”的回应。从谢晋的《芙蓉镇》,谢飞的《本命年》,到张艺谋陈凯歌,循着这条线索我们会发现一个并不算模糊的脉络。

田壮壮导演当然也在这个脉络之中,我不清楚《蓝风筝》算不算是他对自己这个身份的交代,毕竟这都是我自己的臆测。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片子一定是对一些事情有了交代的,比如历史,比如那段历史中的人,再比如回望那段历史的我们。

好了不说题材了,其实《蓝风筝》打动我的地方除了题材最主要的还是它作为电影本身艺术性的一面。

具体地说,它在艺术层面上的好,更多地不在文本而在视觉语言。通过画面传递出的信息,除了叙事以外,还很好地实现了审美和表意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所用的方法不仅多样而且巧妙,这就让观看很容易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

以下说到的镜头,我也是后来才注意到,就是它们几乎都是固定机位,甚至演员在画面里也很少移动。这是《蓝风筝》很特别的地方,也是片子给人以美感的一个原因吧。

陈树娟(吕丽萍饰)和林少龙(濮存昕饰)新婚燕尔,新娘穿上大红色的旗袍,站在宣传画的前面。

在这场戏里,演员的姿势和画中人的相似引人注意,而且这个构图维持了足够长的时间,结合剧情,应该是在表现演员此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对那个年代里流行的集体主义的认同或者说不怀疑。

色彩是另一种隐喻,而且贯穿全片。但红色的出现首先不是孤立的,在电影里,它和蓝色构成了明确的对比关系。

蓝太太(吕中饰)

红—蓝的交替出现,已经在给出暗示。关于色彩意义的解读可以很广,我更愿意描述成是对“公—私”这么一组概念的象征。

出身小企业主(资本家)的蓝太太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化极明显的人物,她身上褂子的蓝色即是私人领域的象征。与其形成对比的,是吕丽萍身上的、以及各种条幅旗帜上的红色,它们代表的是“公”的领域。

吕丽萍在片中大部分时间里都穿着红衣服,尤其在开头,私人领域里的红色仍然是一种代表理想主义的色彩,所以公私还没有显出明确的界限。但越到后面,在处理私人事宜的情节里,她身着蓝衣的镜头就出现得越多。这暗示了角色心理的转变。

借衣物颜色表现角色心理

这里还有一组有意思的对比:

上面因大义打儿子的一幕,母亲穿着红衣,下面在努力协调家庭关系时,母亲穿着蓝衣。

这一幕既为陈树声(宗平饰)的眼疾做了铺垫,又表现了他对前途的担忧。

紧接着在这个明暗对比强烈的镜头里,因为强光具有的压迫感,角色的处境(处于暗部)与心境(暗部本身)通过光线与构图的共同作用达到了统一。

这是一个运动镜头,墨水瓶缓慢地从人物脑后出现,在此之前,因为对色调的处理,无法分清画面上的究竟是血还是墨水。

主观视角、只开了半扇的门和大纵深同时加深了逼仄感(对实际环境的描述)和压迫感(对角色感受的描述)。一对多的局面也一目了然。

工整的构图,两位演员始终保持这个姿势,给人观赏静物画一般的审美感受。再次出现的蓝色。

这是全片最动人的一场情感戏。在这个镜头中,吕丽萍虽然退出了画面,但留下了影子,这样既保证了构图的均衡,又拍出了角色欲拒还迎、欲走还留的矛盾心态。

雪本应是白的,此时成了蓝色。毕竟过年仍然是一个属于私人领域的事情。

#这是蓝太太最后一次出场#

定格在此的画面,下半部分凌乱,上半部分干净,人物处于中间。吕中始终一言不发,曾经在片头也穿过红衣的她捡起吕丽萍那块理想主义时期的红布,这个动作或许暗示了两个人物在心态(幻灭感)上的殊途同归。身上穿的不再是蓝衣,点出人物此时的处境——这是蓝太太最后一次出场。

这场训斥戏是母子关系的一次危机。起初人物被宣传画隔开,但影子仍然紧挨着。

随着母亲移动到暗部,明暗对比突出了两人间的隔阂,由明到暗的视觉形象变化,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消退”的感觉,表现了母亲的无奈。同时因为母亲更靠近镜头,扩大的轮廓抵消了昏暗造成的视觉损失,平衡了画面的重心。需要注意的是,从平面位置来看,母亲几乎没有太大的位移。这是光的魔术。

在阳台上的亲情时刻属于私人时间,于是十分刻意地出现了一抹蓝色。房子靠右,因为这样阳台就会在画面中央。

在意味着家国苦难的地标旁放风筝,暗示着另一场苦难的公共属性。构图极具美感。

两个小演员在红色窗框的玻璃后面看着挂在树上的蓝风筝。不仅有喻意,还和之前的一个镜头呼应:

两个场景中,被窗框束缚住的两人里,都有一个穿了红衣。某种意义上,她们都同样的天真。这个构图也很漂亮:重心在左,就在右边用窗帘来平衡,中间再加个台灯缓冲。

有刻意的蓝,就有刻意的红。不同的是,它出现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场景中——狭窄意味着你没有多少选择。

此处的红色也很刻意。这场戏建立了继父的正面形象,所以红色的出现似乎也表达了电影对真正的信仰者的同情。

片子的构图既有对非称式的,也有对称式的。同样很有美感。

蓝太太最后一次被提起

此外还有几个花在配角上的心思也值得一说。

大姐(宋晓英饰)一心为公,但只出现在家庭场景里,而且穿蓝衣而不是红衣。这是对“公私混淆”的一种形象化表现。相同的手法(但目的不同)还有电影开头蓝太太穿红衣。

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宗平的这个角色。

——视力越来越差,看得却越来越清楚。

最后来张其乐融融的吧。

“茄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