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亚裔现状,亚裔英文歌

2023-12-08 17:13 作者:岑岑 围观:

介绍

这一年,舆论往往在另一个中寻找某种“东亚”:一方面在美剧《愤怒的生活》中得知亚裔的疯狂,发泄出身家庭带来的创伤;在日剧《重启人生》中获得重生的同时,我在权衡和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选择。人们把个人创伤归结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本质,“老钟人”“东亚女性”各种被拒绝的生活在社交媒体上满天飞。东亚,真的是某种原罪吗?

主体

网飞的印度裔校园剧《我想做一次》第四季最近提出“东亚真的是某种原罪吗?”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复杂更公平的答案。作为最后一季,豆瓣本季一上线评分就达到了8.8,剧前每一季评分都保持在8以上。可以说是近年来表现最好的青春成长剧之一,也没有输给英剧《性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印度裔美国女孩的普通高中生活中,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学生。虽然剧名听起来像大型电子榨菜,但这完全是翻译引起的轰动效应问题。它的英文标题是“Never Have I Ever”,意思是“我从来没有做过”,指的是北美青少年玩的类似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

第四季《我想做一次》海报

1.聪明还是性感:书籍、教育和知识分子之爱之王

《我想做一次》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它的编剧,著名的美国印第安女编剧、《办公室》的作者敏迪·卡灵。她顺应了好莱坞近年来的潮流,在聚焦亚裔的同时,在卡界保持了极高的多样性:由于融入了编剧Mindy自身的经历,女主设定为第二代印度移民Devi,她的两个闺蜜分别是黑人和中国人。因为国际化程度高,三人组被言语受损的高中生给起了个外号“UN”。在Devi的两个情人中,paxton是一个运动家和性感男神,是日本人和白人的混血儿,而Ben是这个女人的童年好友和长期的学术竞争对手,是一个聪明的犹太人。难怪粉丝开玩笑说“这部剧只有一半白。”

然而,仅仅是卡西的多元化和更积极的亚裔代表,绝不是让《我要做一次》脱颖而出的首要原因。因为某种程度上,“标签重叠”已经很普遍了。比如英剧《性教育》中,男方最好的朋友是黑人男同性恋,男方的继姐是拉丁裔女同性恋。亚洲人和亚洲文化在好莱坞蓬勃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这几年青春喜剧的主角,到我爱过的所有男生,对真相一知半解,到我变漂亮的夏天,都是东亚人或者亚洲混血儿。《政治家》里,两个白人主角谈恋爱,说中文。更不用说《疯狂的亚洲富豪》、《瞬间宇宙》、《愤怒的生活》等亚裔重量级作品了。

在我看来,《我想做一次》非常优秀,因为它跳出了美国由来已久的反智主义传统,脚踏实地地描述了新一代亚裔移民的学习与成长。这种描写太接地气,比描写老一代移民的《瞬间宇宙》《愤怒的人生》更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该剧以加利福尼亚为背景。得益于亚裔家庭重视教育的传统,女主角德薇是高中第一,学习成绩优异。她参加模拟联合国,学中文,刷AP学分。她童年的梦想是进入普林斯顿大学。

但相比学习成绩,美国高中丛林社会显然更看重性魅力、运动和人缘。在高中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像Devi这样聪明的学生只能被归类为“书呆子”,而书呆子则属于被歧视的最底层。随着青春期的到来,Devi也渴望变得漂亮和受欢迎。

《愤怒窒息生命》剧照

Devi的父亲在她15岁时死于心脏病。为了转移丧亲的注意力,Devi开始了对校园男神Paxton的疯狂追求。期间她做了很多青少年才会做的傻事,伤害了很多人。但是她终于长大了,和帕克斯顿摊牌了,他们成了朋友而不是恋人。德威意识到,帕克斯顿是自己十几岁时投射的一个梦想,梦想成为最受欢迎的女孩,与学校里最漂亮的男孩约会,忘记父亲去世的痛苦——随着她的成熟,她超越了这个梦想。

由于美国根深蒂固的反智主义传统,校园剧长期以性感的运动员和漂亮的校花为中心,让东亚观众大呼“不用上课不用考试吗?”就连广受好评的反传统青春痛电视剧《刺激》,其男主也是非常典型的足球队队长。即使校园剧描绘了一个没有存在感的好学生、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他们几乎都要经历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反串过程,通过增加性的魅力来合理化大众化的情节。

“我想做一次”没做到。在Devi的情感选择题中,“聪明还是性感?“选择一个聪明还是性感的爱人”这个问题贯穿全剧。她曾经短暂地相信“大人不做选择,我两个都要”,贪婪地踩在两边,犯下了所有女人都会犯的错误,对帕克斯顿和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她又花了一季试图弥补,重新成为帕克斯顿的女朋友,却发现他们不合适,最后分手。

《我想做一次》剧照

虽然帕克斯顿对她还有感情,虽然身边的朋友家人都看好更高更帅的帕克斯顿,但她意识到,从小就是她的学习竞争对手,永远是第二名,是敌是友,经常吵架,梦想上哥大,是她内心的渴望。虽然他没有帕克斯顿好看,虽然他和自己一样属于书呆子社会阶层,虽然作为竞争对手他很恶毒,但只有他完全了解自己,会在自己没有被普林斯顿录取的时候爬窗安慰Devi一夜。只有Devi知道他。当本弄脏了他的衬衫去哥伦比亚大学面试的时候,德维愿意帮忙送他的衬衫,即使他们还在冷战——只有他们知道彼此梦想的分量,知道他们为了进入理想的大学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们是同一个人,可以穿同一件衬衫。

只有在他们的感情线里,观众才能看到除了聚会和舞会之外的一些正常的学校生活。Devi和Ben参加模拟联合国,用中文互相吵架,申请学校,写小组作业,面试招生官,提前和正常批次申请大学录取。甚至直到最后三集,观众还在担心女主能否考上普林斯顿,能否实现梦想。这怎能不引起浸淫应试文化多年的东亚观众的共鸣?

故事的最后,Devi和Ben高中毕业后修成正果,聪明胜过性感。这不仅是我们党和知识分子爱情的胜利,也是作家敏迪·卡灵自身印度滚王属性的投射。它代表了主流观点,即女主人等新一代亚裔移民不需要完全归化美国主流价值观和等级制度,不需要屈从于强调性魅力、忽视智力成就的主流观点。而是在挣扎和扬弃之后,开始符合自己本性的成长,并坦然接受和肯定自己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一部分。

二、亚洲身份:从原罪到理解

女主自我接纳的同时,是她对印度身份的认同。

在第一季中,她被自己的印度家族深深的尴尬,一个健谈无边界的亲人和长辈;奇怪的节日,衣服和祈祷,这些一点也不酷,一点也不像学校里的其他人。直到她看到真正以自己民族文化为荣的印度移民,她才意识到自己的“自我种族主义”:她的黑人朋友有很多黑人朋友,她的中国朋友加入了中国合唱团,但只有她自己,没有印度朋友。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她长期受到歧视或冒犯,她逐渐将这种情绪转化为自我憎恨——但她根本不需要像别人一样。意识到这一点后,Devi打算改进。在最后一季中,她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向印度象神祈祷母亲幸福了。

第一季《我想做一次》剧照

虽然编剧是印度移民,但她并没有坦白自己文化的很多缺点。在这部剧里,敏迪·卡灵借表姐德维逃避婚姻的机会,突出了印度包办婚姻的不合理性,把德维的母亲刻画成了一个典型的压制多于鼓励,几乎说不出好话的威权家长。

但《我要做一次》的妙处在于,它没有诉诸“权威父母”、“亚洲家族等级制度”等文化本质主义。它拒绝从本质上定义一种文化的好坏,因为文化不是固有的、不变的,它会因为地域、阶级、个性而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比如德威紧张地打开普林斯顿提前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妈又一次失望地说:“就算你没被录取,也没关系。”德威总是因为***妈说负面的话而生她的气。当然,这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亚洲父母的负面教育习惯,但敏迪·卡灵并没有选择这样的标签。母女俩冷静下来谈了谈,***妈告诉德威,她不是有意让你失望,而是她活得更久,经历的更多。刚来美国的时候,虽然有印度的医学学位,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是不被美国承认,不得不重新开始。移民期间班级下滑,成绩下滑的经历,让我妈明白,有时候,尽管一个人很努力,最后的结果也不一定如自己所愿。她不想让女儿期望太高,失望太大。听了母亲的讲述,德威终于明白了这位也曾是卷王的母亲。

《我想做一次》剧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真的很想做一次,甚至超越了《瞬间宇宙》《愤怒的生命》等作品,引发了网上对《东亚起源家族》原罪的讨论。它拒绝将某种痛苦完全归结于某种文化的“本质”,而是承认多层次的身份认同,看到文化之外的跨区域流动和阶级下降如何塑造个人性格。它让主角长大后重新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父母,明白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也有自己的青春和背景。把父母理解成另一个普通成年人之后,你就可以和解和解,至少放下那些无法和解的人。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敏迪·卡灵作为一个编剧的阻力赢得了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的本质。赛义德认为,西方对东方的表现并非没有事实,但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亚洲是西方建构的他者,西方的话语总是将东方置于一种低劣的、离奇的叙事中。敏迪·卡灵没有把亚洲文化定义为不如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也没有把两种文化简化为集体主义压迫和个人主义解放的两极标签。她精心挖掘第二代印度移民的真实故事,让纷繁复杂的故事本身拒绝促成“亚洲原罪”的种族化、等级化话语。

也许我不是其他亚洲剧的观众。作为一个在普通家庭长大并努力学习的孩子,印度女人的《我想成为曾经》比东亚作品《瞬间宇宙》、《愤怒的人生》和越南混血儿黄阿丽的喜剧加起来更能引起共鸣。这可能正好说明亚洲和东亚的概念是西方的建构。根本没有本质的亚洲和东亚,只有价值观和个人经历不同的受众群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