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原型,《智取威虎山》与英雄杨子荣的传奇有关系吗

2023-11-14 19:50 作者:岑岑 围观:

1958年首演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是第一部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形象的京剧剧目。1970年,彩色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全国上映,这是第一部被搬上大银幕的“样板戏”。作品中,《穿越森林,穿越雪原》《共产党员永远听党的召唤》《今天喝庆功酒》等咏叹调是激昂而通俗的音乐经典;勇敢上山打虎的杨子荣是一代人心目中英雄形象的化身。

1967年,毛泽东主席看完《智取威虎山》后接见全体演员。

“叔叔”杨子荣写传奇。

“钢铁部队,钢铁英雄;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38集团军军歌《钢铁之军》的开头。在这支被称为“军队万岁”的英雄军队中,涌现出无数英雄,杨子荣就是其中之一。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佟湘陵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塑造了一个年轻帅气、英姿飒爽的杨子荣形象,但现实中舞台上的杨子荣是这样的吗?

事实上,真正的杨子荣是一个留着胡子的叔叔,他的战斗经历比文艺作品中更具传奇色彩。

1945年9月,八路军解放了杨子荣的家乡——穆平县。当杨子荣看到这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时,他认为这是一支好队伍,是一支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于是,他找村农业救援协会会长孙成奇报名参军,后来成为胶东军区海军支队的一名新战士。那一年,他29岁。在过去的日子里,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先是在家乡英下河村做农民,后又闯过关东。他在丝绸厂当过童工,在码头“扛过大人物”,在矿山当过矿工。无论他做什么,都受到日本侵略者和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度日。他的父母省吃俭用,攒了一点钱供他在私立学校读了几年书,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困境。

看到这位新战士比中队长甚至比团长年龄都大,部队领导把杨子荣分配到炊事班,让他当厨师。这个“帮主”又快又勤快,做饭也很好吃。因为他在私塾学了几年,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有很多故事,经常在三月休息的时候给你讲几段,战友们听得津津有味。

1945年10月,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山东八路军渡海进军东北,杨子荣随部队来到黑土地。他背着灶具,凭借多年东游,熟悉东北风土人情,发挥了远超炊事员的重要作用。部队过松花江找不到交通工具,他就找到了船,说服船夫帮部队渡河。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带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不仅为部队筹粮,还跑前跑后当宣传员,动员当地青年参军,成为扩军模范。在战斗中,他不仅能把粮食送上前线,还能迅速发现敌人的弱点,主动出谋划策,想办法...入伍五个月后,杨子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2月,杨子荣第二支队进入牡丹江地区剿匪。因为他的超能力,他被提升为战斗班的班长。当上班长的第二天,杨子荣就一手把土匪“杀”进了窝点,到了有大量土匪盘踞的杏树底村。他利用我军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和本地与外来土匪的矛盾,鼓励本地民众投降土匪,最终不开一枪就说服了400多名土匪向我军投降。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反动派支持的“政治土匪”疯狂袭击各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当过侦察班长的杨子荣,在与土匪的斗争中,善于总结经验,迅速发现敌人的动向。他还擅长伪装侦察,就连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上相后也认不出他。

此时,在海林县北部,一个土匪盘踞在这里几十年,为非作歹,土匪头子张乐山称霸一方,绰号“山雕”。这个“山雕”花样百出,枪法极佳,在土匪中颇有“名声”。被各路土匪尊称为“三爷”。1947年春节刚过,杨子荣向团长提出,要带一部分侦察兵化装成土匪,打入“左山调”土匪内部,从内部消灭他们。团长同意后,带着五名侦察兵乔装打扮,找到了“山雕”,自称是土匪吴三虎的遗骨。吴三虎“殉难”后,兄弟们无奈投靠“三老爷”。狡猾的“山雕”尝试了很多办法,但杨子荣等人没有露出破绽,最终得以进入匪巢。后来,在援军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杨子荣以“刻山”“送”自己一段路为借口,找到了“国军”,于是带着五个侦察兵和十几个土匪下山,逼近我军驻地,终于把土匪全部抓获。牡丹江的人们听说“山雕”被抓了,欣喜若狂。上级组织为杨子荣立下三大功劳,《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人活捉土匪头子“坐山雕”为题报道了他们的战斗事迹。这个故事也构成了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主要情节。

1947年2月23日,在追捕丁和郑三炮土匪的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此时距他参军只有一年零五个月。

英俊的杨子荣走上舞台。

经典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伟大的时代和丰富的生活。

杨子荣生前所在团的副政委曲波,在解放战争中两次受重伤,1950年调到地方工业战线。1955年开始以解放军在牡丹江地区的反匪活动为题材创作业余作品。1957年,曲波满怀深情地写了一篇小说《林雪海元》,向我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致以我最深切的敬意。这部红色经典迅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人们争相阅读。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文艺工作者纷纷行动起来,力求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推陈出新,创作出讴歌时代的作品。1958年春,上海京剧院第一团的、季等几位艺术家在看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猫王》后,商量能否安排一部贴近现代斗争生活的剧,并把目光定在了林元身上。经过一番论证,他们决定将杨子荣进兵胡伟、擒获“山雕”的故事改编成现代京剧。

根据书中内容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于1958年8月首演,英姿飒爽、高大英俊的杨子荣形象由此诞生,迅速得到观众认可,风靡一时,并迅速成为上海京剧院的经典剧目之一。

1964年6月至7月,全国现代京剧展演大会在北京举行,上海京剧院一团把《智取威虎山》搬上了北京的舞台。6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小剧场观看了该剧的演出。演出时,一名演员不小心把怀中的“联络图”掉在了舞台上,随后他急中生智,将其补了回来。后来,周总理特意叮嘱代表团领导不要责怪演员,并建议在演员的马甲上缝一个口袋,这样无论他怎么表演,“联络图”都不会掉出来。7月17日,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也观看了演出,观看后也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

根据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剧组回到上海后,反复考虑修改剧本,使之尽善尽美。

据佟湘陵回忆,贺龙元帅提出,既然杨子荣拿着一根大马棍伪装成喂马副官,为什么不骑上虎山呢?一匹绿鬃马带着一根大马棍不是更能证明自己的身份吗?结果剧组在第五场“打虎上山”加了一段马舞,效果更好了。一位将军建议解放军不要只听土匪的指令就冒险上山,而应该通过侦察兵深入群众,获得第一手资料后再深入匪窝。他还特别提出可以增加一个女性角色来丰富角色和声音形象。剧组于是增加了第三个场景——“深山自讨苦吃”。

1967年,剧组奉命来京演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再次观看了精心打磨的《智取威虎山》。演出结束时,毛主席和周总理走上舞台问候大家,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毛主席看完之后,把歌词改了两处。一个是《打虎上山》第五唱段中“迎春天下”改为“迎春天下”;另一个地方是在第九首《急速发兵》的唱段中,“同志们正全速前进”改为“同志们正全速前进”。剧本定稿了,毛主席的观剧和改词让剧组所有人兴奋不已。

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照

寻找英雄原型的曲折经历

当杨子荣的英雄形象早已登上舞台顶端,深入人心的时候,这位烈士所在的部队和他牺牲的海林县对他一无所知,因为杨子荣牺牲这么多年,没有人知道他的籍贯在哪里,家里有没有亲人。

战争年代,个人档案不详细,部队只知道他是胶东人,至于是哪个县哪个村,一无所知。英雄牺牲后,军队一次次派人到胶东地区了解杨子荣在家乡的情况,但他一次次返回空 hand。

原来,杨子荣的曲名是杨宗贵,訾荣是他的字,只有他的母亲和哥哥知道。当他参军时,他用了杨子荣这个名字。所以我只知道老家村里有杨宗贵,不知道杨子荣是谁;部队里只知道他是杨子荣,却不知道他还有个名字叫杨宗贵。

自从杨子荣参军以来,由于忙于战争,他没能给家里写一封信。有一次,村里有人说在东北看到他穿着便衣在街上游荡,怀疑他开小差,甚至当了土匪。在此基础上,村民们为他家停耕,还派人把挂在他家门口墙上的“光荣军属”牌子摘了下来。

1957年1月,根据有关政策,一份盖有穆平县人民委员会印章的“失踪军人通知书”送到了杨子荣的母亲手中。次年11月,又递上了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当小说《林元》和京剧《智取威虎山》名扬全国,成为英雄的代名词时,在他的家乡县英下河村,却没有人把这位赫赫有名的英雄和村里外出“当逃兵”的杨宗贵联系在一起。

1966年,杨子荣的母亲病重。临终前,她拉着大儿子杨宗福的手,颤抖着说:“包厢里总是提到杨子荣和杨子荣(指收音机)。我家贵是真的吗?”

然而,没有人能回答她的问题。

1968年,英雄所在部队和海林县有关人士组织联合调查组再次到胶东。他们把杨子荣参军的时间、背景、长相打印出来,发到穆平、荣成、文登、海阳四县的50多个公社,请当地民政部门帮助查找,广泛发动群众提供知情线索。但是两个多月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

后来,穆平县宁海镇的一名民政干部找到调查组,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这名干部反映,十几年前,英下河村一位老太太总来查儿子当兵的事,但儿子叫杨宗贵,不是杨子荣。

调查组赶到英下河村,组织村里的老人和与杨子荣同时入伍、现已退伍回乡的老兵反复讨论核实。根据各方线索,初步确定杨子荣就是杨宗贵。

1973年,曲波从杨子荣的原部队得到一张照片。那是1946年他被评为团的战斗标兵时100多人的照片。几百个人挤在几英寸的照片里,每个人的脸只有火柴头大小。曲波让一位日本朋友把照片带回日本,单独翻拍照片中的杨子荣。这也是杨子荣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照片翻拍后,送到了英下河村。村里的老人立刻认出了杨子荣,用手指着他说:“他是我们村的杨宗贵!”

此时,杨宗福拿起弟弟的照片,泪流满面...

(来源:《党建》杂志2019年第4期,作者:钱庆国,原创——<:《林袁写下的传奇——与英雄的故事》)

制片人/徐垚编辑/刘文涛编辑/王仁峰/王仁峰制作

我觉得不错,请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