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清朝为什么打不赢,清朝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弱

2023-11-13 00:34 作者:岑岑 围观:

清朝能够入主中原是一个奇迹。因为当年“从龙入关”的满洲兵(八旗子弟)只有55000人,实际上却以几十倍于自己的兵力和先进的武器打败了明军。出来的时候谁不瞠目结舌?

然而,在清朝皇帝统治中原200多年后,曾经叱咤风云的八旗兵彻底丧失了战斗力。他们不仅不会拉弓骑马,还把养鸟、斗蟋蟀、抽鸦片玩到了极致。

为什么以勇猛著称的八旗子弟会成为强弩之末?

1.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满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不要犹豫,清太宗很早以前就骄傲地给出了答案:骑射普通话。

这里的“普通话”当然是指满语,这是满族人说满语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会怎么样?仔细想想就不难理解了。

而“骑射”,顾名思义,就是骑射之术。清朝统治者安定下来后,士兵虽然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也不能失去技术。这是战斗力的源泉,也是安身立命之本。

为了让士兵保持较高的骑射水平,康熙皇帝煞费苦心地恢复了古代的狩猎制度,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天,康熙都会不厌其烦地带领皇帝的孙子和八旗子弟到木兰围场打猎。

乾隆皇帝也是从祖父那里学来的。在他80多岁的时候,他去木兰围场打猎,他在晚年杀了三只鹿。

按理说,统治者这么拼命的喊话和喊话,他手下的兵有几个听得进去一点建议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乾隆初年,八旗兵的水平普遍处于“箭术弱,箭多不能中靶”的水平,而且越来越差,呈逐年下降趋势。

2.为什么八旗兵与国家倡导的大方向背道而驰?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完全汉化。

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什么样的异族,都要在中原被同化。拒绝被同化的很快就会被赶出去,比如蒙古人。

清朝统治者吸取了蒙古人的教训,不遗余力地汉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满语人人会说汉语,人人可以无障碍地与汉族人交流。

当然,这为满人融入中原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将士们也不再愿意沿袭过去那种“一举得天下”的生活方式。

第二,腐败

入关后,清廷为了显示满族的优越性,下令免除满族的穷窑、粮、草、布,只要求他们服兵役。

这相当于八旗子弟的出生,意味着他们有了“编制”。以后无论身体条件如何,都能像军人一样吃上饭,过上温饱的生活。

清朝二百多年来,八旗士兵的俸禄并不低。就说米的工资,旗兵最多能拿46,最低能拿22。这种待遇比普通官员七八品都高。

试想,如果你生来注定这辈子一事无成,衣食无忧,你还会有强烈的进取心吗?

第三,缺乏理想。

其实八旗子弟就算有野心,也没有发挥的空间空。清廷规定,八旗子弟不得离开旗人居住区,不得经商,不得从事民间技艺,不得与汉人通婚。

这就意味着八旗子弟除了当兵,吃粮食,没有别的出路。

但是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平时期,所以八旗子弟并没有那么强的意志和斗志去上战场杀敌报国,也不用努力维持训练强度,更不用说努力谋生了。他们会如何把自己充沛的精力?

你就不能做些像遛鸟抓兔子打蟋蟀唱昆虫之类的事情吗?

到清朝中期,八旗子弟从最初的5.5万人增加到22.2万人。

因为人口太多,军队接受不了这么多士兵,所以一个满族家庭大约有一半没有“铁饭碗”,存在生存危机。

清廷的政策并没有与时俱进,让这些吃不到公粮的人“另辟蹊径”,而是继续沿用“旗人不得从事民间技艺经商务农”的规定。这导致了旗民只能忍饥挨饿,靠粥厂的施舍维持生计。

而那些侥幸进了军营的八旗兵,其实没人想认真训练,几乎每天都在忙着玩。当他们能做操时,一些士兵甚至花钱雇人帮他们做操。运动结束后,他跑到吸烟室抽了一大根烟。

这样的八旗子弟成为国家的负担,社会的败类,是理所当然的。

3.八旗子弟的没落,似乎是因为自己的不如意。其实清朝统治者的管理方式才是根本原因。

当既得利益集团可以让自己的子子孙孙不用奋斗就可以享受成功的时候,似乎人生就到了巅峰。其实生活早就失去了任何目的感和意义。剩下的只有靠吃喝玩乐来克服无尽的虚无。

这样的群体怎么可能不衰落,不颓废?

八旗子弟的衰亡史告诉我们,靠山吃山,靠大家跑,只有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才能做到真正的温饱。你怎么想呢?欢迎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