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中华成语故事电子书,中华成语故事电子版十一册

2023-11-13 00:31 作者:岑岑 围观:

人给家足

【成语】:人给家足

【拼音】: rén jǐ jiā zú

【解释】:给:富裕,充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成语故事】:

“人给(JI)家足”这则成语的“给”、“足”都是富裕丰足的意思,它至今仍用来指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日强者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儒家的反对派,它就是墨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相传原来是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作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人们可能以为他是读书人出身。其实不然,他是工匠出身,有一双勤巧的手,有制造机械的技能,并且懂得军事。

墨子自称“***”,但对诗、书非常熟悉。他曾经学过儒学,只因不满它繁琐的“礼”,后来才另立新说,提出“非儒”的主张。

和春秋战国时期其它学派不同,墨家学派的成员多半和墨翟一样,来自下层社会,出身于平民小生产者,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顶上盖的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他们吃的是粗饭淡菜,用豆叶子做汤;盛饭用泥土碗,盛汤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冬天披鹿皮袄。

墨家的成员就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如果在别的诸候国做了官,要把俸禄的一部分交给墨家团体;谁的行动违反了墨家精神,谁就可能被召回。

墨家的人死了,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个简陋的棺材,丧礼也非常简单。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就是节制生活用度,反对铺张浪费;办丧事要节省人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对贵族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墨子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强调“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这说阴他巳经意识到劳动生产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墨子死后二百多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述了他父亲司马谈对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其中对墨家的评价很高。司马谈特别肯定了墨家“强者节用”的主张,也就是加强农业、节省用度的主张,并且认为这是实现人人饱暖、家家富足的办法。虽然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张,但墨家的这个主张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也是它胜过别人的地方。

------------

人人自危

【成语】:人人自危

【拼音】: rén rén zì wēi

【解释】: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成语故事】:

“人人自危”这则成语的危是危险、危难。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秦始皇晚年时到会稽游玩,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行。因为秦始皇很偏爱自己的小儿子胡亥,所以带了胡亥随车出游,其它的儿子都没跟他一起出游。

这年七月,秦始皇走到沙丘时,得了病,而且病得很重,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便令赵高写封信给领兵驻扎在边境的大儿子扶苏,让扶苏立刻赶回都城咸阳,主持丧事。

赵高刚刚把诏书写好,秦始皇已经断了气,因为平常赵高负责掌管秦始皇的玉玺。这样,秦始皇的遗诏和玉玺都落到了赵高手里;于是,赵高和胡亥合谋,伪造了一道遗诏,说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让胡亥继位。

丞相李斯起先不同意,后来在赵高的威胁利诱下,也被迫同意了。

接着,赵高又伪造另一道诏书,说扶苏不孝顺,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杀,并派人夺了与扶苏一起镇守边境的大将蒙恬的兵权,也逼他自杀。经过一番阴谋活动,胡亥当上了皇帝,称为秦二世。赵高当上了郎中令。从此,朝政大权便全落到了赵高手里。

秦二世非常昏庸暴虐,他害怕别人识破他与赵高的阴谋,坐不稳皇位,便问赵高怎么办?奸诈阴险的赵高说:“必须采用严刑酷法,把那些老臣全部除掉,用新人来代替他们。”

秦二世听了,便下令处死了蒙毅等一批老臣,又把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十二个公子全部斩首,把十个公主也全部用酷刑处死。因受到牵连而被杀害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弄得上上下下一片恐怖,人人自危,朝廷中一片混乱。

秦二世和赵高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屠戮亲族和大臣,对老百姓更是凶狠残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痛苦不堪,忍无可忍,终于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

不久,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举行起义。三年后,秦王朝便被起义军灭亡。

------------

人死留名

【成语】:人死留名【拼音】:rénsǐliúmíng【解释】: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成语故事】:王彦章是五代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跟随梁太祖打仗,立下不少的战绩,太祖死后又为末帝巩固了梁朝的江山,功劳不能说不大。

可是当王彦章攻打后唐连续两次失败后,向来对他有反感的人趁机向末帝说王彦章的坏话,最后王彦章被罢免了兵权。

不到半年,后梁江山不保,只好再度请出王彦章。一次,王彦章被唐兵活捉了,后唐庄宗很赏识他,想让他做将领,王彦章说:哪有当将领的人,早上替这个国家效力,晚上又为另一个国家做事的?

所以请大王给我一刀,我没有怨言,只会感到很荣幸。最后虽然他还是死了,但是却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

人心如面

【成语】:人心如面【拼音】:rénxīnrúmiàn【解释】:心:指思想、感情等。

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成语故事】: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担任大夫,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尹何太年轻而且从来没做过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够。

可是子皮却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诚实很令人欣赏,相信他绝对不会辜负我对他的期望,而且现在正是给他学习的好机会。

子皮的另一位大臣子产从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养年轻人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这样做反而会害了他。

就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会剁伤自己的手。冶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让尹何在正式当大夫之前能够多加学习,那么,在他从事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井井有条,否则将会为国家带来想不到的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后,恍然大悟地说:你说的非常道理,以后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听听你的意见,才部会犯了大错。

没想到谦虚的子产却摇头说:人的想法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一样,各不相同,我的意见只能做为参考罢了!

------------

忍辱负重

【成语】:忍辱负重

【拼音】: rěn rǔ fù zhòng

【解释】: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成语故事】:

“忍辱负重”这则成语的忍辱是忍受屈辱;负重是承担重任。能够忍受屈辱,承担重任。带有赞扬的意思。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谱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

人自为战

【成语】:人自为战

【拼音】: rén zì wéi zhàn

【解释】: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成语故事】:

“人自为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战士们置之死地,人人主动拼死作战。也指人人能独立作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候列传》,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在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有一次率领数十万人马,前去攻打依附于项羽的赵国。赵王和主将陈余得知汉军来攻,在井陉集中二十万大军抵御,兵力大大超过汉军。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

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战斗列队。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垒,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

任人唯贤

【成语】:任人唯贤

【拼音】: rèn rén wéi xián

【解释】:贤:有德有才的人。指用人只选有德有才的人。

【成语故事】:

“任人唯贤”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用人只凭德才。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于。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冶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

日不暇给

【成语】:日不暇给

【拼音】: rì bù xiá jǐ

【解释】:暇:空闲;给:足够。指事情繁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

【成语故事】:

“日不暇给”这则成语的“暇”是空闲的意思。这则成语表示事务繁重,时间不够用。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高槛本纪下》,虽日不暇给,规摹私远矣。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刘邦刚做皇帝的时候,朝廷直接统冶的领土不过十五个郡,其余的土地都封给有功的诸侯王,几乎恢复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但是,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不这样做就不能换得这些人攻打项羽,不能换得这些人对汉皇帝名义上的承认,也就不能换得统一与和平。为了求得一个安全的环境,必须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秦朝的各种规章制度都已经废除,新的还没有建立。为此,刘邦命丞相萧何制订一个国家根本大法,使举国上下有法可循。萧何从县吏一直当到大臣,对民情比较熟悉。早在起义军进入秦都咸阳的时候,他就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情况。他奉命后,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参照秦朝的制度,制定出了《九章律》。军事方面也得有个法令。韩信是位卓越的军事家。在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刘邦让他制定军法。大臣张苍是有名的历算家,刘邦叫他制定了有关历数、度、量、衡等的规章制度。他还命博士官叔孙通制定礼仪制度,使君臣之间有了规定的礼节,大家都能遵照执行。刘邦年轻时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了皇帝也没有读书的习惯。太中大夫陆贾喜欢读书写文章,还常常在刘邦面前谈论《经》、《书》。刘邦每天处理政事已经非常繁忙,时间不够用,听多了就感到厌烦。有一次,他骂陆贾道:“我是骑在马上取得天下的,关《诗》、《书》什么事!”陆贾又耐心地说:“陛下是骑在马上取得天下的,可是能骑在马上冶理天下吗?自古以来的圣君、贤王,都要研究冶理天下的办法,文武不能偏废,国家才能巩固。”刘邦觉得陆贾说的话有理,便说:“好吧,你既然知书达理,就把秦朝为什么灭亡,我为什么取得天下,以及从古到今朝廷兴亡成败的大事,都写出来给我看。”不久,陆贾写出了十二篇文章。刘邦看后觉得很有启发,就把这些文章编成一部书起名《新琼》。刘邦还立下誓约,并叫人将分封功臣的文书用朱砂书写,铸成铁券,把它放在金属做成的盒子和石室中。然后藏在宗庙里面,以便永久保存。就这样,刘邦虽然每天忙得一点空闲时间也没有,但离他所要达到的规模还远得很。

------------

日暮途穷

【成语】:日暮途穷【拼音】:rìmùtúqióng【解释】:暮:傍晚;途:路。

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

【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费无忌得到楚平王的宠爱,可是他又怕太子登位后会对他不利,于是他便诬告太子。

没想到平王竟然相信,还把太子调到边关去。但是费无忌还是不放心,担心太子找机会报复,因此他又将伍奢囚禁,并且派人杀害太子。

心狠的费无忌还不愿罢休,他想到伍奢有两个儿子,于是他又派人杀害了伍奢和他的大儿子,只有伍奢的小儿子伍员逃走了。

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谎言,认为伍员是叛徒,因此下令追捕伍员。伍员为了逃命,一夜之间头发胡子全白了。

后来他逃到了吴国,帮助吴王,建议派兵攻打楚,经过五次战争,终于打到楚国都城,这时平王已死,伍员为了报杀父兄之仇,便挖出平王的尸体,亲自鞭尸。

伍员的老朋友知道之后便责备他。伤心的伍员对他说:我像一个走路的人,此时天色已晚,但是路却很远,所以会做些违背常理的事。

------------

日暮途远

【成语】:日暮途远【拼音】:rìmùtúyuǎn【解释】:暮:傍晚;途:路。

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

【成语故事】:“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这是伍子胥在悲愤之时,回复老友申包胥的信,意思就是说,我眼看着天色已经晚了,但是路途还很遥远,心急之下,就做出了违背事理的事情。

伍子胥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原来是他的父亲伍奢得罪了楚平王,楚平王想斩草除根,派人去把他的两个儿子都叫去,说是这样一来,就可以饶伍奢不死。

长子伍尚阴知道有杀身之祸,但他还是去了;第二个儿子伍子胥却毅然的出走,忍受了不少的辛苦,克服了许多的困难,终于逃离了楚国,而到达了吴国。

伍子胥报仇心切,就帮吴国训练军队,并且教导他们联合起来去攻打楚国,这样经过了十多年,终于带领吴军打到了楚国的国都郢。

这时候楚平王已死,伍子胥背着父兄之仇,掘开了坟墓,打开了棺材,拖出了楚平王的尸体,亲自用鞭子狠狠的打了尸体三百下。

他的老朋友申包胥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的不满,就叫人送信去责备他报仇也实在报得太过分了。

伍子胥便以这封信来回答他。

“日暮途远”或者是

“日暮途穷”这句话,来比喻人处在窘迫的境地中,实在没有一点解救的办法。

------------

如火如荼

【成语】:如火如荼

【拼音】: rú huǒ rú tú

【解释】: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

入吾彀中

【成语】:入吾彀中

【拼音】: rù wǔ gòu zhōng

【解释】: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比喻牢笼,圈套。进入了我的弓箭射程之内。比喻就范。

【成语故事】:

彀,音构,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入吾彀中即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例如一个捉麻雀的人,用稻彀放在罗网下来引诱麻雀,当麻雀飞下来正在啄食稻彀,那人把罗套网一抽,将麻雀网住,便说:这麻雀入吾彀中了。又如一个人想笼络某甲。用种种手段令某甲对他好感、颂伤他,直至某甲死心塌地约为他利用时,他便可说:某甲已入吾彀中矣!

这句成语原出于五代时王定保所着的唐摭言这是一部记述唐代贡举制度及杂事的书,其中记述之详,一般史志所不及。据书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得很的说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

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元勋,文才武略,都很出众,到他自己接帝位后,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一次大统一,他的声威。远及域外,他不但雄才大略,而在为人方面,也很善运用权谋,不然,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了。

这句成语运用时,一般都是将它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冠面堂皇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拢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入吾彀中、入他彀中或入其彀中。

------------

如胶似漆

【成语】:如胶似漆【拼音】:rújiāosìqī【解释】:象胶和漆那样黏结。

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成语故事】:“后汉书”有一个故事: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

他们一块到京城去考试,结果雷义上榜了,陈重却名落孙山。雷义觉得陈重的学问其实比他好,却没有考中,很替朋友不平,就向刺史要求把自己的功名让给陈重。

刺史当然不会答应;雷义就躲在家中装疯,不去上任,刺史只好把他除名解职了。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去考试,这回两人同时都考中了,而且一起被皇帝选为尚书郎,而成为同事。

当然,乡人见到两人的友谊深厚,都赞叹的说:“胶和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十分的牢固,但却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情谊呀!”知心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保持这种珍贵的友谊,更是重要。

胶和漆投在一起,它的坚牢是不可言而喻的,雷义和陈重深厚的友谊,比胶漆还要坚牢,实在是令人羡慕!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

“胶漆相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友谊的牢固,如胶似漆,不能分离,就像古诗中曾经说道:“把胶投到漆中,有谁还能把它们分开呢?”

------------

如释重负

【成语】:如释重负

【拼音】: rú shì zhòng fù

【解释】: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成语故事】:

“如释重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

这个成语来源于《毂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稠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国君也不争气,只知游乐,不理国政。生母去世后,他在丧葬期间面无愁容,谈笑自若,还外出打猎取乐。这样,就使他更在国内失去民心。

大夫子家羁见昭公越来越不像样,非常担心,几次当面向昭公进谏,希望他巩固王室

------------

如鱼得水

【成语】:如鱼得水

【拼音】: rú yú dé shuǐ

【解释】: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地方。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做别人的军师。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一定要网罗诸葛亮。

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己获得天下,刘备曾经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庐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非常诚恳,最后才同意与刘备见面。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孔阴的辅助,就好象鱼得了水一样非常快。

------------

如坐针毡

【成语】:如坐针毡【拼音】:rúzuòzhēnzhān【解释】: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

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成语故事】:许多人看了典故南辕北辙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地球是球形的,麦哲伦可以实现环球航行,郑国人不也可以通过环球旅行到达楚国吗?

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先人弄错了呢?让我们在地球仪上做个实验再下结论吧。

现在,郑国人从出发点一直往北走,假设一路顺利,首先到达北极,停在北极点。

此时,在方向问题上就出现麻烦了。因为北这个方向是相对于极点而言的。

现在,郑国人无论是越过北极点继续朝前走,还是转过来往回返,方向都会改为朝南。

同样,到达南极点后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无论朝哪边走,方向都是朝北。

因此,郑国人如果要经过环球旅行到达楚国,行进方向也必定要改变。

若坚持只是朝北走,到达北极点后就无法前进了,更不用谈去楚国。从这一点上看,南辕北辙中的郑国人还是错了。

------------

入木三分

【成语】:入木三分

【拼音】: rù mù sān fēn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成语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能力呢?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

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我们也可以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

------------

入室操戈

【成语】:入室操戈【拼音】:rùshǐcāogē【解释】: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

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成语故事】:后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名叫郑玄。他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

后来郑玄又拜大文学家马融为师,在他门下学习。当郑玄学成离开时,马融感慨地说:郑玄走了,我全部的学识也都被他带走了。

郑玄在家里勤奋地研究学问,他和一起研究经学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篇文章。

郑玄读完后,不同意他的见解,于是就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三篇文章来反驳何休。

何休读完后,发现郑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观点来反驳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说:你这样不是进来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吗?

------------

塞翁失马

【成语】:塞翁失马

【拼音】: sài wēng shī mǎ

【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阴阴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阴阴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

三令五申

【成语】:三令五申【拼音】:sānlìngwǔshēn【解释】:令:命令;申:表达,说明。

多次命令和告诫。【成语故事】:春秋时,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吴王为了试试他的才能,从宫中选出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训练。

孙武命令宫女手拿着长戟(古代一种兵器)并且分成两队,并且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

孙武对她们说:我说前,你们就看前方,说左就看左边,说右就看右边,说后就看后面。

他命令人准备了处罚的刑具斧头,又再三重申刚才的命令。孙武喊:右!

宫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好玩,根本就不服从孙武的命令。孙武说:是我解释得不够明白,命令得不到执行,是指挥官的责任。

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详细说了一遍。当他再次发出左的命令时,宫女们还是笑着不动,吴王也觉得好笑。

这次孙武不再自责,他说:解释、交代得不清楚是将官的责任,交代清楚而不服从命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

于是命令左右把队长推出去砍头。吴王吓得大叫:等等,她们是我的爱妃,将军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请不要杀她们。

孙武回答: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从。坚决把吴王的两名宠妃砍了头,同时另外任命两位宫女做队长。

宫女们很害怕,孙武再次发令时,所有的宫女都整齐认真地操练,不敢当作儿戏了。

吴王也不得不佩服孙武的才能。

------------

三人成虎

【成语】:三人成虎

【拼音】: sān rén chéng hǔ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

上下其手

【成语】:上下其手【拼音】:shàngxiàqíshǒu【解释】: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成语故事】: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

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

后来,他们便请伯州犁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决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

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阴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

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

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

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

------------

山鸡舞镜

【成语】:山鸡舞镜【拼音】:shānjīwǔjìng【解释】:山鸡对镜起舞。

比喻自我欣赏。【成语故事】: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冲,从小聪明过人。

曹操特别宠爱他,想立他为继承人。有一年,南方献给曹操一只极美丽的山鸡,可是它在殿堂上不肯鸣舞。

众人束手无策,认为请曹冲来也许有办法。为什么这五六岁的孩子受人器重呢?

前不久,孙权送来一头大象,北方人从未见过,很想知道它的重量,就是没法称。

曹冲在边上如此这般说了一通,曹操觉得很有道理,就吩咐按曹冲的办法去称。

曹冲命人把大象牵到空船上,看船吃水有多深,在船舷两边刻上记号。

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去,再拿粮包、石头装到船上,装到刻记号的地方为止。

曹冲再让人把船上的粮包、石头分别点数,过称。这些东西的总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现在曹冲被请到殿堂上,他一看到山鸡,就命人取一面铜镜来。山鸡在铜镜前看到自己美丽的形体,仿佛置身于明净的湖面,居然连连欢叫、翩翩起舞。

山鸡越舞越得意,竟不知停歇,直至倒地死去。成语

“山鸡舞镜”比喻顾影自怜,自鸣得意。可惜,聪颖无比的曹冲只活到13岁便死了。

曹操痛悼爱子早亡,失去了理想的继承人。

------------

贫贱之交

【成语】:贫贱之交

【拼音】: pín jiàn zhī jiāo

【解释】: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成语故事】:

熟语“贫贱之交不可忘”,经常被人们引用,也知道它最早见于《南齐书.刘悛传》;但,“贫贱之交”四字溯源何处,就很少为人所知了。其实,“贫贱之交”四字溯源何处,就很少为人所知了。其实,“贫贱之交”和“知人不易”两语,都与平原君、虞卿有点关系。

虞卿,是有正直节操的贤臣,不是一般的播弄口舌以求富贵的游说之士。他穿着草鞋,扛着雨具,第一次见到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就赐给他黄金二千两,白璧一对;第二次见到赵孝成王,他就当上了赵国上卿。所以人们称他虞卿。

早先,魏国国相魏齐,为了避祸,逃到他的朋友平原君家里藏了起来;因为秦国国相范雎,以前曾受过魏齐羞辱,所以秦昭王想抓到他为范雎报仇,于是秦王就写了封口气和好的信给平原君,说:“我早就听说过您的高尚行为,您如果有幸过访我,我愿意和您痛痛快快地喝十天酒。”平原君害怕秦国,又相信秦王的诚意,果真来到秦国了。不想秦王和平原群只喝了几天酒,就变了脸威胁说:“昔日周王得到吕尚,尊为太公;齐醒公得到管夷吾,敬为仲父。现在范君也是我的叔父。范君的仇人,在您的家。但愿您派人回家把他的头拿来,不然的话,我不让您回国!”平原君回答说:“和尊贵的人交朋友,是因为自己卑贱;和富有的人交朋友,是因为自己贫困。那个魏齐,是我的朋友,现在有难。就是他在我家里,我也不会交出,何况他现在并没有在我家。”秦王当然不信平原君的话,就又送信给赵王说:“您的弟弟在我手里,范睢的仇人魏齐在平原君家时里,您快点派人把魏齐的头拿来!不然,我不但不放您弟弟回国,还要举兵讨伐赵国。”赵王害怕了,忙派兵包围平原君家,搜捉魏齐。魏齐趁天黑逃出了平原君家,俞俞跑到虞卿那里求救。虞卿考虑难以说服赵王收回成命,就解下相印,弃官和魏齐一块改装潜逃到魏国,打算通过信陵君的帮助到楚国去。他们未抵大粱城,信陵君已得到了消息,可是,信陵君害怕秦国,郄着不想会见他俩,只是一再追问门客:“这虞卿是臬的人啊?”这时候,魏国著名的义士侯赢在旁,听了信陵君的问话,不由得叹了口气说:“唉,真是人固然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真不容易!那个虞卿脚穿草鞋,肩扛雨具,赵王第一次见到他,就赏赐他白璧一对,黄金二千两;赵王第二次见到他,就拜他为上卿;第三次见到他,到底授给他相印。封为万户侯。在那个时候,天下人都知道他了。而那个魏齐,在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找虞卿。虞卿不敢看重高官厚禄而置朋友的难处不顾,就解下相印,扔下万户侯,和魏齐悄悄出走。他是为了解救贤士厄难才来投靠公子,而公子您却还问什么‘是怎样的人’!唉,真是人固然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真是不容易啊!”信陵君听了很是惭愧,立刻驾着车到郊外去亲迎虞卿和魏齐。不想魏齐听到信陵君开头不愿见他的消息,又急又气,还怕因为自己而拖累虞卿,就拔剑自杀了。等信陵君赶到,魏齐早断气了,信陵君见状痛悔不及。后来,赵王听到消息,到底把魏齐的脑袋弄来,派人送给秦王,秦王这才把平原君放回赵国。

后来,人们就把那种相结以义,可以托生死,救急难的朋友交情叫作“贫贼之交”;用“知人未易”来表明要真的了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不容易的。

------------

伤风败俗

【成语】:伤风败俗【拼音】:shāngfēngbàisú【解释】:伤、败:败坏。

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成语故事】: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

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

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

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冶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

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

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

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

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

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

杀鸡取卵

【成语】:杀鸡取卵【拼音】:shājīqǔluǎn【解释】:卵:蛋。

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成语故事】:传说从前有个老太婆养了一只老母鸡,这只鸡不仅长得高大肥壮,叫起来好听,还有一个特别的珍奇之处,就是每天下一只金蛋。

老太婆每天得到一个金蛋后,就什么事也不用于了,日子过得很不错。

可是她是个很贪心的人,想尽快得到更多的金蛋,因此常常守候在鸡身边。

这只鸡一天只能下一个金蛋,老太婆心想,既然它能下金蛋,说阴肚子里的金蛋还很多。

她为了取出所有的金蛋,就把鸡给杀了,没想到剖开鸡肚子一看,里面一个金蛋也没有。

她十分后悔,但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成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

杀身成仁

【成语】:杀身成仁【拼音】:shāshēnchéngrén【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成语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

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

三折其肱

【成语】:三折其肱【拼音】:sānzhéqígōng【解释】:肱:手臂。

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自能造诣精深。

【成语故事】: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

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

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

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

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

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

舍我其谁

【成语】:舍我其谁

【拼音】: shě wǒ qí shuí

【解释】: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成语故事】:

“舍我其谁”,孟轲的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想到齐国施展自己的雄图大志,也很希望齐国君王能像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那样有作为。他到齐国后,齐王很高兴,并且任用了他。但孟子总感到不理想,于是决定离开齐国。但他在离开时,心里又是矛盾着的,很想齐王能亲自出面来挽留他。后来,尽管齐王也亲自到孟子住处见了面,但只是寒暄寒暄而已,并没有表示要真正留他。孟子出京城临淄到齐国西南部的昼地后,住了3天才走。途中有人问孟子为什么这样慢腾腾地,孟子说,我自认为还是太快了呢。我想齐王也许能最终改变态度,把我召回去。齐王如果用我,何止齐国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得到太平。

在回归的路上,又有一个名叫充虞的人问孟子,说:“老夫子现在好象很不愉快的样子,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嘛。每过500年必定有位圣君出现,而这当中也必定会有命世之才出来。从周朝到现在,已经过去700余年了。论年头,早超过(500年)了;而以时势的发展来考察之,则现在正该是出圣君贤臣的时候了。老天爷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那么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呢?我有何不愉快的呢?”

后来人们将“舍我其谁”作成语用,形容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含贬义。

------------

舍本逐末

【成语】:舍本逐末【拼音】:shěběnzhúmò【解释】:舍:舍弃;逐:追求。

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成语故事】:战国时代,齐国为了和赵国加强外交关系,就派使臣访问赵威后。

赵威后接过使臣的献礼,还没打开信,就先问使臣说:“贵国的情形怎么样了?庄稼好吗?人民好吗?还有你们的君王也好吗?”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就回答说:“我是奉君王之命来问候你的,你不问我们君王的情形,却先问庄稼和人民,这样未免先贱后贵了吧!”赵威后笑着说:“你的观念错了,想想看,没有庄稼,哪会有人民呢?没有人民,又哪来的国君呢?难道要先舍根本去问末节的事吗?”

“舍根本,问末事”这句话就被后人引申为舍本逐末,也就是没有注重根本,先注重不重要的事情。

“舍本逐末”的意义和

“舍本问末”有点不同,逐末是专门追逐微小的利益,就像商人做生意,不去注意投资的数量,反而先计算微小的利益,结果为了微小的利润,损失了很大的投资。

其实,这句成语是讽刺那些短视的人,不从远大的将来打算,却斤斤计较眼前的利益,结果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

升堂入室

【成语】:升堂入室

【拼音】: shēng táng rù shì

【解释】:升:登上;堂:厅堂;室:内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成语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很勇敢的人,而且擅长弹奏乐器。有一天,子路在孔子家里鼓瑟,那弦律充满战斗的激情,使人仿佛听到战场上的冲杀声。于是,孔子说:这乐声不和平,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奏呢?孔子的弟子们听出孔子对子路的不满,就在背后纷纷议论。孔子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说:他在音乐方面已经入门了,而且有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没有达到非常高深的境地。经孔子这么一解释,大家便改变了对子路的态度。

升堂入室:原来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

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来多用以赞扬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诣。《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

生花妙笔

【成语】:生花妙笔

【拼音】: shēng huā miào bǐ

【解释】: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成语故事】:

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李白后来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这些佳作,流传千古,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句成语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

------------

舍旧谋新

【成语】:舍旧谋新【拼音】:shějiùmóuxīn【解释】:指弃旧求新。

【成语故事】:春秋时,晋文公曾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后来得到楚国的帮助,才有机会回国做了君王。

当时,楚国的势力很大,许多小国都向楚国称臣;晋文公为了成为霸主,就决定从立威诸侯做起。

恰巧,为了曹、魏、宋三个小国,弄得晋、楚反目成仇,楚国派大将子玉和晋军作战,晋文公遵守当年的诺言,把军队撤退到九十里外,以报答楚王从前对他的优待;但是,楚将子玉仍然坚决要和晋国决一雌雄。

当晋军撤退到城濮的时候,晋文公非常苦闷,他听到大家都在说:“我们的君王德行高超,应该舍弃对楚国的旧恩,建立新的功劳。”晋文公听了,恍然大悟,便重整军队,终于在城濮打败了楚军,称霸诸侯。

后来的人,便将晋文公部下所说的

“舍其旧而新是谋”,简化成

“舍旧谋新”这一句成语,用来比喻拋弃旧的计画或人事,重新规画,建立一个新的事业。

我们无论做任何事,应该要日新月异,追求进步,一旦发现旧的方法不适用的时候,要立刻采取新的方法,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这便是

“舍旧谋新”了。

------------

神机妙算

【成语】:神机妙算

【拼音】: shén jī miào suàn

【解释】:神、妙:形容高阴;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抵抗曹操的进攻,派诸葛亮去联合孙权。但东吴的周瑜心胸狭小,非常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总想找机会把他杀掉。诸葛亮深知此人很难共事,但为了江山大业,总是机警地与他周旋。

有一次,周瑜提出让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如不能按期交箭,以军法处置,杀头示众。诸葛亮一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诸葛亮丝毫没有动静。周瑜心中暗喜:阴天我看你用什么交箭,哈哈,就等人头落地吧。

谁知诸葛亮胸有成竹,他悄悄地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每只船上扎了1000多个草人,并配备30名士兵。到了第三天五更时分,江面上浓雾四起,于是诸葛亮下令,将草船驶近对岸曹军水寨,然后让士兵们在船上擂鼓呐喊,佯装进攻。曹操听见外面鼓声大作,连忙跳下床来,急令所有士兵不得出击,只用弓箭奋力射敌。霎时,曹操水陆两军的弓箭手,争先恐后地放起箭来。不一会儿,江雾四散,太阳冉冉升起。诸葛亮下令将船迅速开回。20只船上的草人上,早已扎满箭支,远远超过了十万支。诸葛亮又下令各船士兵高喊:“谢曹丞相赠箭!”等曹操恍然大悟时,草船已开出20里,曹军根本无法追赶,只能望船兴叹。

鲁肃回到军营,便向周瑜禀报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道:“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啊!”

这句成语多形容善于洞察情势,策略高阴。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