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铡美案的故事视频,铡美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3-11-13 00:23 作者:岑岑 围观:

文|崆峒书生

奇案的介绍,原本是指那些案情曲折、线索隐蔽、审判难度大的离奇案件,往往伴随着情变、仇杀等血淋淋的事件,对于施暴者,尤其是穷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但古往今来,一些经典的悬案却走出衙门、法院,走进大街小巷,被编成各种戏曲、剧本、小说,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案件通过普通人之口变得虚无缥缈,再加上包公案、狄公案、海公案等文人作品的催化,流传至今的神秘案件似乎形成了一种文化。

为了表达方便,学者称之为神秘文化。

细细品味,其实神秘文化的传播并不是普通人喜欢分享“痛苦”,而是他们想借助这类案件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些诉求是对公平的一种渴望,也是在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后的一种空白和幻想。

由奇案改编的秦腔:我美之案秦腔中有一部由奇案改编的戏剧叫我美之案,在陕西、甘肃等地广为流传。

秦腔版《我的美人案》剧照

《我的美人案》的故事围绕着忘恩负义、薄情寡义的陈世美展开。中考后隐瞒了结婚生子的真相,连高唐的父母都抛弃了他。然后他娶了王朝的公主,过着奢华的生活。前妻秦香莲拖着一双儿女来认他时,陈世美不但不承认,还派韩琦去杀他,成为剧中最令人愤恨的情节。最后,包拯在皇朝公主和太国的多重压力下,进行了不偏不倚的审判,以陈世美被斩首结束了故事。

这个案件的情节很奇怪。此案涉及面广,从普通女子到当朝公主,从当朝徐到开封府;该案的情节中间有韩琦的追杀、郭泰的阻挠等曲折,最后以著名的包青天告终,是一个奇案的样本。

然后,同样真假难辨的神秘剧《美人案》在民间流传。他们表达了哪些诉求?

秦香莲在北京对陈世美的追求,是人们对家庭生活最真实的向往。《我的美人案》开篇,介绍了陈世美的家庭情况。虽是农民家庭,却有父母堂,儿女成双,妻子秦香莲堂下有厨房,俨然家务小能手;另一方面,陈世美致力于努力学习。他虽然不做家务,却寄托着这个家的希望——考功名。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小康家庭。

陈世美读书剧照

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最经典实惠的家庭发展方式,也是人们一直向往的和平生活方式。

元·萨杜拉《过居庸关》诗:“男耕女织天下太平,千古无战事。”

但自从名利之路进入寻常百姓家,就成了寻常百姓家打破“王侯将相有种子”的必经之路,全家攒钱供养一个秀才,“男耕女织”就变成了“男读书女打工(劳动)”,这是社会时代发展产生的家庭发展新方法。那句经典的对联——“农织传世已久,经”

这个时候,没有人指责陈世美不做家务,不干活,秦香莲也愿意用这种方式给陈世美提供上学的机会。

但陈世美考中状元后,抛弃了高唐夫妇,娶了公主做了夫婿,打破了家庭生活最初的美好。

这不仅仅是一个背信弃义的道德问题,更是打破了普通人的家庭生活模式,让他们在家庭生活缺失后感到不适,无法继续下去。

与贵族生活不同,普通人的生活是单身的。秦香莲常年勤勤恳恳的工作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摆在她面前的人生出路有两条:

一个是她老公陈世美有幸上高中,秦香莲从农妇变成了官太太。从此,她可能告别农活生活,脱离普通百姓阶层,进入官员家庭。另一个是丈夫陈世美没有高中,秦香莲会一直为丈夫的教育买单,即使她晚年不成功。如果她这一代失败了,下一代就继续这样的生活。因为思念是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但问题是,陈世美高中时,却抱着公主做驸马,而放弃了秦香莲母子,这种选择在以前的人生选择中,秦香莲虽然是一介平民,能力有限,但生活已经把她逼到了绝境,她只能去北京追求陈世美。

秦香莲秦腔剧照北京找老公。

秦香莲的追求,不是单纯为了富贵而做官太太,也不是《美人案》中所说的“连年饥荒”“公婆亡故”。在这位学者看来,她是在努力恢复她原本完整的家庭生活。连年饥荒,公婆去世,是不可抗拒的因素,也是自然规律。她的丈夫陈世美也可以无缘头奖,但他不能离开这个家庭,因为他是家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为地离开这个家庭,打破了人们最初对家庭生活的向往,这是打败秦香莲在家乡克服困难,继续生活下去的核心因素。

所以,秦香莲去北京找陈世美虽然是阴谋,但是有同感的人是真的支持她。

韩琦杀庙是老百姓对政府丑恶形象最直接的攻击。秦香莲去北京找丈夫。在《我的美丽案》中,她饰演了一个极其悲伤曲折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的艰难历程,承载了公婆去世和丈夫抛弃的双重悲伤。此外,韩琦杀庙事件让秦香莲的悲惨命运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南怀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学问就是同情和帮助弱者。

在一般人眼里,秦香莲是一个与自己命运相连的弱者。他在心理上是支持和同情的。这种同情和支持,让普通人对秦香莲的同情不亚于对陈世美的痛恨。

其中,民众对陈世美最大的仇恨,通过韩琦杀庙体现出来。

秦腔剧照《韩琦杀庙》

首先,陈世美作为亡夫,从内心追求秦香莲是不可接受的。除掉秦香莲的方法很多,比如给钱,故意加罪名,把人送远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在这样的安排下,剧里派韩琦赤裸裸的杀了他!这种手法恶毒,不可接受,但越是不可接受,越能激起大众对陈世美的仇恨。这种看似艺术的处理方式,其实表达了民众对这种忘恩负义行为的痛恨。其次,韩琦杀殿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被秦香莲“造反”。韩琦原籍陈世美,任务是在“三官庙”杀死秦香莲母女,对他来说很容易完成,却被秦香莲“造反”了。让他感动的力量,是百姓对秦香莲的同情。同时,该剧通过韩琦的自杀,讽刺了陈世美的冷酷无情,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第三,是对以陈世美为代表的官方形象的有力打击。陈世美为什么会变心变坏?既有自身意志的不确定性,也有皇家荣华的“腐蚀”,进一步延伸到整个官方形象的丑恶嘴脸和对民众的无情压迫。这里的官方形象包含了很多人,从不肯让秦湘莲进入傅家的侍卫,到傅家的马状元陈世美与人反目成仇,最后到大权在握、无情无义的公主和郭泰,甚至灭掉了秦湘莲和她的母亲。韩琦杀殿成为全剧《我的美人案》中秦香莲悲剧的高潮。剧情至此,秦香莲绝望了:往前走是步步紧逼的皇室官员,往后走是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农民生活。她想自杀,但又可怜自己的两个孩子。她想活着,但除了活着,她别无选择。她该怎么办?她能做什么?

秦香莲哭秦腔剧照

如果把秦香莲放在真实的古代世界,她的命运可能会更悲惨。也许是因为普通人受够了这种悲惨的生活,才通过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充满侠义精神的“超级英雄”来为自己开脱。

这位“超级英雄”在开封被称为包青天和包拯。

包青天对陈世美的斩首,是对人民无能为力的现实的最好幻想。包青天,包拯是众所周知的,人们对他有很高的期望。在一般人眼里,包拯大公无私,无所不能,甚至“装备”比其他官员都高,就像《老鼠爱上猫》那首歌里唱的:“开封府有阿宝青田,无私辨忠臣汉奸,江湖豪杰前来相助,身边有王朝和马汉,身轻如燕,仓鼠为英雄……”

如此豪华的阵容,表面上是对包拯大公无私的致敬,潜意识里却是对他侠义精神的致敬。作为一个官员,包拯的侠义精神从何而来?

其实这种侠义精神并不是包拯本人所拥有的,而是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幻想”加上去的。当国法不为民,官不为民的时候,也许只有那些侠客才能为民撑腰、做主,但侠客终究是缥缈的,百姓真正渴望的是一个侠父侠母。

包拯秦腔剧照

正是这种渴望,拯救了秦湘莲。被路人指出后,秦香莲来到开封向包拯告状。

包拯真的能力通天,能够随手斩了陈世美吗?不,按照剧情发展,包拯在斩首陈世美之前,做了两次迂回尝试:

第一次,包拯把许陈世美骗到府中,试图说服陈世美认秦香莲。结果陈世美不肯,还威胁要杀秦香莲。第二次,包拯激怒了陈世美,却遭到了公主和国泰的反抗。双重压力下,包拯拿出三百两纹银试图打动秦湘莲,被秦湘莲骂了回去。最终,包拯搬出狗头,以不当官为代价,把陈世美打得落花流水,为整部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然而,秦香莲的悲剧真的以陈世美的被俘而告终了吗?

肯定不是。陈世美被杀,无非是普通人在绝望的现实和无助的生活面前,留给秦香莲的一种假象和安慰,因为即使陈世美被杀,秦香莲的生活依然会很悲惨,而且因为得罪了公主和国家,会更加悲惨。

这样看来,秦香莲赢了歌剧《八妹案》。在狗头被按下的那一刻,也许观众会鼓掌,人民会鼓掌。其实在落幕的那一刻,秦香莲更悲剧的人生可能才刚刚开始。

结语《我的美人案》是一部根据奇案改编的剧。剧只是一种流传方式,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这段曲折离奇的案件经历。

无论包公案、狄公案、海公案、龚澎案,每一个离奇的案件都传递着人民群众追捧的侠义精神,也有让人民群众最渴望的公道正派的父母。

其实老百姓要的不多,但是有怨气,有苦难言。当政府不再压迫他们的时候,当王法维护正义的时候,他们就能有一片安居乐业的风景,他们的子孙就能延续下去。那很好。

也许这就是神秘文化中平民诉求的根本内涵。

关于陈世美的戏文,虽然国内有很多不同戏文的演绎版本,但几乎普遍认为陈世美的角色与史书记载不符。为此,这位学者看了手里和网上的一些史料,但还是找不到一套令人信服的关于陈世美历史真相的资料。继续写推论,不过是拾人牙慧的事。所以他链接一篇他个人认为比较客观的关于陈世美历史真相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