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如何定义盛世,盛世是什么样的

2023-11-13 00:30 作者:岑岑 围观:

盛世,是中国特有的词汇。盛世,代表着普通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赶上盛世享太平。”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盛世梦”,但是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盛世屈指可数。“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生逢盛世,是每一个中国人对时代的最大期望。

历史上的盛世,和今天我们期待并为之努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一样。我们正在为之努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同富裕的复兴、是人人享有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复兴。

盛世的气势

而古代的盛世,是低水平的,也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盛世。古代的老百姓,对于所谓盛世的期盼,无非就是内无严重的政治腐败,豪情势力能够被抑制住,不用破坏生产而服徭役,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混口饱饭吃。对外,没有严重的外敌入侵,不用担心外寇的屠杀和抢掠,不用无休无止的被征兵、抓壮丁。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时候,但是他们往往称之为“黄金时代”,在西方历史上,它们往往被称为“黄金时代”,比如大英帝国的“伊丽莎白时期”。(饥饿的盛世)

即使是低水平的盛世,中国历史上也没出现过几次。而且时间都持续不是特别长。主要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后来的最后的封建王朝清帝国的“康乾盛世”,这个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盛世,换句话说,是徒有其表的“盛世”。

壁画中的盛世

还有过几个小规模的盛世或治世,比如东汉的“光武中兴”、隋代的“开皇之治”、明代的“仁宣之治”。都是时间更短,影响不是很大的盛世。

剩下的时间,要么就是平淡无奇的岁月,要不就是大灾之年或是动荡不安的乱世。饥荒、灾害、战争、农民的起义和暴动,人民常常“无立锥之地”,“宁为治世犬,不做乱世人”。

“福祸相依”、“否极泰来”,每一个盛世的前期,都以一个大乱之世,是所谓的“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而盛世本身,从字面意思来说,盛极而衰,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辩证思想,这个“盛”自用的不好,意味着盛世之后的衰败。

康熙皇帝

文景之治以后,汉武帝倾国之力出征匈奴,好大喜功,弄得国困民穷,要不是及时下了“罪己诏”,可能就没有“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的历史评价了。

开元盛世之后就更惨了,直接弄出“安史之乱”,大半个北方被兵火所破坏,各地藩镇割据,相互混战。朝廷内宦官专权、党争不断,边境回纥、吐蕃不停地挑衅犯边。

大清王朝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就是鸦片战争,中国直接落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去了。

那我们就从头来梳理一下,盛世的来临与失去。

一、文景之治,第一个被公认的治世

每一个盛世,都有一个悲惨的前奏,一个大规模的祸乱之世作为前奏。持续了七十年的“文景之治”自然不例外。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自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大秦帝国遍地烽火,都为了逐鹿中原。当刘邦进入咸阳,演绎了一场“鸿门宴”后,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十七路诸侯王,焚烧咸阳宫殿。又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刘邦经过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清末战乱加上楚汉之争,十余年的战乱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

汉武帝

《汉书·陈平传》记载,秦代曲逆城共有人家三万户,而刘邦在秦末战争中路过这个城市时,发现这里的人口只剩下了五千户,他还称道这个地方繁华。可见汉朝的初期经济社会多么凋敝,人口减少程度多么厉害。秦朝时候人口已经达到了二千多万,即使经过了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候,经历百年时间,也才达到三千多万人。

可见当时秦末乱世的人口损失的惨重,西汉王朝十分贫穷。“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也就是说,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来拉一辆车,大臣只能做牛车。

而在修建未央宫、长乐宫的时候,汉高祖抱怨丞相萧何,说他刚刚平定天下,就过度使用民力。幸亏萧何机智,说正是开国时候,才应该修建宽敞高大的宫殿,以利于后代各位皇帝,不必在为了修建宫殿而耗费民力。使得刘邦转怒为喜。

汉文帝、汉景帝没有辜负萧何,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大的基建工程。并且都接受了黄老学说,对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国内生产得到恢复。汉朝很是繁荣发达。

文景之治期间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若不发生灾害,百姓可人人自给,家家自足。粮库中充满了粮食,有的吃不完甚至烂掉了,仓库里堆满了东 西,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也数不清。

盛世痕迹

人们在农闲的时候,会把自家的马匹弄出来,比谁家的马匹好,谁要是骑着一匹母马出门,就会被人笑话。相当于现在开代步车被开豪车的人笑话吧。官方记载,百姓每耕作三年就能有一年的粮食储备。

这样的盛世,因为文景两位皇帝的仁厚,百姓的日子很是充裕,在那个时代,已经很了不起。汉朝时候,封建集权制度还没有特别厉害,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百姓,算是生活的比较幸福。

但是,按照“盛极而衰”的定律,命运的齿轮开始运转。随着汉武帝出击匈奴、泰山封禅、好大喜功,“鞭扑天下过甚,很快导致了衰败。晚年更是求仙问神,以求长生不老,几乎导致天下大乱,盗贼蜂起,地方官都捕杀不过来,连太子都死于“巫蛊之祸”,大汉王朝差点毁于一旦。

二、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没有那么持续

同样的节奏,隋朝末期的战乱,烽火烧遍整个北方大地,战乱让人口大幅减少,生产遭到破坏。

“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集校》卷2《直言谏争附》)

至今千里赖通波

即使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恢复生产,历经贞观二十三的休养生息,唐朝人口的增长后的总人数,依旧不足隋朝的三分之一。

隋炀帝是一个反面的典型,让唐朝初期皇帝引以为戒,励精图治。大唐帝国曾一度在四年间重新授予了八十多万户流民以土地,也为朝廷增收“百万缗”。

到了唐玄宗的开元年间,唐朝达到了极盛时期,号称“全盛”,和汉武帝一样,唐玄宗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是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最具标志意义的大典。

大唐的繁荣景象史所未见,杜甫还写诗称颂: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作为诗史的杜甫,写的诗句一定是可信的。只可惜,后来的安史之乱让这一切都烟消云散。渔阳鞞鼓卷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大唐盛世随着杨贵妃的香消玉殒而烟消云散了。

杜甫也接连写下“石壕吏”“茅屋被秋风所破歌”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藩镇的狂飙吹散了旷代繁华。唐代人口从顶峰的5200万。仅用了八年就降到了1700万。可见战争的惨烈和盛世的衰落。

安史之乱

唐朝时代,长安城的居民最为幸福,长安城是当时最大的城市,还是全世界的重要文化、经济交流地,“昆仑奴”“菩萨蛮”都出现了,在长安城的酒楼里,“胡姬压酒劝客尝”。

各地都把物产输送往长安。各地人民,尤其是河北人民地位较低,也就有了安史之乱的土壤。

安史之乱的根源,还是后期的玄宗“好谀、好兵、好色”。好谀,就是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杨国忠,“荒念政事,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好兵,“明皇蔽于吞灭四夷,欲求一切之功”!天宝年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不停对游牧民族用兵,改变了“边镇不久任”的规矩,让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安禄山更是兼任三镇节度使,这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好色,这个大家都知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就是佼佼者。

这样的玄宗,自然是无法持续盛世的,到了天宝十四年,全国40%以上的人已经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杨国忠自称家产三千万匹锦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描写天宝十四年的惨况。

杨贵妃雕像

三、盛世悲歌,名不副实的“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也被称为“康雍乾盛世”。

清朝就是乱世的刽子手,持续数十年的大屠杀和大破坏,都拜其所赐。据估算,明清易代之际,人口损失至少四千万,其中直接死于清军屠城的就高达七百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据《扬州十日记》所载,仅扬州一地,焚尸“约计八十万余”。“湖广填四川”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书里,还有过描写。因为张献忠的起义军和清兵的屠杀,四川几乎是赤地千里,天府之国几乎不复存在,只能从湖南湖北迁移人口过来。据赵文林、谢淑君所著《中国人口史》估计:说1626年,四川人口为三百五十六万。到了三十多年后的1661年,人口还剩下九十五万。也就是说,损失了四分之三。

为了恢复从生产,清朝统治者吸取了明朝末年征收“三饷”的教训(辽饷、剿饷、练饷),乃至总结了自秦朝以来的历史经验,清代统治者所定的赋税水平为历代最低,从康熙到乾隆,皇帝们都恪守“永不加赋”原则。

清朝皇帝

对于盛世,康熙皇帝是不太赞成的。康熙平定三藩后,曾说:“贼虽已平,疮痍未复,

君臣宜加修省,恤兵养民,布宜德化,务以廉洁为本,共致太平。若遂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赏,实可耻也!”

这种人是是清醒的,因为历来各个真正自信的王朝,是在意口头的宣传的。汉代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从来没有帝王和大臣自夸为盛世。相反,往往是那些弱小的王朝,喜欢自称“中兴”、“盛世”,南宋宋高宗就喜欢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宋真宗更是在没有大的功劳的情况下,去封禅泰山,直接拉低了有过封禅泰山行为的帝王们平均水平和质量,成为千秋笑柄。

而雍正和乾隆皇帝,却喜欢把“盛世”叫得响亮。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好兆头,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对清王朝的贡献颇大,还推行“官神一体当差”、“火耗归公”等改革,设立军机处,清王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加上当时的甘薯、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国,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到三亿人。在当时来说,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人口顶峰。

乾隆皇帝的后期,盛世渐行渐远,皇帝沉迷于个人享乐,热衷“十全武功”,营建圆明园,把它建成世界有名的“夏宫”,连雨果都为之惊呼。还搞出一个“赎罪银”制度,几乎是变相鼓励官员贪污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珅更是历史有名的大贪官。

圆明园

官员生活穷奢极欲,百姓却生活在半饥饿的状态中,马尔嘎尼来中国时候,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除了吏治腐败,清朝另一个衰败的原因,在大航海时代,制度落后,闭关锁国,这导致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落后挨打了整整一百零九年。

1860年英国人抢劫圆明园时,又找到了60年前他们进贡来的东西。“在金库旁边,

就有一座较大的库房,里面放着马车和大量的器物……有敬送给8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的豪华大马车,还有公元1792年在英国伍尔维奇皇家军事学院制造的杀伤力极高、制作精致的榴弹炮以及炮弹、炮架和牵引马车等全套装备,还有马戛尔尼私人敬送的礼品。令众人惊讶的是,这些进献之物,竟然全都原封未动,丝毫没有碰过的,上面落满了灰尘”。(《故宫国宝宫外流失秘笈》)

被焚毁的圆明园

当时的英国人奇怪中国人为什么放着这么好的武器不用,而一直以自己那笨重过时的火绳枪与他们较量。正是这种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态度,让所谓的“康乾盛世”一去不返。

四、小结

那么这些“盛世”,有哪些共同点?

第一、大治之前有大乱。中国历史和欧洲的多元化发展不同,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体,一治一乱,一盛一衰。更多的是改产换代,没有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智慧的中国人有过很多总结,有但是不限于《易经》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左传》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罗贯中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至于老百姓常常念叨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秦末、隋末、明末都是动乱时期,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给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客观条件。汉朝分田给百姓,十五税一,轻徭薄赋;唐朝府兵制,“开元限购令”,限制土地兼并,与民休养生息;清朝吸取了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经验教训,“永不加田赋”,摊丁如亩。出现了盛世。

盛世生活

第二、皇帝的个人素质较高。不论是文景两位皇帝,还是唐太宗、唐玄宗都是人中翘楚,康熙雍正、乾隆也都是清朝中出色的皇帝。这些人的政治素质和自身才能、自制力和专注力,乃至整体素质都高于一般皇帝,也是事实。

一个英明强悍的开国帝王为新王朝立定规模,打下基础。再由另一个精明强干的子孙打开王朝发展的瓶颈期,将王朝推上盛世。基本上是这个规律。

第三、盛世的出现,都有“前车之鉴”。先是汉王朝自开国之初,就总结“亡秦之失”,从马上打天下,治天下的时候,选择从马上走下来。

唐朝的负面典型,是“罄竹难书”的隋炀帝,好大喜功、营建宫殿、开凿运河、骄奢淫逸,几乎都是他的“罪状”。唐朝前期皇帝们励精图治,克制个人欲望,让人民得到休息。

盛世出行

清朝是幸运的,它不仅可以总结明朝末年的横征暴敛,还总结了历代王朝得失,只可惜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再加上自乾隆皇帝后期开始,皇帝个人能力素质下降,直接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但我个人还认为,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把人民做为根本,即使有一些还利于民的政策,也仅仅是把人民当成“资本”。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可以知兴替。以民为本,才是得到民心,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