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入殓师》简介,入殓师中最感人的话

2023-11-04 06:59 作者:岑岑 围观:

文|谦语谈书风

编辑|谦语谈书风

《入殓师》是一部家庭伦理片。家庭伦理片以家庭为主要对象,通过讲述家里发生的各样事情,探讨爱情、婚姻、孝道等伦理问题。由家而国,一个个家庭的伦理道德情况映射了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

日本传统文化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三纲五常的价值观在二战结束前一直规范着日本人的日常行为。二战结束后,人们纷纷从农村走到城市参加工作,旧时的地缘关系难以维系,人们的宗法观念弱化,亲族集团功能缩小并解体。

加之90年代后晚婚化、少子化社会问题的出现,核家族化成为必然的社会趋势。家庭成员的关系可以说是社会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的一环,而传统的义理观念和现代民主观念有着极大的差异和冲突,以家庭伦理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在中日两国一直是热门话题。

《入殓师》的情节发展以大悟的职场经历为明线线索,以大悟与父亲、妻子之间的关系变化为暗线线索。此外,影片一共刻画了五对夫妻和四对亲子之间的关系,有矛盾冲突、和解宽容、互相爱护等故事情节。

夫妻类型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民主改革前日本社会的夫妻关系的建立一般是父母之命,武士阶级的婚姻还受领主之命。对传统的日本人而言,“忠”是最高道德,至高无上的信条,其次是“孝”道,丈夫对妻子的“情义”只能排在后面。

2008年NHK热播的大河连续剧《笃姬》就讲述了在幕末时期,萨摩藩本家领主岛津齐彬收养分家之女,最后把女儿嫁给德川家定将军当正室,以期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历史故事。

岛津还命另一分家之子肝付尚五郎过继到小松家娶小松家之女,深爱笃姬的尚五郎面对突如其来的亲事也只能接受。

当义理和情感发生冲突时,有强烈道德感的人必须坚决履行义务,这种取舍会让日本人觉得自己更加坚强。国家、父母比夫妻关系更为重要,并且夫妻双方对此都不会有怨言。

义理在前、情欲在后的夫妻关系在战后没有立刻发生改变。日本在战后二十余年间普及了现代化高等教育,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大幅提高。一个身为公司白领的男性就可养活妻儿。

高学历高素质的女性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成为家庭主妇,承担几乎所有的育儿家事。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虽利于培养下一代,但事实上这是以牺牲女性的自我价值、社会和家庭地位为代价的。

丈夫居于高位,常常容易漠视妻子的情感需求和家庭价值。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越来越多女性参与工作,女性的社会和家庭地位逐步提高。

日本步入成熟社会阶段后的三十余年来,离婚率增长,母子家庭数量增加,终生未婚率上升。这说明了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女性自主能力提高,家庭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变,个人主义多样化的时代变化。

但家庭空洞化的趋势一方面成为了威胁社会稳定的隐患。维护家庭稳定,提高人们的家庭伦理道德水平是成熟社会阶段的一大功课。

《入殓师》通过塑造不同的丈夫、妻子形象,阐明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夫妻关系会给家庭带来伤害,顺服舍己的夫妻关系是维护家庭幸福关键的问题。

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形象

影片刻画了一位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形象。佐佐木生荣和大悟前往雇主家时迟到了,丈夫怒气冲冲地骂道,“你们迟到了五分钟,五分钟!你们做这行吃死人饭的,是觉得让死人等也无所谓吗?”

这是个脾气暴躁的一家之主,脸上看不到刚刚失去妻子的痛苦,对年幼的女儿没有只言片语或者眼神的安慰。进到灵堂,佐佐木生荣为妻子化妆,向丈夫拿妻子生前最喜欢用的口红,丈夫一脸愕然,不知所措。

在父亲身后低声啜泣的女儿听了,立马取来口红让佐佐木为母亲涂上。看到已经冰冷僵硬、没有血色的妻子一如生前重新焕发美丽,丈夫渐渐熄灭怒火,神情变得哀伤肃穆。佐佐木准备盖上棺木时,丈夫终于大声嚎哭扑到棺木上。

待佐佐木和大悟离开时,丈夫一脸愧疚地为自己刚才的失礼道歉,并说“这是她最美丽的一次”。

没有话语权的丈夫形象

影片也刻画了一位没有话语权的丈夫形象。大悟第一次尝试独自入殓,烧炭自杀的逝者看起来是一位清秀美丽的“少女”,大悟却发现他是男儿身。佐佐木生荣获悉后,委婉地问叔叔该为逝者化男妆还是女妆。

叔叔立刻回头问母亲的意见。母亲坐在灵堂正中间,对坐在侧边满脸哀愁的父亲嘲讽到,“孩子也不知道什么种,要是我一开始把他生成女儿,就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了。”

父亲受了羞辱,一脸尴尬,气得发抖。母亲直起身板,瞪着父亲像要吵架。叔叔见了,哄母亲说,“那就化女妆好吧?女妆。”看着大悟为少年入殓完毕,母亲和父亲都泣不成声。

正当佐佐木和大悟离开时,父亲走出来道谢说,“儿子有了‘那方面’的问题以后,一直在外面打架惹事。我已经很久没能好好看看他。

直到今天看到他的笑脸,我才确定他就是我原来的儿子。即使穿成女装,他也还是我的孩子。”父亲说完,哭着蹲在地上。

影片通过塑造大男子主义与没有话语权的两种极端的丈夫形象,说明了失衡的夫妻关系会导致家庭秩序混乱,甚至给孩子的成长带去毁灭性伤害的问题。

保守的日本社会作为事实上的父权社会,其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发达国家行列中一直饱受诟病,但女尊男卑的夫妻关系也问题重重。

夫妻一方失去家庭话语权,孩子容易产生性识别障碍,对其培养自尊自爱的健全人格极为不利。影片启发观众去思考什么才是健康和谐的夫妻关系。

违背义理的妻子形象

《入殓师》塑造了一种违背义理、因婚外情抛夫弃子的妻子形象,代表角色是公司职员上村百合子。她常常素面朝天,神情暗淡地坐在没有生气的办公室里。

直到剧末大悟的父亲去世,大悟拒绝认尸,影片才交代了百合子的身世。百合子神情悲痛地劝说大悟,“你还是去吧。”

大悟不为所动,冷漠地说,“不去也没有关系。”

百合子连连鞠躬激动地说,“拜托了!拜托你了!”

大悟看着百合子,不知缘由怔住了。

百合子终于忍不住,“我也是。把亲生儿子扔在了代广,那时他六岁。”社长和大悟第一次听说这事,什么也说不出来。百合子深呼吸,缓缓地说,“那时我喜欢上了别人。儿子一边哭一边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啊。我还是甩开他的小手。离家出走了。”

大悟喘了口气,“后来,见过你儿子吗?”

百合子目光闪避,不敢看着大悟,“我当然想见孩子。可是不能见。”

大悟痛苦地问,“为什么?想看就应该去啊!”

百合子无力地坐到凳子上,快要哭似地没有回答。

大悟愤怒地对着百合子说,“抛弃孩子的父母都一个样吗?这也太不负责任了!”

满脸痛苦,后悔自责的百合子留着眼泪,深深吸了口气还是对大悟说“求你了,去看看吧!去看看他最后的样子!”

百合子扮演了一个“失语”的社会角色,不敢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在内心深处她害怕孤独死的下场,害怕有“报应”。百合子激动地恳请大悟去见父亲一面,可见很渴望得到亲生儿子的原谅和接纳。

贤良淑德的妻子形象

影片还塑造了日本最常见的,贤良淑德的妻子形象,代表角色是大悟的妻子美香。

美香从出场开始就似乎没有“自我”。听到大悟失业且瞒着自己借债,并没有过多抱怨。丈夫随意地决定“离开东京回乡下”,从小在都市长大的美香笑眯眯地举手赞成。

看到大悟不愿意讨论新工作时,美香选择不追问。知道丈夫居然是做“死人工作”时,美香才声泪俱下地说失业来到乡下,自己其实很害怕。第一次看到丈夫温柔娴熟,庄重得体地为逝者入殓时,美香震惊动容,马上理解了丈夫。

剧末,看到前来为父亲入殓的工作人员毫无职业道德时,美香脱口而出说,“我的丈夫是入殓师!”这表明她已经完全认同大悟。美香对入殓师工作的态度从激烈反对、默默认同到引以为傲的过程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完全是基于对大悟顺服舍己的爱才能发生的改变。只要丈夫的人生有价值,美香并不在乎世俗的看法,自己原有的偏见也能马上摒除。

21世纪后日本的现代伦理片已经摆脱传统伦理的刻板印象,不再塑造只有义理、没有个人私欲的单一的夫妻形象。

如《最完美的离婚》(2013)里的丈夫个性敏感脆弱、略有神经质,妻子则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两人整日因为生活细节争吵,离婚后才后悔当初没有理解和包容对方。

《昼颜》(2014)讲述了一个喜欢养生护肤、忽视妻子性欲需求的丈夫,和一个事业心强、让丈夫屡屡受挫的妻子最后都因各自的伴侣出轨导致离婚的故事。伦理片塑造个性鲜明的夫妻形象的主流趋势反映了个人主义尖锐化的社会现象。

日本在民主改革前,民众的婚姻关系的建立多被继承门第、经济生产等因素左右。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现代化,个人雇佣劳动成为社会主流,因生产协作结合的家庭数量急剧减少。

另一方面,“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也导致了婚姻关系的建立逐渐不需要服从家长权威。在欧美的民主主义浪潮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相信爱情至上,只按照个人意愿选择婚姻。

强调集体本位的传统伦理受到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强烈冲击,现代化的核家庭更像是个体共生的载体。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更看重个人尊严、夫妻平等、性爱满足的实现,也就是家庭带来的爱情和亲情。

对于靠爱情支撑的核家庭而言,性格不合是离婚率高发的一大原因,这也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夫妻关系的弊端。日本步入成熟社会后,家庭成员的行动准则由传统义理向个人自由意识发生转变。

结语

当个人自由突破义理底线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就会为人性空洞化的社会病忧虑。因此,近年来的日本家庭伦理片无不在强化以家庭为本位的伦理价值观念。

剧中因出轨抛弃家庭的人物多数落得孤独凄凉的下场,而尊重、理解爱人的人物都收获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影视作品的这种创作趋势实则体现了日本社会为了克服人性空洞化、家庭空洞化等成熟社会病,引导民众培养尊重个人自由与维护家庭稳定的主流价值观所作出的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