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洛丽塔》,人性与激情的碰撞,关于时间的妄想和道德形态的批判

2023-11-04 06:51 作者:岑岑 围观:

作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作品,俄裔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一直处于饱受争议的漩涡之中,其中关于恋童癖和乱伦的主题出现过两种评价,其一是站在艺术角度的欣赏,认为通过惊世骇俗的性元素植入引发观众对于人类禁忌故事的思考,属于对人类灵魂大胆而深入的探索,其二是出于道德的角度考虑,认为将人性如此淋漓尽致地呈现其实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表现,应该给予强烈的谴责。无论哪种观点,本质都是基于人性角度和现实生活的考虑,使《洛丽塔》具有了现实的研究意义。

1960年,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邀请纳博科夫亲自改编自己的小说,用视觉化的方式完成了艺术形式的转换,库布里克在纳博科夫的改编基础上融入了大量个人风格特色,比如黑色幽默和去情色化,这样的改编一方面受到现代文明和道德法制的制约,另一方面则彰显出库布里克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他惯用反讽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由此引发观众对于热点事件的思考。

小说《洛丽塔》还曾在1997年被著名导演阿德里安·莱恩改编成了另一版本《一树梨花压海棠》,莱恩是拍摄情欲电影的顶尖高手,无论是角色选择、镜头语言还是细节呈现、主题升华,他都将艺术价值与商业元素完美贴合,成为很多观众印象深刻的经典影片。

比较两个版本,我更喜欢库布里克版,可以用“不着一墨,尽显风流”来形容。全片与莱恩版相比没有一处裸露的镜头,却将亨伯特忧郁的气质和对美丽的刻画诠释得栩栩如生,用巴洛克风格的别墅装饰作为开场,用极尽雕饰之美彰显凋零的凄惨。

今天,我想从命运悲剧、影像表达和主题内涵三个层面来剖析一下库布里克版电影中亨伯特带给我们的启示,其中流露出人性、文明、欲望与人生的关系值得所有观众深入思考。

01、将忏悔融入男主双重人格的命运悲剧,诠释人性与激情的碰撞

亨伯特是全片的魅力来源,他的成败决定了观众的接受程度以及主题的深刻程度。小说通过心理状态的描写勾勒出亨伯特命运悲剧的根源:与初恋阿纳贝尔的爱情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伤痛。他说“阿娜贝尔之死给我带来的震动,加剧了那年夏天的噩梦给我造成的沮丧,使它成为贯穿我青年时代冰冷岁月的、封锁任何浪漫爱情的障碍”。由此可知,他对12岁洛丽塔的喜爱从根本上投射出他对初恋记忆的向往,这是一种初恋精神的连接与延续,由此构成了他双重性格的成因。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作为文学教授的亨伯特对事业、名利、政治一概漠不关心,他无法与正常女子交往,内心诉求并不仅仅出于“性”的考虑,而是充满了对爱的向往。正因如此,当他见到洛丽塔之后,他需要的不仅仅是肉体的欲望,而是精神上的占有欲。心理压抑多年之后的狂乱欣喜更像是内心的一种重生,但却由于年龄和道德的鸿沟而无法前行,注定了这段爱情的悲剧性。

亨伯特的全名是亨伯特·亨伯特,简单的姓名重复暗示出亨伯特的双重人格。一方面,他视洛丽塔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力想取得她的信任和爱情;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失去她,不惜通过威胁和暴力的方式来控制她,从而表现出内心和外在的不统一。同时,亨伯特知道这份感情会引起道德上的谴责,这种罪恶的人性无法摆脱世俗的唾弃,他渴望爱情的同时又企图通过身体的占有获得两者的和谐统一。亨伯特内心经受着巨大的煎熬,构成了他言行的表里不一,这些都是亨伯特双重人格的表象。

亨伯特内心充满了忏悔之情,但却被矛盾的心理所左右,追求一段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爱情,这构成了命运悲剧性的最主要原因。库布里克善于勾起观众内心的情绪共鸣,通过亨伯特欣喜、悲痛的双面人生,观众很容易产生既同情又谴责的态度,这种真实的矛盾恰恰是库布里克想要脱离”情色”所表达的内涵,也即人性与激情的碰撞。

当面对洛丽塔时,亨伯特有段内心独白“我爱她。她可以变色,也可以凋零,无论她变成什么样子,我只需要瞥她一眼,我的心立刻就软成了她房间窗户上的水滴”。人性的自私与善良都以亨伯特的忏悔为依托呈现给观众。影片脱离了情欲的低级趣味,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激情与人性的博弈上。亨伯特既怜惜又悔恨,既充满激情又黯然神伤,他不断在人性与激情之间摇摆,直到发现洛丽塔宁愿选择一个残疾人也不选择他时,他的情绪崩溃了,此时他才意识到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洛丽塔永远不可能成为自己初恋对象阿娜贝尔,由此带来了他人生的覆灭。

小说中的亨伯特杀死奎尔迪之后锒铛入狱,他在狱中写下了忏悔书,希望洛丽塔能够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由此引发观众的唏嘘和惋惜。影片中,库布里克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调侃了奎尔迪的狡猾,他无厘头地朗读着亨伯特写的忏悔书,外表的滑稽映射出内心的嘲讽,将影片对于人性与激情碰撞最强音定格在了荒诞的谋杀场景,渲染出无限的悲凉色彩,警示世人要遵守道德法制和现代文明的既定规则。

02、黑色幽默的影像表达,借用审美情趣折射出对现代文明和道德形态的批判

纳博科夫小说高明之处在于尽管涉及到禁忌话题,但全片无一处淫秽描写,莱恩版之所以受到当代人的喜爱,正源于他将小说中亨伯特隐晦的内心独白通过”情色”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库布里克则在精神导向上忠诚呈现出高雅的审美情绪,采用黑色幽默和讽刺喜剧的方式展现出亨伯特荒谬可笑的处境以及压抑矛盾的伤感情绪。

为了达到幽默嘲讽的目的,库布里克摒弃了原封不动呈现原著情节的方式,采用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手段增添故事的趣味性,不拘泥于细节的影像创造,使影片折射出黑色讽刺喜剧的效果。在影像表达上,库布里克惯用一些道具或细节来精心布局。比如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入住单人房,亨伯特表面上借用了一张折叠床,实际上仍然想同洛丽塔同床共枕,在他和黑人侍者共同打开这张折叠床时,他们滑稽的动作和环境的互动让人联想起幽默大师卓别林的生动表演,这张床最终被黑人侍者打开,镜头对准无奈的亨伯特,将他内心的孤苦与伤痛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故作镇定而滑稽可笑的境遇恰恰就是黑色幽默的惯用套路。

库布里克黑色幽默的讽刺效果由于更接近于文化层面而深得原著精髓。小说中的黑兹夫人是典型的美国女性,她谈吐优雅,却毫无幽默感,在乎谈话规矩却对谈话内容不感兴趣,而洛丽塔在母亲的影响下成为了美国消费文化广告、杂志的等美国文化象征的产物,她房间里扔着各种连环漫画,床上面有一张图片,剧作家正悠闲地抽着骆驼牌香烟。如何突出如此丰富的小说内涵?库布里克设计了一个酒会桥段。

当亨伯特默默注视着跳舞人群中的洛丽塔时,其他人的目光聚集在了剧作家奎尔迪和女舞伴身上。此时,黑兹夫人主动上前与奎尔迪打着招呼,提到自己在读书俱乐部中对奎尔迪产生的崇拜,但此时奎尔迪表情木讷而尴尬,显然他对黑兹夫人没有任何印象也不感兴趣。影片通过充满戏剧张力的幽默叙事,架构起了美国庸俗文化的生活场景,用近乎搞笑的方式还原出“附庸风雅”的惺惺作态,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亨伯特的爱情悲剧根植在二战后的西方现代社会并非偶然,美国经过战争的洗礼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之相对的是现代文明的意识形态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美作为指导行为最主要的准则之一,纳博科夫正是借用小说荒诞的外衣表达出对于现代文明掩盖住的道德形态的批判。亨伯特作为中产阶级的代表本应该光鲜亮丽,道德高尚,可恰恰是如此具有涵养的一个人做出了离经叛道之事,拨开审美情趣的外衣,我们会发现其中仍然蕴含着对于肉欲主义和奢靡生活的忏悔和批判。

享乐主义构成了压死亨伯特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忏悔在面对陪审团时说了出来“应该早点醒悟,从那期盼已久的狂欢中得到的只能是恐惧和痛苦”。这种悔悟直抵观众心灵,描绘出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法制、理想与现实、人性与欲望的抗争,启迪着我们进一步思考欲望与人生的关系。

03、关于时间的妄想,刻画唐吉坷德式的人生痴念,彰显欲望与人生的关系

纳博科夫曾说“保留艺术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选择,艺术的融合,对实际时间的艺术的再组合”,实际上,历史上曾迷恋少女的诗人又何止亨伯特一人,爱伦·坡曾迷恋14岁的表妹,彼特拉克曾迷恋12岁的少女劳琳,但丁曾迷恋9岁的贝亚特丽采。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也会发展变化,有的开花结果,有的无疾而终,阅历丰富的男人爱上清纯的少女,包含了一种留住时间、重返时间的意识,构成了关于时间的妄想。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曾用声音、气味、片段意象唤醒记忆,由此启发了纳博科夫将现实时间与感知时间勾连起来,库布里克是时间意识大师,其著名的《2001太空漫游》至今仍然是无法超越的“时间经典”,引发我们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本片中亨伯特疯狂占有洛丽塔有种虚幻的色彩,似乎洛丽塔与安娜贝尔产生了某种关联,构成了一个虚构的个体。库布里克借用时间的概念表明纵欲狂欢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时间感受,洛丽塔与安娜贝尔无法相交,更不可能治愈亨伯特内心对初恋的美好回忆,其精神上的妄想与时间的妄想彼此重合,由此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

亨伯特由于陷入了时间的妄想,产生了如同唐吉坷德式的人生痴念,洛丽塔与唐吉坷德疯掉之后的风车思想同构,成为一种精神癔症。“洛丽塔”一词最早为希腊神话中的仙女“宁芙”(Nymph),其词根派生出的词汇NymPhmania在心理学上指色情狂,说明作者对人物的命运早有设定,诠释出了欲望与人生的相互关联。

库布里克在影片中设置了众多“麦格芬”(不存在的人或物),让观众逐步意识到亨伯特正在迈入的险境,欲望正如“潘多拉魔盒”,在没有打开时一切安好,而一旦掀开,则如洪水猛兽般一发不可收拾。当洛丽塔厌烦了亨伯特设置的欲望游戏,她开始不顾一切地挣脱束缚,奎尔迪的出现恰如另一个光彩夺目的欲望世界向她张开怀抱。但最后的结果与亨伯特的悲剧如出一辙,暗示出欲望的难以控制和危险属性。

三年之后,当亨伯特再次见到怀孕的洛丽塔,她的皮肤不再光滑,眼睛不再明亮,脸上甚至生出了雀斑,整个人的状态与之前大相径庭,这种讽刺性的影像表达将光鲜亮丽的洛丽塔刻画成了迟钝愚笨的妇人,其中蕴含着时间妄想的可怕性,也包含着欲望吞噬美好的讽刺。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欲望追逐让他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致命错误之中。他与黑兹夫人结婚,挑战世俗的伦理道德,陷入道德世界的罅隙之中,被欲望控制地失去了真实感和判断力,逐渐失去了人的属性,退化成了一只野兽。他说“我爱你,“我爱你,我是一只五足动物,可我爱你。你卑鄙、粗鲁,坏透了,可我爱你,我爱你”。欲望冲昏了亨伯特的头脑,破灭了心中对美好的幻想,而最终奎尔迪被杀,亨伯特死于狱中的结局也说明了欲望催生的人生悲剧,提醒人们要合理控制心中的欲望,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洛丽塔”不仅仅是关于欲望的自白书,而是关于人生救赎之路的指引之路,在时间的长河中通过智慧产生的内心反省才能避免沦为欲望的奴隶,这其实才是本片的意义所在。

《洛丽塔》即是时代悲剧的产物,也是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悲剧,亨伯特双重人格的形成既有环境的影响,也有内心对爱的渴望作用。不幸的是,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波及了众多如洛丽塔一样的青年一代,最终导致了亨伯特的覆灭。库布里克运用黑色幽默的影像刻画出如唐吉坷德式的亨伯特,彰显出欲望与人生的关系,我们在欣赏影片独特艺术视角的时候,也应该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