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2022-02-25 10:00 作者:书单 围观:

1990年,电视剧《围城》上映,其中有句著名的旁白: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这句话并非《围城》原著中的内容,而是出自杨绛先生之手。

提到杨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钱钟书的妻子”,但杨绛出名其实比钱钟书更早。

在钱钟书写《围城》之前,杨绛就已经因喜剧成名,被称为“喜剧文学的第二道里程碑”。

后来,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还作为国礼,被邓小平送给了西班牙国王。

多年以来,杨绛总是静悄悄地藏在钱钟书身后,殊不知,她的光芒早已和钱钟书相互辉映,不分高下。

五年前的今天,105岁的杨绛先生走了,但她从容优雅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这个时代。

我们现在困惑的很多问题,都能从这位睿智的百岁老人身上得到答案。

01>>

找另一半时,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杨绛和钱钟书是文学界公认的一对才子佳人,神仙眷侣。

在钱老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在杨绛眼中,钱老“博学而又风趣”。自己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

2011年,在杨绛百岁寿辰之际,《文汇报》的记者周毅曾向她请教,对备受困扰的现代婚姻有何建议?

杨绛先生回答了这样一番话: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

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杨绛与钱钟书两人结婚63年,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也有很多,但两个人都能互相支持,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钱钟书虽然在生活中笨手笨脚,却几十年如一日,天天给杨绛做早餐:烤面包、热牛奶、煮鸡蛋,再冲一壶香浓的红茶。

杨绛也了解钱钟书的价值。在他创作《围城》期间,甘当“灶下婢”,从闺中千金变成独当一面的女主人,一人担下家中大部分事务,劈柴烧饭、洗衣缝纫都是从头学起。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感谢杨绛>

两个人原来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但都为对方做出了改变。

这种改变背后,其实就是杨绛所说的理解和感情。

02>>

遇到挫折、打击后该如何调整心态,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对于杨绛那代知识分子来说,人生中最大的挫折莫过于动乱中灰色的十年。

在动乱中,60来岁的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下放到“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杨绛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写过自己游街的经历:

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

我却能学孙悟空让“元神”跳在半空中,观看自己那副怪模样,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把这看作是一场“闹剧”,平静的文字中,不乏幽默与嘲讽。

后来钱钟书被剃了“十字头”,杨绛就帮着改为“和尚头”;自己被剃去半边头发,成了“阴阳头”,她就用女儿剪下的头发做了一顶假发。

在这场动荡中,杨绛看到了人性的软弱邪恶,也窥到了人性的善良。

下放期间,杨绛和钱钟书离得不远,只有一小时的路程,但因为不能随便走动,只好书信来往。

钱钟书负责看守劳动工具,班长为了照顾她,就常让她去借工具。杨绛每次都兴冲冲地走去走回,借了又还。

所以后来回首往事时,杨绛感慨:

“乌云遮蔽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每个人都难免遇到挫折,但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面对挫折的心态,决定了问题的难度。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的这句诗流传很广,但换个角度来看,彩云易散,乌云又何尝不是呢?

03>>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容易被孩子接受?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杨绛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检察厅长,说话出口成章。杨绛问他秘诀,父亲却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耳濡目染之下,杨绛也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杨绛传》中有一个细节,如果杨绛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上,如果她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会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除了看书,在为人处事方面,杨绛也深受父亲影响。

《我们仨》里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当时钱钟书在清华任教,家里突然来信,让他回蓝田教书,同时可以侍奉父亲。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杨绛觉得清华这份工作不易得,不该换了。钱钟书虽也舍不得,却还是觉得应该回去。

两人因为这件事,少有的发生了争执。

后来杨绛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想听听他的看法,结果父亲听了脸上漠无表情,一言不发。

父亲的沉默让杨绛深思:

“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

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女儿钱瑗身上。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钱瑗从小看到父母读书,就有样学样的跟着读,十一岁时就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

在杨绛看来,女儿身上的很多优点,都是受了丈夫影响,“阿圆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

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一个每天酗酒买醉的人,无论说的道理多么好听,也很难培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

说白了,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04>>

觉得这辈子也无法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感觉自己很凄惨怎么办?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杨绛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名为《隐身衣》。

里面提到我们的俗语里,有很多鼓励人成功的话。比如要做个“人上人”“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出风头”或者“拔尖”等等,可见一般人都不甘于平庸。

杨绛借用英美人的说法,把社会比作“蛇阱”,阱里挤满了蛇,为了钻出头来,每条蛇都在排挤其他蛇,扭结成团,你死我活。

看起来所有人都在往上爬,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因为天生万物,各有其美,怎么能用一个统一的目标来要求呢?

社会可以看作是“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人各有志,不能强求。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杨绛夫妇的志向就是“读书做学问”,他们常说“但愿多一二知己 ,不要众多不相知的人闻名”。

为了能够远离外界的喧嚣,杨绛把自己放得很低:

“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忍让与卑微,是为了更重要的东西——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了……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我们仨》里的这段话,就是杨绛心境的最好写照。她不想攀高也就不怕下跌,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所以,在回首往事时,杨绛才会说,“回忆我的一生,是非常丰沛的”。

05>>

20多岁,不知道做什么,人生找不到方向,感觉很迷茫怎么办?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据说有个年轻人很崇拜杨绛先生,高中毕业后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并且倾诉了一些人生困惑。杨绛先生给他回信了。

信中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话语之外,还有这样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句话听起来不太客气,却一语中的。

其实岂止是高中生,很多工作多年的人,依然还处在“迷茫期”,内心拧巴纠结,不知往何处去。总希望有人能给一个答案,把自己解救出来。

但世间哪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具体答案呢?还不是要靠自己摸索。

杨绛先生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指出了方法:读书。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她在散文集《杂忆与杂写》中说,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儿,足不出户,就能随时拜师求教。

杨绛从小就爱在书中“串门儿”,一次父亲问她: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

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从诗词歌赋到西方哲学,从《论语》到《红楼梦》,在古今中外文化中“串门儿”的经历,让杨绛对社会有了更深的洞察,同时也获得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杨绛先生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和思考,1956年,她接到了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再看完英、法、德文等五六种译本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

为准确翻译原著,47岁的杨绛决定自学西班牙文,学了译,译中又学,历经22年,终于出版了我国首部由西班牙文翻译的《堂吉诃德》。

1988年,77岁的杨绛出版了长篇小说《洗澡》,描写了50年代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像。文学家施蛰存评价这本书是“半部《红楼梦》和半部《儒林外史》的结合”,可见其刻画人物世态之深。

2007年,《走到人生边上》出版,当时杨绛先生已经96岁高龄,依然在不断叩问人生的价值。并且期待读者为她指出错误,让她在“离开人世之前,还能有所补益。”

这种心无旁骛,淡定从容的心态,现代人实在是太缺乏了。

我们总是有一种强烈的“年龄焦虑”,好像过了30岁,人生的高峰期就结束了。如果不赶紧成家立业,就是落于人后。

但其实人生这场马拉松,连一半都还没有跑完,我们还有下一个30岁,甚至下下个30岁。

不用赶着把一切都定好,看不清的路缓缓走,想不清楚的问题慢慢想。

人生的路还有很长,不着急,你可以慢慢走。

今天最该刷屏的人,是她

撰稿:堇芮

编辑:真轻

主编:林尉

图源: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参考资料:《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周毅《杨绛的智性散文》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闫玉婷《杂忆与杂写》杨绛《我们仨》杨绛《写在人生边上》杨绛《杨绛传》罗银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