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对权威的服从pdf,对于权威的看法

2023-12-11 11:34 作者:岑岑 围观:

全文约3200字,阅读时间约9分钟。

你好!我是戴叔叔。

假设你被邀请参加一个名为& # 34;记忆和学习& # 34;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惩罚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现场有三个人,一个主考官(主持实验的人),负责做说明;一个老师,对问题负责;一个学生,正在考试。

学生们被绑在椅子上,连接着电极。如果回答错误,老师会对学生进行电击,电击的强度会随着错误的增加而增加(从最低的15伏到最高的450伏)。

你很幸运抽到了& # 34;老师& # 34;并且被考官告知& # 34;虽然电击会痛,但不会造成永久性的组织损伤& # 34;。那么,请问你对& # 34;学生& # 34;电击?你能想象到的最大程度的电击是什么?你会中断实验并反抗吗& # 34;主测试& # 34;?

看到这里,很多人应该能猜到这就是著名的& # 34;米尔格拉姆实验)& # 34;,又名& # 34;服从权威学习)& # 34;。

不管我们事先是否知道这个实验,我们得到的答案无非如下:

1.我怎么会震惊别人!

我一定会拒绝这个实验!

就算有触电,学生受不了我也一定会停下来!

施加高强度电击的人一定是恶魔!

是啊!我们都是普通人,怎么能伤害别人呢?!有了自由意志,我们当然不会任人摆布!我们是人,不是奴隶!

在下结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 # 34;米尔格拉姆实验& # 34;结论。

一、实验预期和结论milgram团队做了19个实验,包括4个基础实验和15个变体实验。根据这些实验,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只有老师是不知情的参与者,考官和学生都是实验者假装的)。

从实验前询问的期待来看,普遍的反应是& # 34;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不会伤害无辜的人& # 34;还有& # 34;除非被外力或威胁所迫,否则个人是其行动的主要来源。"

但基础实验的结论显示,虽然很多受试者感到极度紧张,并向主考官提出抗议,但很大一部分人坚持到了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等级的电击(450伏)。也就是说,许多受试者服从了主测试。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人们的& # 34;期望& # 34;还有& # 34;实际行为& # 34;差距这么大?

我们当然可以& # 34;圣母玛利亚& # 34;合理地推断他们是特殊的,并将成为& # 34;叛逆& # 34;但心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统计实验,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是为了找出这个现象背后的普遍意义。

那么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权威、服从与从众在深究问题的原因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权威的定义。

在特定的情况下,他被认为占据了社会控制的地位。他在情境中被感知,不需要超越他的情境。

因此,权威来自& # 34;给定的情况& # 34;。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在一个QQ群、微信群或者一个网游的帮派里,群主和总裁就相当于这种情况下的权限。谁知道他们走在街上时出了这种状况?

此外,权威可以通过自我认同来实现其合法性。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老师、家长、领导都站在对面,你不需要复杂的认证就可以确认他是权威。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主实验者穿着一件灰色的技术人员外套,整体感觉严肃而冰冷,除了被试是学生之外,没有其他竞争,自发地表现出一种& # 34;权威感& # 34;。作为主语,你可以把主语当成权威,没有任何强调。

知道了权威,就要明辨& # 34;服从& # 34;还有& # 34;从众& # 34;不同之处。根据定义:

服从是臣民服从权威的行为。

从众是主体与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时的行为,他人无权指挥他的行为。

用我们常见的场景来说明,你在期末考试,巡视考试的老师就是权威。你必须服从他的权威——不准作弊,但是周围的同学都在抄答案,你也拿起手机找答案,这就是从众行为。

从这个场景可以看出,& # 34;服从& # 34;还有& # 34;从众& # 34;几个区别:清晰性,层次性,模仿性,自愿性。

因此,在米尔格拉姆的团队进行了19次实验后,许多受试者解释说,他们的个人行为源于& # 34;说明& # 34;也就是把责任转嫁给考官,而不是自己。这也是服从造成的& # 34;逃避心理学& # 34;。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 # 34;索赔& # 34;然后呢& # 34;行为& # 34;产生了如此大的差距;在& # 34;权威& # 34;的影响下,道德的定义可能不再局限于& # 34;不伤害他人& # 34;,但是& # 34;服从& # 34;。因为忠诚和纪律也是我们人类高度推崇的美德。

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因素让我们不自觉地进入& # 34;服从& # 34;在?

三、服从的三要素在服从权威中,作者米尔格拉姆提出了一个术语& # 34;代理状态& # 34;,其定义为:

在这种状态下,个人认为自己是执行他人意愿的代理人。

代理人身份的反义词是& # 34;自治国家& # 34;也就是个人认为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服从发生后,被试解释他们的个人行为来源于考官的指令,这意味着他们处于& # 34;代理状态& # 34;行为下。在参加实验之前,受试者必须在& # 34;自治国家& # 34;。然后,我们需要了解三个重要问题。

1.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从自治状态变成代理状态?(先决条件)

2.进入代理状态会改变哪些行为和心理特征?(结果)

3.是什么让他继续做特工?(结合因子)

1、首先是服从的前提条件,分为间接条件和直接条件。

间接条件包括家庭、组织环境(如学校、单位)、奖励等。我们最早获得的权威是父母。当我们的父母命令我们不要吃手指时,他们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不要这样做& # 34;吃你的手指& # 34;这件事也暗示& # 34;必须服从他们& # 34;的隐藏命令。

组织环境和奖励也是如此。当我们服从老师和领导的意愿时,我们会得到回报。如果你开小差,不努力工作,你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有这些间接的条件使我们习惯于服从。

直接条件包括权威感知和进入权威系统。例如,当我们进入实验室时,我们可以自发地& # 34;感知& # 34;主要测试的是权威,实验室也提供了& # 34;权威体系& # 34;,且主要测试说明表达得当& # 34;权威的作用& # 34;。

2.进入代理状态后,受试者会变得和以前的自己完全不同。

为了很好的完成任务,给别人(考官)留下好的印象,他会有一些行为和特点,比如调整,重新定义情境的意义,丧失责任感,自我评价形象等等。

比如现在有一个董事会议,你作为记录者参加会议。会上每个人都在讲话,但你只会最关注主席的讲话,这是& # 34;心理调整& # 34;。

在会上,董事长阐述了公司的战略目标& # 34;用经验决定未来& # 34;你会绝对服从这个决定,因为你知道主席是合法的权威,& # 34;自愿& # 34;接受了这个观点,这是& # 34;重新定义情境的含义& # 34;。

会后,主席告诉你,你不属于你的职责范围。你做得很好,却被你的直接领导批评——你为什么越权行事?这时候你会为自己辩解:这是主席让我做的,不是我主动要求的——这是& # 34;责任的丧失& # 34;。

当然,在做一些可能不太好的事情时,你也会考虑& # 34;自我评价形象& # 34;我该做吗?这会让我感到羞愧。但是一旦进入代理状态,就会让权威确认你的自我价值。

3.最后,即使我们处于代理状态,我们仍然缺少一个要素:命令。

想象一下,你现在在实验室,但是考官没有给你指令。你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你无法服从,也无法继续做特工。

约束因素包括行为顺序、情境责任、焦虑等。服从是按顺序进行的。如果中断实验,抗拒主测,就意味着承认之前的所有行为都是错误的,也意味着不能做出实验前的承诺——答应主测完成实验,这是对被试的背叛,是不恰当的行为。

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到电击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会引起你的焦虑,你可能会颤抖、紧张地大笑、强烈地感到尴尬,从而产生一种心理障碍。如果你要反抗,就必须跨越这个心理障碍。

我知道有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 # 34;权威& # 34;知道& # 34;服从& # 34;那又怎样?在工作中,我们要听领导的,在学校,我们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这对我们的生活毫无帮助。

的确,学习这些并不是为了教会我们反抗和推翻权威,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行为。

权威的命令不直接引起我们的行为,也不直接引起我们的思维过程。我们会思考这样的命令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执行。当然,也许这种思维并没有改变最终的行为,我们依然是权威& # 34;奴隶& # 34;。

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下何帆先生的话。

当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时候,其实是在其他力量的控制之下。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不自由时,我们才能真正自由。正确的人生态度是: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但积极把握我们能改变的。

我认为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今日互动:你有和权威对抗的例子吗?欢迎分享你的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