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猜火车电影解说,猜火车 结局

2023-12-11 04:54 作者:岑岑 围观: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御史流芳

编辑|御史流芳

«——【·前言·】——»

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rmyBoyle)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电影大师,纵观他的电影作品,虽数量不多,但每部都彰显着浓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无论是从主题的表达、题材的选择、叙事以及视听等多角度来看,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初显导演特色的影片《浅坟》,到使其名声大噪的《猜火车》,再到获得81届奥斯卡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作品中均能找到专属于丹尼·博伊尔的个人印记。

丹尼·博伊尔的影片充满着反传统、反权威、不确定性、碎片化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因此,研究丹尼·博伊尔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对于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则显得十分必要。

丹尼·博伊尔的影片具有极强的个人烙印,影片的主题、叙事、视听及价值传达都凸显着导演自身对于社会边缘青年、生态、成长过程的的深刻思考和担忧。

这些内涵的体现,均由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来实现,由于丹尼·博伊尔作品的特性使得通过后现代主义来研究其影片显得很有必要。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一种适应后工业时代的文化思潮。

本文的重点并不是对后现代主义做出明确的概念解释,而是对丹尼·博伊尔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丹尼·博伊尔的作品虽深受世界观众的喜爱和肯定,但对于这位导演作品的相关研究却相对医乏。

影片《猜火车》使丹尼·博伊尔名声大噪,人们也陆续关注这位具有独特风格且揭露深刻社会现实问题的导演。

但是,国内对于这位导演作品进行全面研究和认识的则是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开端。

对丹尼·博伊尔电影作品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猜火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两部影片,全面分析丹尼·博伊尔影片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影片中后现代主义元素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检索,对丹尼·博伊尔电影做出总体上研究的硕士论文仅有2篇。

一篇为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王言的《丹尼·博伊尔电影研究》,文中主要从黑色人物、思想意义、叙事、视听方面对丹尼·博伊尔电影所做的总述。

另一篇是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邹洁的《丹尼·博伊尔电影研究》,文中从青年亚文化、拉康镜像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层面对影片的主题做出分析。

研究丹尼·博伊尔电影的文本风格和导演的独立精神。期刊性论文有9篇左右。

在这些文章中,对丹尼·博伊尔电影的研究或是从叙事方面、或从主题方面、或者是从黑色喜剧方面,对其的研究都是相对单一性的。分析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则是处于空缺的状态。

其它关于丹尼·博伊尔电影的研究则集中于《猜火车》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单部作品的分析。

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对丹尼·博伊尔影片做出分析的,《猜火车》有2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为2篇。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个别影片的分析上,虽然不够系统完善,但对笔者打开思路拓展思维提供了帮助和指导。

«——【·丹尼·博伊尔·】——»

丹尼·博伊尔作为电影导演中的一个个例,对其作品的研究始终是不够完整。

本论文是基于前人的研究将丹尼·博伊尔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作为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归纳与总结,希望对导演的独特风格和影片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丹尼·博伊尔作品中显著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以及学术界对其研究的欠缺,为本文提供了研究价值。

对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其影片中所传达的价值有更深刻的见解。

从国内外资料的整合来看,对丹尼·博伊尔电影的分析多集中于相对片面的部分。

即使有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对其电影做出分析的,也是以单一的某部影片为范本,没有从其整体的电影创作来研究。

同时,其作品研究的爆发点多集中于2008一2011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2016年《猜火车2》的上映重新续写了《猜火车》的辉煌。

因此,时隔多年,对于丹尼·博伊尔电影的研究,尤其是彰显导演特色的后现代主义元素的研究则显的必不可少。

本文将以丹尼·博伊尔的主要作品为范本,研究其创作规律。从整体的角度对丹尼·博伊尔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做出全面系统的研究。

分析这些元素在其影片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早在19世纪70年“后现代”一词就已经出现。

在1870年前后,一位英国画家就将他认为的比法国印象主义画作更加前卫的作品称之为“后现代绘画”。

然而“后现代’,这一词汇作为术语使用最早则是在1934年出版的《1882一1923年西班牙、拉美选举诗选》中。

1917年至20世纪60年代所出版的部分书籍论文中,“后现代主义’,被用作社会历史的概念来描述西方文明的一个新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文学家和文化批评家则将后现代主义用以形容新的文学艺术风格。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对当代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是在20世纪60,70年代。

后现代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下所孕育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面貌和普通大众的社会情绪。

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对于西方社会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年代,由于年轻一代力图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这种不满的反抗与发泄,致使出现了反文化、嬉皮士和性解放的泛滥。

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割裂”的状态,亦有人觉得后现代主义实则是对现代主义的延续,还有人认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结合的状态。

虽然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逐渐的增多和激烈,但这并不妨碍它变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并持续影响着全世界。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众多的理论家纷纷对这一命题产生兴趣并做出研究分析,但由于后现代主义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暖昧性使其始终没有明确的概念。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消费社会的产物,是晚期资本主义与多国化资本主义的症结,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温床中的必然产物”

“安吉拉·默克罗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心态,一种存在状态,但并不能认为它是一种哲学。”

美国学者柯勒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独特的风格,而是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在某种情况下,它意味着重新强调现代主义所抛弃的艺术风格,在另一种情况下,它意味着反对对象的艺术,甚至是对于你自己的反对。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琳达·哈琴认为,凡是企图为后现代主义下定义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危险的,因为你无法明确说明后现代主义是什么,你越是试图去证明它是什么,反而越无法说明它不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

不同的理论家对后现代主义都有不同的认知,而谁也无法被完全信服,人们渴望能将其完美解释,但由于后现代主义独特的特性,人们至今无法做到这一点。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模糊性的文化概念,后现代主义包括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以外的文化艺术行为,要切记的是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广泛的文化倾向。

后现代主义消除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打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隔阂。

对于后现代主义本身来说,它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内涵所在,它只是艺术思潮中不确定性、模糊性、多元性、包容性、无规则性和含义广泛等众多特点的总称。

由于后现代主义无法被定义的特性,想要了解它的特征只能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比之中了解。

相较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伴随着对现代性的重新审视和批判进行的。现代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突出以“人”为中心并取代了以往以“神”为中心的理念。

现代性的这种转变无疑是人类发展极重要的过程。现代性依附于资本主义而产生。

但随着资本主义阶段性的发展,现代性的局限性和弊端尤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更加突出明显,社会开始对现代性做出深刻反思。

正是因为这种反思的存在,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的诞生,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说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超越和解构。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诸多内容进行颠覆,对传统的固定规则作出消解。

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主义的质疑中也试图建立自身的价值体系,旨在以“反叛中心权威”等形式中将受众从传统模式中解救出来。

西方后现代理论家对于后现代主义定义始终争论不休,同样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亦有各自的一番见解。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德在其著作《后现代状态》一书中谈到“后现代主义是对元叙事的质疑与不信任”。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审美深度感的消失、距离感消失、历史感消失,拼贴是其表现的主要手段。

«——【·结论·】——»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中称,后现代性,’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后现代主义则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

结合对比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西方理论学家各自的理论阐述,我们可以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大致归纳以下几点:

反对整体和解构中心的多元论世界观反精英文化并走向通俗文化,对“元叙事”的解构。

追求拼贴性、随意性,反权威性。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指当电影发展到某个历史阶段时具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电影。

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与电影这种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后现代主义自其产生之初便影响着不同领域的进程。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后现代主义理论为电影注入了新的力量并不断推动电影的前进和拓展。

如,1960年戈达尔《筋疲力尽》使用非常规的剪辑和拍摄方式来表达普通的现实生活。

1966年《邦妮和克莱德》以最直观的效果向观众展示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周星驰电影中戏谑的语言表达,这些电影作品都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独特魅力。

后现代主义电影即不是一种电影类型,也不是电影流派,而是当电影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受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所拍摄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在后现代背景下拍摄的电影就是后现代主义电影,它必须符合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

《电影艺术词典》提到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是“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的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

后现代主义电影颠覆了传统电影的深度思考。在电影题材方面追求反叛;追求零散、拼贴的叙事结构;

表现形式广泛使用反讽、拼贴、复制、解构、戏仿等手段;人物选择更加贴近大众,关注大众生活。无深度、反传统、游戏化和不确定。

«——【·参考资料·】——»

[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美」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许南明等著.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胡晓辉、冯韵文等译,中国电影出版,199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