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天降奇兵视频,天降奇兵啥意思

2023-12-08 16:13 作者:岑岑 围观:

1899年,世纪末的欧洲仍然沐浴在文明与进步的阳光之中。然而,一系列突如其来的神秘事件,让敏感的人们嗅到了一丝不安气息。先是一群穿着德国军装的人驾驶着一辆履带式坦克闯进了位于伦敦摩尔大道的英格兰银行,洗劫了银行的金库。不久后,又有一群穿着英国军服的人袭击了德国的齐柏林飞艇工厂,抓走了工厂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摧毁了所有的在建的飞艇。事件发生后,英德两国分别指责对方在幕后策划和操纵了这些事件。整个欧洲局势也因英法两国的关系紧张而趋于恶化,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欧洲的上空。

这年6月,英国政府的密使桑德森·瑞德奉命前往非洲的肯尼亚,寻找一名叫艾伦·考德曼的资深探险家。几经周折,瑞德终于在肯尼亚乡间的一个白人俱乐部找到了考德曼。但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已经不愿意再卷入纷争之中了。就在瑞德苦口婆心的试图说服考德曼回心转意的时候,一群身穿防弹衣、手持自动步枪的人闯进了俱乐部。他们明显是冲着考德曼来的,而且不由分说便向俱乐部里的人开枪射击。考德曼终究是宝刀不老,虽然手上的武器不如对方先进,但凭借着精准的枪法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仍然从容不迫的逐一干掉了来犯的这群毛贼。可这群来犯者是一群十足的亡命徒,在他们到来的时候,就已经在俱乐部里安放了定时炸弹。随着一声巨响,俱乐部和考德曼的一群老友都被炸上了天。眼见如此情景,考德曼悲愤交加,他决定接受英国政府的征召,与瑞德一起返回英国,去抓出制造这些悲剧的幕后黑手。

一个月后,艾伦·考德曼回到了英国首都伦敦。在市政大厅的一间地下密室里,考德曼见到了一个自称为“M”的神秘男人。他告诉考德曼,一个化名为“幽灵”的怪客策划了最近发生在欧洲各国一系列袭击事件。这些袭击的目的是为了向各国展示他所拥有的先进武器技术,从而引发欧洲国家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他们就能从中渔利,大发战争财。而M之所以邀请考德曼回到英国,是要他带领一个由数位奇人异士组成的小分队——“天降奇兵小组”(又称“绅士联盟”),去阻止幽灵的阴谋,使英国和欧洲免遭战火蹂躏。具体来说,四天后欧洲各国的首脑将在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秘密会晤,讨论国际形势,争取达成和平协议。而情报显示,幽灵已经派人潜入威尼斯,伺机进行破坏。天降奇兵小组的任务就是阻止幽灵的破坏行动,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和首脑们的安全。M还向考德曼引荐了小组的部分成员,他们是鹦鹉螺号潜水船的尼摩船长、隐身怪盗罗德尼·斯奇纳和女化学家米娜·哈克。短暂的寒暄过后,考德曼等人离开市政厅,乘坐尼莫船长的六轮大轿车,前往另一位小组成员“不死人”多利安·格雷的住所。

多利安·格雷的确是个传奇人物。当考德曼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高中生的时候,格雷就曾经造访过他就读的伊顿公学。几十年后的今天,格雷依然容颜不改,仿佛岁月的流逝从不曾在他的脸上留下任何的痕迹。然而,对于考德曼等人的邀请,格雷似乎并不感兴趣。突然间,一群手持自动步枪的幽灵党徒闯进了格雷的寓所。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幽灵”本人竟然也出现在众人面前。他毫无顾忌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并希望考德曼等人投降,为他效力,否则就要大开杀戒。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蒙面少年突然向幽灵开枪射击。房间里顿时乱作一团。一场混战过后,幽灵手下的喽啰大都被小组成员消灭,只有幽灵本人侥幸逃脱。蒙面少年也向众人表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是效力于美国联邦安全局的特工汤姆·索亚。就在大家讨论要不要让索亚加入小组的时候,一个在地上装死的喽啰突然一跃而起,用刀劫持了米娜·哈克小姐,企图要挟众人。但他很快就会为自己的这个愚蠢的决定后悔,米娜·哈克非但没有任他摆布,反而一口咬住了他的脖子。原来,米娜当年曾经和丈夫一起进行有关吸血鬼德拉古伯爵的研究,结果自己不慎被咬,也变成了吸血鬼。

鉴于自己的寓所也成为了幽灵及其党羽的袭击对象,原本态度消极的多利安·格雷也决定加入考特曼领导的小组。而天降奇兵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法国巴黎,在那里他们迎来了小组的最后一位成员——化身博士杰克。至此,天降奇兵小组的成员全部聚齐。鉴于时间紧迫,他们立即乘上尼莫船长指挥的鹦鹉螺号赶往威尼斯。

但是,前往威尼斯的旅程注定是不平静的。考德曼发觉小组里似乎混入了奸细,大家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了隐形人斯奇纳,可他却突然失踪了。这件事让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彼此不信任的气氛也开始蔓延。

当鹦鹉螺号星夜兼程感到威尼斯的时候,形势已经变得非常严峻。由于盗取了威尼斯的城市规划图,幽灵一伙儿找到了威尼斯城市地下设施最薄弱的部分,并在那里安放了大量炸药。如果这些炸药引爆,威尼斯城内的建筑物将会相继倒塌。威尼斯城将毁于一旦,在此举行秘密会议的各国首脑也将藏身鱼腹。

尽管考特曼等人竭尽全力,但幽灵一伙人还是抢先引爆了炸药。眼见一场浩劫已经无法避免。危急时刻,汤姆·索亚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驾驶六轮大轿车,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驶向市中心区,为尼摩船长发射的导弹指示方向。导弹爆炸的反作用力,阻止了大爆炸引发的连锁反应。威尼斯转危为安。另一方面,考德曼追踪幽灵来到了一处墓地。打斗中,考德曼和幽灵都受了伤,幽灵的面具也被打掉。让考德曼吃惊的是,所谓“幽灵”的真面目竟然就是天降奇兵小组的召集人M。而他的真实身份就是在全欧洲声名狼藉的“犯罪教授”莫里亚蒂。莫里亚蒂利用考德曼受伤行动不便的机会,再次逃之夭夭。

身受重伤的考德曼回到了鹦鹉螺号停靠的河岸边,与其他同伴会合。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表面上温文尔雅的“不死人”多利安·格雷竟然才是真正的内鬼。他与莫里亚蒂教授串通一气,靠在他家里上演的一出苦肉计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混入了小组之中,并利用卑鄙的手段获取了小组成员们各自的特殊技能。就在其他成员为保卫威尼斯殊死战斗的时候,格雷趁乱枪杀了鹦鹉螺号的大副,并在鹦鹉螺号的关键部位安装了炸弹,之后又抢了一艘救生快艇,迅速逃离了威尼斯。

面对叛徒的卑劣行径,考特曼等人立即乘坐鹦鹉螺号进行追踪。当鹦鹉螺号驶入公海后,船上的船员找到了一张奇怪的唱片。唱片里录制的是莫里亚蒂教授和多利安·格雷的自白。他们坦然承认,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阴谋和陷阱,目的只是为了让莫里亚蒂教授能在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中获取更多的筹码。而这张唱片上还录制了一段超声波音频,随着唱片内容的播放,超声波音频触发了炸弹的声学引信。鹦鹉螺号的机舱在爆炸中遭受重创,尼莫船长命令紧急上浮。为了救援被困在机舱内的水手,化身博士杰克喝下了药水,变成了力大无比的海德先生。经过一番努力,海德救出了被困的水手,鹦鹉螺号也终于浮出了水面。

利用修理船体的空当,小组成员们讨论了下一步的计划。他们一致认为,不能任由莫里亚蒂等人胡作非为,必须阻止他们的战争阴谋。恰在此时,他们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久未露面的隐身人斯奇纳发来了电报。原来,当初众人怀疑隐身人是奸细的时候,斯奇纳自知难以辩白,所幸隐藏起来静观其变。当他发觉了不死人的阴谋后,便潜伏到他身边,一路跟踪,并向同伴发回了追踪信号。于是,在鹦鹉螺号修复后,大家沿着隐身人的指引,穿过鞑靼海峡,进入内河,直达冰封的蒙古湖畔。那里就是莫里亚蒂教授在远东建立的秘密基地的所在地。

决战的时刻到来了,考德曼给大家分配了任务:隐身人负责在秘密基地内的关键部位安放炸弹,尼莫船长和海德先生(化身博士)负责解救被莫里亚蒂绑架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家人,考德曼本人和汤姆·索亚负责对付莫里亚蒂,而吸血女米娜·哈克则自告奋勇去追捕叛徒格雷。

行动开始了!尼莫船长和海德先生的进展比较顺利,大部分科学家和他们的家人都顺利逃出了秘密基地。只是在撤退的过程中,莫里亚蒂教授的侍卫长喝下了化身博士的变身药水,变成了一个比海德先生更加强壮的怪兽,给尼莫和海德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而米娜找到了格雷的藏身之处。几个回合的交手后,她找到了格雷这个不死人的致命弱点。原来,格雷在很久以前被巫师施了魔咒,让他的一幅肖像画代替他老去,而他本人则能青春永驻,而且还刀枪不入。但是,只要格雷与这幅肖像画对视的话,魔咒就会破除。米娜用诈死的方法让格雷放松了警惕,伺机撤掉了肖像画上的蒙布。顿时,魔咒的力量消失了,格雷转眼间灰飞烟灭。

相比之下,追捕狡猾的莫里亚蒂教授就要困难得多。在追捕的过程中,汤姆·索亚遭到了莫里亚蒂手下的隐身杀手和装甲喷火机器人的袭击。多亏斯奇纳舍命相救,索亚才幸免遇难。当索亚终于赶到基地塔楼的顶层之时,考德曼已经受了致命伤,而莫里亚蒂教授则已经沿着塔楼的外墙系绳而下,逃到了茫茫雪原之上。关键时刻,考德曼拼劲最后的力气,指导索亚的狙击术。索亚鼓足勇气,用考德曼的那杆老枪一击命中,把莫里亚蒂射杀在雪地中。而考德曼则带着满足的表情闭上了双眼。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降奇兵》几乎可以看作是西方经典小说角色的大合唱:艾伦•考德曼取材于著名的探险小说《所罗门王宝藏》;美国人汤姆·索亚出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尼摩船长出自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米娜·哈克出自巴拉姆·史多克的《吸血鬼德拉库拉》,另外还有罗伯特·史蒂文森笔下的化身博士、H.G.韦尔斯笔下的隐形人以及王尔德笔下的多里安·格雷,当然还有柯南道尔笔下“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中的大反派莫里亚蒂教授。不过,除了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角色,更令人眼花缭乱的是大型潜艇、防弹汽车、重型坦克、自动枪械、防弹背心、火焰喷射器等等,本不应属于影片中所设定年代的“先进武器”。而这种貌似错位的设定却恰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电力大亨和石油大亨联手驱逐了蒸汽大亨。事实上,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萌芽刚刚破土而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建立的蒸汽机王朝才刚刚达到全盛时期。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个经典的实验一直被保留在中学的物理课本中,从而宣告了现代电学的诞生。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Siemens)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人格拉姆(Gelam)发明了电动机。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为随后众多电气产品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不过,最早在电学和电力应用方面取得突破的欧洲人,却未能最早享受到电器生活的便利,反而被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抢了先。1879年,美国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研制成功了白炽电灯泡。1882年9月4日,他在纽约珍珠街建立起第一座火力发电站,用6台“巨象”发电机向85个用户的2300盏电灯供电,从而开启了电力照明的新纪元。当然,像很多新发明一样,爱迪生研制的110伏直流发电机存在着电压低、输电距离短的缺陷。1886年,爱迪生的竞争对手威斯汀豪斯公司的特斯拉发明了交流发电机,并建起了一座交流发电站。随后,美国国内便掀起了一场交直流输电的大论战。最后交流输电法由于输电成本低、功率大,电路耗损小而取胜,并在美国和欧洲推广。1895年,采用三相交流系统的尼亚加拉大型水电站建成,输出电力15000匹马力。到1917年,美国全国仅公用电站就有4364座,发电量438亿度,美国电力工业由此跃居世界第一位。大型火力和水力发电站的建立,不但为照明提供了光源,而且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创造了强大的动力和能源。1888年,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动机,它与各种机械相结合,使电力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1914年至1927年间,美国制造业中使用的电力由占动力总量的39%提高到78%,电力迅速取代蒸汽动力在工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电气技术的兴起,一方面引起动力革命,另一方面也激起了通讯革命。因为电不仅能传输能量,也能传递信息,电从诞生开始就显示了为现代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1837年,美国电学家亨利发明了电报机,1845年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有线电报系统。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机,1891年斯特罗齐制成了电话交换机,从此电话进入普及阶段。1880年至1900年期间,全美电话由47000台猛增到1000万台。到20世纪初,美国又引进了无线电技术。1906年,德雷福斯发明了三级管。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美国的“KOKA电台”正式广播。到1924年。美国已有500家电台。电讯、广播事业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美国人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与电力设备的开发应用并驾齐驱的是,内燃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广泛使用。内燃机是通过将液体或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后,直接输入机器内部燃烧产生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发动机。与蒸汽机相比,内燃机具有体积小、质量小、便于移动、热效率高、起动性能好的特点。1886年,德国人奥托研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1886年,同为德国人的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台汽车。而现如今被称为“装在汽车轮子上”的美国人,当初在内燃机技术方面表现的并不热心,直到19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进汽车制造技术,但由于石油资源丰富,钢铁供应充足,以及橡胶工业业已兴起等原因,美国汽车工业比欧洲各国的发展都要快得多。1893年,杜里埃兄弟制造了第一台汽车,到1899年已有30家汽车制造商,但造价高、质量差,难以普及。1903年,亨利·福特创办“福特汽车公司”,1906年生产出了福特A汽车,1908年又研制成功T型汽车,并采用了零件标准化和固定装配线,1913年至1914年又改用流动装配线,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每辆汽车的售价从1908年的850美元降到1929年的260美元。1900年至1929年,美国汽车的登记总数由8000辆猛增到2675万辆,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辆汽车,美国已成为货真价实的“汽车王国”。内燃机的发明也为人们翱翔天空提供了理想的动力源,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有24家飞机制造厂,年生产飞机21000架。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标志着交通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它推动了钢铁、石油、橡胶和精密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影响了国际间的力量平衡。以英法俄为代表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在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和思维传统上的差异,没能把握住时代潮流,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而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则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效地提升了综合国力,具备了挑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资本主义世界中这种新老势力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国与国之间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在世纪之交,一片祥和与进步的乐观表象之下,酝酿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如电影中莫里亚蒂教授预言的那样,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而战争在制造杀戮的同时,也创造出难以计数的庞大财富,也正是莫里亚蒂之流所觊觎的。从这个角度上看,众英雄们的努力似乎有些螳臂当车的味道。但正是这些孤胆英雄身上对正义与和平的执着信念,才给更多善良的人们以希望。这希望之光最终指引世人走出战争的泥潭,迈向充满美好的新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