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城里城外,人来人往 | 三读《围城》,从来被困的只有人心和认知

2023-12-08 16:08 作者:岑岑 围观:

我们终其一生,都不过是活在自我的城堡里。用心想让自己喜欢的人进来,努力想让自己讨厌的人出去。然而,却未必都能事如人愿。

算起来,这已是我第三次阅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了。第一次的印象早就消逝在高中学期的回忆里不可追,第二次则是在 2017 年国庆期间和我家王先生自驾出游的途中,还记得当时是一有间暇便抽书而读,前后大概用了 9 个小时的时间吧,当时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由衷佩服钱老的文字功力外,更多的是关注于书中人物的感情发展,毕竟一直以来提到《围城》,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 “婚姻的围城”,当时的我也如是所想。

还记得自己当时简单记录的读后感中有这么一段:

方鸿渐狼狈不堪地闯过了鲍小姐的城,又小心翼翼地逃出了苏小姐的城,心心念念想冲进唐小姐的城里却不可进,最终误打误撞被拉进了孙柔嘉的城里。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的努力,也不过是从一个城逃往另一个城吧。更多时候我们心所向往的城,或许正是他人奋不顾身想逃离的,可是,谁又知道呢?不曾经沧海,何以知晓“难为水”?

-- by 楚汐@2017.10.08

而当这次三读的时候,因为对故事情节和发展走向早已了然于心,再加上选读的是英文版 Fortress Besieged,反而让自己更能沉下心来仔细体悟书中的更多深意,不仅仅是感情与婚姻,还有工作与人生方面的哲思,甚至还有散落各处的独属于钱老的意味深长的幽默,淋漓尽致的讽刺,惟妙惟肖的比喻,活灵活现的场面描写,以及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

毫不夸张的说,好书果然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不一样的关注点,也总能带来出乎意料的收获点。

何为“围城”

首先,想自我澄清一下一直以来对书名《围城》的片面解读,先引用书中的两个出处:

英国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 forte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或许是因着上面英国古话中的 “结婚” 一词,让我先入为主的直接将围城与婚姻画上了等号。可倘若我们可以再稍微认真一点,便不难发现,这本书是钱钟书先生于 1944 年动笔,“锱铢积累”,每天平均写 500 字左右,一直到 1946 年写就,所以还寄托着钱老彼时羁居上海的怅惘情绪。

很明显,这城,断然不仅仅是指婚姻之城,更有着如书中方鸿渐的经历那般,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职业之城,以及方鸿渐如 “扶不起的刘阿斗” 般消极逃避的自我认知之城。

私以为,杨绛女士如下所言才算是对围城最精准的说法。

电视剧《围城》截图(侵删)

婚姻之城

如书中所写,婚姻,是我们人生中所不可避免的,亦是占地相当大的一座城堡,那么就先来好好聊一聊方鸿渐和他身边这几个女人之间的纠葛吧~

首先是在归国游船上,年方二十七的方鸿渐,与有着张爱玲笔下 “红玫瑰” 之热烈情妇特质的鲍小姐的一段情欲纠缠。这便将方鸿渐性格中的自命风流,不自律,轻易就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之后是在挂名岳父的点金银行混职期间,随着春天的到来,寂寞难耐之余,方鸿渐想起了同船归国的苏小姐,第一次上门的主动拜访,居然还有意外收获 -- 结识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于是顺理成章的,这三个人之间就开始了一段交缠不清的情感纠葛。

方鸿渐&苏文纨@电视剧《围城》

苏文纨一直是冷静且满腹心计的,她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我以为她更多的是看中方鸿渐的外表不丑,言语上也颇能抖机灵讨人欢喜,至于家世嘛,虽不如苏家,但说出去也不至于太丢人,且方鸿渐还有一层留洋归来的身份,和她倒也算明面上的 “相称”;关键是她也很清楚方鸿渐性格上的懦弱与犹豫不决……这样的人选,苏小姐绝对是有能力 “拿捏在手” 的,如果没有唐晓芙出现的话。

是的,如果没有对唐晓芙的一见钟情,方鸿渐十有八九会和苏小姐在一起吧,即便他从头至尾都很清楚自己是不爱苏文纨的。但他性格中的懦弱让他最擅长“随波逐流”,且看最后他和孙小姐之间的 “误会天成” 就知道了。

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态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闺秀,和她同上饭馆戏院并不失自己的面子。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方鸿渐的性格往好了说是心软,但不客气的讲其实就是懦弱。他明知苏文纨对自己有意,却不敢也不愿意直接表态自己的想法,只盼着 “苏小姐的爱情好好的无疾善终”。

那个月夜下的轻吻,两个人都归咎于月色太美,却也让我忍不住想起张宇的那首《都是月亮惹的祸》,不愿意直面自己心迹的人总爱归因于外界。

苏文纨是因为女人的矜持,方鸿渐则是因为自己的不能自控。

方鸿渐&唐晓芙@电视剧《围城》

可是,唐晓芙出现了,带着方鸿渐对爱情的所有美好期待出场了。

这是方鸿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动追求爱情的经历,只不过方鸿渐的主动也仅限于唐晓芙的不拒绝。当唐晓芙偏听了苏文纨和她所说的方鸿渐 “不堪” 的过去后,她不容辩解的连番质问方鸿渐:

方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这一段言辞激烈的质问,让方鸿渐又一次退缩了,虽没法据理力争,却也不曾尽力挽回……结果只能是戛然而止,空余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书中的唐晓芙,对爱情的这一番美好期待,不也正是对初恋的最真实写照吗?留着空白等待彼此,期待美好的开始会有个完满的结局......殊不知,初恋更多是用来怀念的。

后序里,杨绛女士说,其实钱钟书先生是钟爱唐晓芙的,所以才故意不玉成唐晓芙和方鸿渐,因为走入婚姻这座围城的爱情,伴随着生活的一地鸡毛,欲罢无能。

方鸿渐&孙柔嘉@电视剧《围城》

失恋外加失业的方鸿渐,在前往三闾大学就职的途中,结识了孙柔嘉……最终在孙柔嘉的 “千方百计” 和谣言造势下,半推半就的和她走进了婚姻这座围城。随之而来的,是城里或相干或不相干的人来人往,于是一地鸡毛,风一吹,漫天飘舞。

首先,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

方家恨孙家简慢,孙家厌方家陈腐,双方背后都嫌对方不阔。

果然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少不得两个家族之间的你来我往。放在现在,最明显的一个矛盾点就在于双方的聘礼与嫁妆的多少。

即便是感情再好的两个人,谈婚论嫁时,具体到这个问题,还是免不了总有脸红耳赤的时刻。换个角度想,也算是对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的一块试金石?毕竟婚后诸如此类的问题只多不少。

再来,是公婆与媳妇,岳家与女婿之间的矛盾。日常生活中光是一个由来已久避无可避的 “婆媳矛盾” 已经是让无数夫妻望而生畏了,更遑论书里毫不留情的将战场最大化:孙柔嘉不待见方家,方鸿渐与孙家倒没啥计较,只是百般容忍不下孙柔嘉满心敬佩的姑妈。而孙柔嘉也不喜欢方鸿渐一心视为 “救命稻草” 的患难之交赵辛楣。

无怪乎赵辛楣早有预言:

结婚,不是众叛亲离,是你们自己离亲叛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则是这小两口之间的生活矛盾。婚姻中的小吵可以怡情,但是吵架的次数多了,难免质变,到最后轻易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忽然间想起,早前看到的刘润的一句话:小事是变量,因为小事吵架是流量,吵完架没解决好是存量。而存量一旦溢出,这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我以为,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的争吵,其根源还在于彼此之间没有足够的了解,可以说,他俩是以 “适配” 为出发点而仓促进入婚姻,所以在他俩的相处中少了份爱情,不足量的爱自然不足以包容婚姻中的琐碎。

方鸿渐从来都是个兴趣广泛,爱卖弄嘴皮子的人,可惜孙柔嘉偏偏不能欣赏他的这种性格,本是 “就事论事” 的言谈,稍不留神就成了 “借题发挥” 的口角。

某个程度来说,方鸿渐是偏 “理想主义” 的,可孙柔嘉是 “现实派”。在战乱时期,理想不能当饭吃,所以方鸿渐处处不顺,加上自身的懦弱性格,动辄就逃避,借着赵辛楣的 “介绍” 每每一走了之,盼着换个地儿能有个新气象。

却不知,性格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我看不惯方鸿渐的这种懦弱和遇事就逃避的性格,可我同样也不喜欢孙柔嘉的过于现实与小聪明。

不客气地说,婚姻生活里的孙柔嘉简直就是蠢不可测:欣赏不来方鸿渐的嘴皮子幽默也就罢了,还动辄借题发挥,上纲上线。明知方鸿渐早前的那些情史,婚前不说啥,婚后再揪出来闹,有劲么?

偶尔吃醋是可爱,揪着不放便是 “损人不利己” 了。最让人无语的是,动不动就拿自己挣的工资更多来分分钟打自己老公的脸。

凡此种种,除了给自己找不痛快,让对方憋气外,没有半点好处,最后都成了婚姻中吵架的导火索。

本书的最后,在第 N 次的吵架后,终于发展到 “动手”了。结尾是开放式的,孙柔嘉离开了他们合住的那个小公寓,方鸿渐一个人又饿又气地躺在床上,睡过去了……

他们的明天,有很多种可能性。可是我以为,只要他们彼此不自我成长,性格上没有改变,那么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一次又一次的循环重复。

职业之城

聊完了婚姻这座城堡,值得一提的还有职业这座围城。钱钟书先生对此也是层层递进。

欧洲求学期间,四年辗转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却始终求学懒散,未能得一大学文凭。最后为了给挂名岳父和老父亲一个交代,剑走偏锋购买了一个假文凭。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这张原本可以用来遮羞的文凭,因着货不对版的缘故,非但说明不了方鸿渐的真才实学,反而将其 “混学四年” 的本质暴露无遗。

再加上性格中一以贯之的懦弱与被动,使得方鸿渐入世后的每一份工作都不是自己凭能力求聘得来的,当然不可能长久,更谈不上有什么职业发展了。

第一份在上海点金银行的闲职,是挂名岳父的关系;第二份在内地三闾大学的副教授一职,是赵辛楣介绍的;第三份还是赵辛楣的关系,让他重回上海后,在自己原来工作过的报社上班……最后也因着方鸿渐自以为是的 “义气” 之故而离职。

与此同时,和孙柔嘉的婚姻也进入了一个 “白热化” 的阶段。不过不怕的,赵辛楣不是又来电报,请他去重庆了么?

……

还真是讽刺呀,本是平起平坐的 “情敌” 关系,最后竟不知不觉中成了 “依附关系”。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孙柔嘉看得很明白,虽然说得不好听。

去年你浪荡在上海没有事,跟着赵辛楣算到了内地,内地事丢了,靠赵辛楣的提拔到上海,上海事又丢了,现在再到内地投奔赵辛楣去。你自己想想,一辈子跟住他,咬住他的衣服,你不是他的走狗是什么?你不但本领没有,连志气都没有,别跟我讲什么气节了。小心别讨了你那位朋友的厌,一脚踢你出来,那时候又回上海,看你有什么脸见人。

方鸿渐的三段工作经历,城里城外,皆是被人推着进进出出,完全没有自己的主意。

如果说第一份在银行的工作是为生计,虽专业不对口,暂且为之,倒也可以理解。就像我们时下的许多年轻人,甫一毕业,也多是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但这并不妨碍自己在工作之内或之余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成长,为自己的下一份工作铺垫。

然而对于本书中的方鸿渐而言,并不曾这般为自己的今后职业发展做打算,哪怕是一点动念都不曾有过。

而之后的第二份副教授以及第三份的报社工作,可算是对口了专业,可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文字传播思想…...可以说,不论哪一份,倘若有心,都可以有一番作为的。

然而对方鸿渐而言,依然不过一份糊口的工作,不见任何的上进心。哦不,甚至都还不能说是糊口的饭碗,否则怎么会如此这般轻易就辞了呢?诚然中间有诸多的外界因素,但究其根本还是缺乏对现状,对自我的准确认识。

而这,或许便是钱老在字里行间隐藏最深的有关自我认知之城的哲理吧。

我们终其一生,都不过是活在自我的城堡里。用心想让自己喜欢的人进来,努力想让自己讨厌的人出去。然而,却未必都能事如人愿。

我是楚汐,喜欢用文字来记录生活。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楚汐思读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