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400年孟河医派传承与创新,孟河医派现代传承人

2023-12-04 18:46 作者:岑岑 围观:

最近电视剧《老中医》正在热播。剧中主角翁全海的原型,结合了丁甘仁等几位孟河医学院的医生,生动再现了民国时期孟河行医者在沪的种种经历。在中医流派中,孟河医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清末民初的医学界,一代又一代人才辈出。

电视剧《老中医》的热播让孟河医学院为更多人所知。

孟河学派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个中医流派,发源于江苏孟河。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传承至今没有下降。

孟河医学院的文化地域性

鲁迅说:“只有本土才能成为全球。”地域文化是人类文化活动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内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形成的,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和疆域的变化而突然分裂。

江苏常州是孟河医学院的发源地。常州自古以来就是之地,常州地区古属吴地。在医学院的名著《临证序》中,多次提到“吴”的概念。丁甘仁说“吴医学之盛,天下第一,名医之多,吴中第一。”现代学者郑传祺说:“自吴省之后,名医相继,但无一盛于清代。”常州,历史上被称为“吴中期的中心”和“三吴重镇”,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国医大师、江苏省名老中医甘(1912~2015)认为吴医生在江苏。

历史上,吴文化的中心位于太湖平原的苏锡常地区。常州位于长江、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腹地。孟河北达长江,南接京杭大运河,连接两大水系,水路发达,交通便利,为孟河医学院的诞生提供了地理优势。

孟河医学院具有浓厚的吴文化色彩,其精髓是崇尚谦逊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孟河医学院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在碰撞、渗透、包容和交流中不断发展和升华。

孟河医学院的文化时代

中医文化一直是当前政治和社会趋势的晴雨表。它随着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而繁荣,随着社会动荡和人民贫困而衰落。民国时期出现了“废中医案”的逆流,使中医文化遭受重创,孟河医学院也未能幸免。丁、张赞臣等医派前辈为中医的合法地位和中医的发展,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中医的博大精深,需要现代人去了解和领悟。不了解本质,一切表面的反驳都显得可笑,这也是几千年精神文化沉淀的本质。

今天的政风和谐为弘扬孟河医学院文化提供了历史机遇。2007年5月,常州市政府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河医学院名列其中。2010年,孟河医学研究院在常州市中医院成立,旨在挖掘、研究、总结孟河名医学术思想,传承、创新、弘扬孟河医学文化。

2018年,常州市委书记王全考察孟河镇时强调,要迈出更大步伐,推动孟河医派传承发展、推广应用,打造养生胜地,打响孟河镇中医名镇品牌,擦亮孟河医派“金字招牌”,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

孟河医学院的文化传承

孟河医学院跨越了三个世纪,其影响从清末、民国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孟河的医术几乎遍布江浙沪皖赣湘粤,直抵京都,可谓全盛时期。正是因为孟河医学院的名医在诊疗方面各有学术成就,才造就了众多名医。费、马、晁、丁四大家族最为兴盛,都有着悠久的家学历史,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代代相传,相互渗透,人才辈出。其中费氏以治劳闻名,马氏以外科闻名,晁氏以广泛行医闻名,丁氏以勇于创业闻名。虽然各有所长,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融铸百家,自成一家。

先进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丁甘仁致力于中医教育,以弘扬中医为己任,立志促学,培养接班人,改变了中医人才培养的单一方式,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他联合同窗夏、谢观集资办学,创办了“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今上海中医药大学),并于1917年7月正式开学。接着,先后在上海南、上海北创办了两家广益中医院,随后创办了“女子中医专科学校”。由担任两校董事会董事兼女校主任,并聘请当时知名人士谢观为中医学院校长,曹为教务长。由于办学有方,闻讯而来的学者遍布当时的全国各地,从而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中医人才,如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的、,著名中医人士丁、曹仲衡、刘作同、、盛孟贤、张、、许、陈耀堂、张慈公、王申宣、陈存仁等。

2015年10月25日,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新北区人民政府、孟河医学院传承学会承办的“庆祝孟河医学院丁甘仁先生150周年诞辰活动”在孟河镇丁甘仁故居举行。来自美国、香港和内地的丁甘仁先生的后代,以及来自孟河医学院和十多个省份的中医学校的代表应邀参加了活动。

常州孟河医学院传承学会于2008年春在上海筹备,并在常州新北区正式成立。是一个以传承和发扬孟河医学院医德为宗旨,主要开展丁甘仁先生研究,开展抢救性传承工作的非营利性组织。

孟河医学院的文化人文主义

中医是以生物学为基础,融合理化数学,渗透人文哲学,特别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古老医学科学。被后人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曾说:“上古之善,是大夫,是国之大夫,是中医之大夫,是病之大夫。”治国、治身被列为医生的职责。富则济世,穷则独善其身。绝大多数儒生都懂医学,也有一部分儒生以隐士的身份托付医学。

南宋陆游称赞:“常州儒风浓郁,为东南之冠。”进入明清,常州文风为东南之冠。清代袁枚诗赞:“常州星聚文昌。”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写过一篇《常州才子》,他在文中说“天下有部落,东南无部落”,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常州的极好赞叹。

孟河镇有很多精通医学的儒生,而且儒医兼备。有的不仅医术高明,还精通文墨,医文兼备。有一些不仅熟悉医学,而且在文坛上也很有名气的名医,如费、于景和、云铁桥等,殊途同归,相辅相成。费是医家的天才代表,擅长写文章、写词、下棋、弹琴。孟河医学院弟子、著名中医姜曾解释:“中医的本质类似于中国画诗词,在于追求形似,可以忘形。”

朱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著书立说提供了条件,不断总结和记录前人的经验和个人的医疗实践经验,撰写文章和书籍,一些著作如《费全集》、《医学全集》、《马平外科全集》、《外科俸禄集》等历经战乱和社会动荡而代代相传。

常州孟河医学院的后人和后学历历尽艰辛,被重印在《孟河四医集》第一版,广为征集和收藏,避免了遗失。孟河名医多,著作丰富,全国屈指可数。近年来,常编著出版的研究专著有《医学院三百年》、《孟河医学院文化》、《丁甘仁传》、《杨医案》、《孟河医学院名医》、《孟河医学院三十八》等。特别是镇干部程先生从人文角度写了医学院文化,共44万字,分为渊源、历史、文化三个部分。

在中国医学史上列名的12位近代名医中,有5位出自孟河医学院,在2009年首次入选的30位国医大师中,有6位出自孟河医学院。

孟河医学院人多叶茂,弟子引领现代中医,离不开孟河医学院的文化滋养。在信息公开的知识经济时代,“酒香还怕巷子深”。作为中医文化的精华,孟河医学院应该走出胡同。中国文化,包括中医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会有更大的影响力,她会走向世界,贡献给全世界。因为任何优秀的文化必然是世界性的,孟河医学院的文化也是如此。

作者:单德成

关注“大方医生”,获取健康知识

记得喜欢,转发,收藏我们的文章。

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