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乡巴佬,真讨厌!《人生之路》原著的三个配角,刺痛了多少农村人

2023-11-30 10:28 作者:岑岑 围观:

最近,将热播剧《人生之路》的原著读了三遍之后发现,这部小说远不止爱情和命运那么简单,路遥创作背后的深意:不简单!

其中,最值得细品的是小说中的三个配角。因为他们的言行,不知刺痛我们多少农村人的心。

第一个,巧珍他爹刘立本;第二个,大队书记高明楼;第三个,张克南***。

01 刘立本:金钱的代表

“人活着,一是为钱,二是为脸。”

这是村里的“首富”刘立本的生活之道。

刘立本,巧珍他爹,有一副聪明的经济头脑,靠倒腾生意做买卖发家致富,成了村里的“首富”。他也是村里除了大队书记高明楼以外的第二大能人,人称“二能人”。

他们家有五孔大石窑,窑檐用的是清一色的青砖,窑面石是用皮条细细錾溜过,白灰勾缝的。

窑周围不仅砌起了围墙,还盖起了高高的门楼,两侧还有一副石刻的对联。

他们家的窑像城里的机关办公窑,比亲家高明楼家的窑还要高大气派。

在他看来,钱和体面,是人活着的两大意义。不过,挣钱最终也是为了体面的地活着。总之一句话,刘立本是个好面子的人。

面子,是刘立本的毕生追求,也成了女儿巧珍爱情的死穴。

当巧珍和高加林恋爱的消息在村里流传开来的时候,刘立本气得“鼻子口里三股冒气”,不仅火冒三丈地将女儿巧珍打了一顿,还要去找高加林的老父亲高玉德理论。

在他看来,这个消息是让他特别丢面子的事情。

首先,女儿巧珍和高加林搞的是“地下情”,黑天半夜的在外面约会,对于传统的农村人来说,这是相当破格的事情,特别丢面子,他“恨不能把脑袋夹到裤裆里”。

其次,他根本看不上高加林。他看不上高加林的原因有两个:一,高加林不才。高加林虽然是家里家里的独苗,父亲四十岁中年得子倍加宠爱,还是高中毕业,但毕竟没有考上大学。

虽然教过三年书,但眼下这不是被高明楼掳下来了吗。在刘立本眼里,高加林就是一个文不文武不武的人,没啥大出息。

二是他家穷。父亲高玉德老实巴交,老两口只会一连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黄土地里刨食,勉强维持生计以及支持加林上学。

和刘立本家的高墙大窑比起来,他家的破墙烂院简直不值一提。

这不在去找加林父亲高玉德理论的时候,他心理就一路暗自嘲笑:“哼,就知道在土里刨!穷得满窑没一件值钱的东西,还想把我女子给你那个寒窑里娶呀!尿泡尿照照你们的影子,看配不配!”

遇到玉德老汉给他递烟锅的时候,他还嫌弃地说:“你吃你的,我嫌那呛!”

等玉德老汉听到他要“打断加林的腿,生气地用烟锅指着他脑袋的时候,他惊讶地往后退的同时,也用惊讶地眼光打量着这个“没本事的死老汉。”

从他内心独白以及一系列的言行可以看出:穷,才是刘立本坚决反对巧珍和加林在一起的最主要原因。

相反,刘立本看中的人是马栓,一心想把巧珍嫁给马栓。原著里的马栓根本不像电视剧里的马栓那样穷困和老实。

原著里的马栓,“人实诚,心眼也不死,做买卖很利索,劳动也是村前村后出名的。”

刘立本看上马栓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家里的光景富裕而殷实,拿农村的眼光看,也是上等人家。”

英国军事理论家托·富勒曾说,金钱不仅是战争的资本,也是是爱情的基础。

这句话用在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故事里同样适用,如果不是因为穷,刘立本也许也不会如此反对巧珍和加林在一起,那么也许两人就会很快结婚,然后也再没有后来的故事。

但,偏偏造化弄人,虽然高加林在大字不识几个的巧珍面前,有那么一点文化的傲性,但他却喜欢巧珍的漂亮和体贴。

从情感上来讲,两人也算得上是两情相悦、青梅竹马,但是,没有金钱这个基础,他们的爱情只会夭折。

一句话:穷,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底色。

很显然,金钱,成了棒打鸳鸯的主角。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对金钱的渴望,远远大于对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渴望。

路遥曾说:

“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

在《人生》原著里,有这样一句话:“对于有钱人,庄稼人一般都是很尊重的。”

刘立本是金钱的代表,是有钱人,自然受到庄稼人的尊重。

这就是路遥塑造刘立本这个角色的深意:金钱,远比情感倍受尊重。

这是路遥觉得可悲的地方之一,是时代的悲歌,也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控诉。

02 高明楼:权势的代表

“高玉德命好!一辈子死没本事,可生养下一个足劲的儿子!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太平庸了。”

这是高家村的“大能人”高明楼内心的最真实想法。

高玉德的儿子高加林,高中毕业,学到的可都是真才实学。从学科知识到国家大事,样样谈得口若悬河。

加林每周六回家,高明楼就喜欢到他家串门,听加林天南地北地讲一通,常常听到半夜好意犹未尽。

那滋味,过瘾!羡慕!

再看看自己的两个儿子。大儿子上两年学,笨得老是在一年级混,最后只好回家种地。

二儿子三星成绩也不好,多亏他巴结领导干部,才勉强把高中混完。这不也没考上大学,也得回家种地。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高玉德老实巴交,除了会在地里刨食,没啥本事,儿子却是一表人才。

自己是堂堂的大队书记,不讲威震四方,好歹在高家村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偏偏两个儿子偏偏是俩学渣,死不成器。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要不给儿子弄个一官半职的,也对不起他“大能人”的名号哇。再说,这让他的面子往哪搁?

为了自己的面子以及儿子的前途,他利用自己村里一把手的职权,以及拍马屁的功夫,硬是让刚高中毕业的二儿子三星,取代了教了三年书的高加林。

高加林的父亲高玉德,对这件事毫无办法,除了哀声自叹以外,甚至畏惧他的权势,不仅阻止儿子报复,而且还有点巴结讨好他的意味。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搞的是大队生产,大队书记在整个生产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时候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惹着队长干重活,惹着保管抹秤砣,惹着会计用笔戳,惹着书记没法活”。

显然,作为大队书记,高明楼在村里有绝对的权势。

无论是出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等级制度文化,还是现实之下人们自我求保的思想意识,高明楼——四大队书记,都会因为权势,受到人们的尊重。

老话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

出生寒窑的高加林,偏偏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志气,他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不幸的是,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他未能如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在当时,本科生几乎是“万里挑一”,今天不起眼的专科生也是“香饽饽”。

在那个“考不上大学是常态”的年代,尽管高加林在学习上全力以赴,但最终没有如愿考上大学,没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虽然他心有不甘,也自信才华不逊,但是在庄稼人眼里,权势,比知识来得实在。

在电视剧《人生之路》里,当高加林等高中生高考结束,骑着自行车回村时,村里人像迎接明星一样地翘首以待。

但是,在路遥的原著里,既没有这样的情节,也没有人们看重知识分子的那种高涨的热情。

相反,在原著里,人们更多的是推崇权势,比尊重知识更尊重权势。

权势,远比知识更受尊重。

这是路遥想要表达的又一可悲之处。

03 张克南***:城里人的代表

“这些乡巴佬,真讨厌!”

高加林高考落榜,民办教师的职位又被人替代,只能回农村种地。但他一直是读书人,细皮嫩肉的,干不了苦活累活。

高明楼良心发现,给他找了个清闲的活计——到城里挑粪。

那时候种地,大多靠农家肥,但在农村地多粪少,城里却是地少粪多,于是一些农村人就会晚上到城里,将机关单位厕所里的粪拉到农村种地。

(《老农民》里也有类似的情节。)

当高加林到副食公司的厕所去收集粪的时候,没想到却碰到了老同学张克南的妈——一个尖酸刻薄的城里人,在院子里乘凉。

夜里黑灯瞎火,况且高加林回农村后穿着破烂、皮肤黝黑粗糙、满身大粪味,张克南***已经认不出他来了,只当他是是农村来的乡下佬。

于是骂骂咧咧地说,“迟不担,早不担,偏偏在这个时候担,臭死人了!”“你这人耳朵坏了?给你说一遍你不听,还在这里担,臭死人了!”

最后说的一句话,直接刺痛了高加林的自尊心,让他把愤恨的情绪,高涨到了极点。

张克南***说:“这些乡巴佬,真讨厌!”

一个“乡巴佬”,直接让高加林忍无可忍:“乡下人就这么受气啊!一年辛辛苦苦,把日头从东山背到西山,打下粮食,晒干簸净,拣最好的送到城里,让这些人吃。他们吃了,屁股一撅就屙就尿,又是乡里人来给他们拾掇,给他们打扫卫生,他们还这样欺负乡下人!”

“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

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在很多时代都可以见到踪影。

在城里人看来,乡下人愚蠢、无知、穷困、土里土气、没见过世面。不管你有无知识和文化,只要是出身农村,多少都带有点“乡巴佬”的色彩。

所以,张克南***这句“乡巴佬”,不仅刺痛高加林,也深深刺痛了我们每一个农村人的心。

记得2002年,我第一次从偏远的乡下到县城上高中。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除非到城里读书,不然很少有机会进城。村里进过城的人,都被农村人视为见过世面。

尽管我们一个班八九十个人 ,多半是乡下来的同学,城里同学也就十几个。

但是,由于我们那个乡是全县有名的贫困乡,地势靠近贵州,说话口音更像贵州人而不是云南人,所以一口浓重的有些异样农村口音,遭到部分城里同学的嘲笑 ,他们说我说话像唱歌。说白了,就是“乡巴佬”。

农村孩子穿着朴素、不会坐公交、不会骑自行车,更没有见过电脑手机,一口与众不同的的乡音,更是让当时我觉得自卑,刚开始很不愿在班里说话,怕遭人笑话。

2002年如此,对于《人生》故事发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说,这种城乡歧视只会更甚,因为当时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非城里即乡下人,不像现在二者之间的鸿沟在逐渐缩小,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改变。

农村出生的高加林,尽管念过高中,有知识有文化,但是在城里人眼里他依然是个“乡巴佬”。

总之,在城里人眼里,乡下人就是低人一等。

即便后来黄亚萍再喜欢他,一考虑到他的“农村”身份,不仅戏弄他,还常有分道扬镳的潜意识。

一个城镇户口,就代表一种超越农村人的优越感。农村老话“变狗都要变到大城市”,也许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这也是高加林两次三番想逃离农村、成为城里人的最主要原因。只是没成想,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了一场说破就破的梦。

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城镇户口比农村户口有优越感,这是路遥想表达的又一可悲之处。

他曾说,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他还说:

“永远不要鄙夷我们的出身,他带给我们的财富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

在他看来,无论你出身农村还是城市,贫穷还是富裕,都应该坦然接受,因为这是上帝给予我们的馈赠,是我们一生的财富。相比之下,靠双手劳动谋生的农村人更值得尊重,因为劳动是让人变得强大的有力途径。

人,生来平等,不论阶级,无关城乡,这才是路遥想表达的真实意图。

结 语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当一个作家深切地感到自己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就会给他以美和力量。

路遥出身农村,干过农活,挖过煤炭,教过书,也感受过贫困,在久而久之的生活中,他已经和农民血肉相连,融为一体。

他想表达的并不只是个人的主观主义,而是替千千万万的农民发声:金钱、权势、城乡分化,是压在他们心头的三座大山。

面对三座大山,他们不是无动于衷,他们也曾像高加林一样试图改变,却因份量太重、观念太深,最终一败涂地。

所以,路遥想表达的,远不止爱情和个人命运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农村群体的悲歌,更是一个时代的悲歌。

路遥不仅是农村生活的记录者,更是广大农民的发声者,敢于向世俗发起挑战,是值得敬佩的。

你觉得我说的对吗?欢迎留言讨论。

#电视剧人生之路征文#​#情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