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老翁山下玉渊挥手植青松三万栽,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什么意思

2023-11-30 10:22 作者:岑岑 围观:

文|郑学富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植树节,但是种树的传统由来已久。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了关于种树的记载。在今天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人种植的、生长至今的古树,如黄帝和仓颉种植的5000年的柏树,老子种植的2600年的银杏,李白种植的1300年的银杏。

历代诗人不仅热爱植树,还留下了许多关于植树的诗篇。其中,苏东坡不仅是文学家、政治家,也是“绿化大师”。他在很多地方工作过,也不忘到处植树,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人文景观。

凤翔东湖柳

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凤翔府法官,这是他走上仕途后第一次到地方任职。

24岁的苏轼被任命为太守的助手,这可以说是春风的骄傲。苏轼协助太守处理政务,体察民情,治水减税,样样都做得很好。苏轼作为一个儒雅的文人,下班后经常去凤翔游玩,饮酒作诗。苏轼的家乡巴蜀,风景秀丽。"我的家在蜀河上,河水碧绿如蓝."一个人的时候想家。所幸城东有饮凤池,“入门即清,如梦西南”。每次到这里游览,都有回到故乡的感觉,于是苏轼有了治理饮凤池的打算。

据凤翔县志记载,苏轼上任第二年,就率人疏浚池中,开渠引城西北的凤凰泉水入池,池中种莲藕,岸边植柳,建亭筑桥,建亭名曰“东湖”。每年夏天,湖中荷叶田盛开,岸边亭台水榭垂柳。苏轼在《凤翔八景》中,以东湖为景,写道:“苍石蜿蜒至湖中心。往肚子上吐口水,急着注意它又重又深。微风在微波中摇曳,没有声音。”

苏轼在东湖栽柳开了个好头。后来,许多官员和名人在这里栽柳吟诗。岸边柳树成荫,树叶摇曳,成为东湖的一大景观。当地人把“东湖柳、西凤酒、少女手”称为“凤翔三绝”。现在人们为了纪念苏轼,在东湖岸边立了一块石碑,上书“东坡植柳处”。

肖春西湖苏堤

元佑四年(1089),苏轼被任命为杭州总督。这是他第二次来杭州工作。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他是杭州的“一把手”。但是苏轼一到,杭州就大旱,饥荒和瘟疫一起发生。苏轼要求朝廷将路上供应的大米减少三分之一,并被传旨给剃度和尚,以换取大米帮助饥民。此时,由于西湖久未治理,杂草丛生,湖水干涸,肥沃的土地已经占据了西湖的半壁江山,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苏轼上任第二年,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他借助朝廷给他的百僧“官令”,以工代赈的方式,筹人开湖,花了二十多万人清除湖中杂草,挖淤泥为废,用杂草和淤泥筑成长堤。《宋史·苏轼传》记载:“筑堤时,植芙蓉柳,状如画。杭州的名字叫‘苏公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山,全长近三公里。堤上遍植花木,有垂柳、桃花、海棠、芙蓉、紫藤等。阳春三月,柳如烟和红心绿在堤上,游人漫步堤上,看西湖在雾中醒来,岸边繁花绿柳,湖光山色如画展开,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它被称为“苏堤肖春”。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在钱塘扩湖,大堤上的女子行色匆匆。”六座桥横跨天汉河,北山开始与南平相连。突然被25万尺震撼,老蟑螂横扫云端空。"

董卿邦达的《苏堤春晓》

苏堤肖春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南宋时一年四季都有人游览,尤其是清明节,成了一座繁华的城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苏轼为杭州西湖留下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上桃花,树上柳花”的醉人景致。

定州东坡双槐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苏轼被任命为定州知府。他在定州工作虽然只有半年,却留下了许多勤政爱民的业绩:整顿军纪,疏通舆论,引进稻种,整顿秧歌,当然还有植树。

北方的树木中,苏东坡最喜欢国槐。这种树质地坚实,枝叶繁茂,夏季繁花似锦,优雅宜人,严冬抗寒抗雪。苏轼曾写《怀》诗:“记得初来时,草木凋零。虽然高怀已经是秋天了,但是蝉仍然在晚上衔着叶子。呆久了也没有见过几朵云,而且他也远远没有看到豆荚。乌鸦冷得走不了,呜呜叫着啄雪。破巢区空枝,稀影挂残月。难道你没有两只翅膀和羽毛陪我度过这悲伤吗?”

因为苏轼爱槐树,所以在定州文庙前院种了两棵槐树。这两棵槐树并排立在东西两侧,存活了近千年,所以被称为“东坡双槐”。春夏时节,枝叶繁茂,树荫遮天蔽日,密密麻麻的树冠直径10米开外,像两把巨大的绿色雨伞,槐花的清香时而袭来。住在东边的有突出的树根,如巨大的非洲爪在地上爬行,树干粗壮,五六个人不能手拉手扎营。西方人的后备箱分为东西两个条形部分,中间空,七八岁的孩子可以躺在里面站着。《定州志》记载“东方葱郁如舞凤”,“西方如龙”,故又称“龙凤”。

2014年,国家森防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美丽中国——古文化树养生行动”。按照“外观奇特、历史积淀厚重、应用前景广阔”的标准,筛选出100株人文古树作为国家人文古树的保健对象。“东坡双槐”成功入选“中国古代文化古树保护名录”。

植松三万悼念妻子。

元佑元年(1086年),苏轼奉翰林圣旨回京。他的朋友贾讷也将去他的家乡梅州做官。苏轼写过一首诗《寄贾讷眉》:“故人回玉渊山,植松三万。我的长辈知道我在这里,小轩在水边向你敞开。试看龙蛇活,听沙沙风雨。于是他没有和甘棠一起割,白胡子在等待他的归来。

诗中提到的“老人山”是苏洵和程夫人的墓地,苏轼的亡妻王符也葬于此。苏轼委托贾讷照看父母和妻子的坟墓,问候家乡长辈,对家乡的眷恋跃然纸上。“手栽三万棵松树”是20年前他亡妻王福下葬时种下的。此时的树枝应该是盘绕茂盛,散发出阵阵松涛。

何志元年(1054),十八岁的苏轼迎娶十六岁的王符。王福贤惠温柔,很孝顺。他是苏轼的妻子。结婚后,他们深情款款。王符于至平二年(1065年)病逝于都城开封,葬于彭山县安贞乡李克龙,玉梅东北,苏洵墓西北八步。王符之死对苏轼的身心打击很大,成为终生之痛。

苏轼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亡妻王墓志铭》,表达了对痛失爱妻爱妻的深切悲痛。他最后叹了口气:“唉!于勇没有什么可依靠的。虽然你没有,但是做女人又有什么坏处呢?唉!”苏轼怀着沉重的心情,在陵园的山上种了三万棵松树,纪念亡妻。虽然“三万株”没什么意思,但可以看出苏轼大规模地在山上种松树,松柏苍翠,漫山遍野,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和深深的哀思。

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来到密州任知府。今年正月二十,一个寂寞的夜晚,他梦见了爱妻王福,梦见了山上茂密的松树。醒来后,苏轼回忆梦里的情景,昔日爱妻的情景历历在目。他忍不住泪湿衣襟,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悼词《江城子》。此词多愁善感,字字血泪,流露出无尽的伤感和向往。下一句描写梦,表达苏轼对亡妻的深情:“夜深人静,梦回故里,小轩窗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断肠处年年断:月夜,矮松山。”全诗委婉,境界无尽,意境悲凉,成为悼亡诗的绝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