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翼城民俗文化,山西翼城搞笑翼城话

2023-11-30 02:02 作者:岑岑 围观:

宜城秧歌,又称干板秧歌,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社火小调,后在当地地摊上表演、演唱,并移植了梆子戏中的一些袍服、戏文,逐渐成型。清末民初,翼城秧歌相对盛兴。当时全县30多个村都有秧歌剧队,大部分都在50人以上。著名的秧歌剧团分布在古城、中野、岳庄、冷泉、段庄、穆平、孝义、杨士家、霍家尖等村。2012年,宜城秧歌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后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色

宜城秧歌,属于“三小戏”,具有情节简单、用词通俗、语言流畅、生动幽默、乡土气息浓厚、幽默轻松等特点。在表演节目和舞台艺术上,它朴实无华;音乐唱腔比较丰富,既有高爽音,又有缠绵的旋律;字法以四、六、七、八、十二句为对偶,字多为七、十字。从现存的十首曲子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四句结构的板,如“平板”、“催板”、“踩板”、“落板”、“流水”、“高腔”等,是单方面的或片面的。这种唱法主要表达欢快、高昂、柔和、热烈的感情。另一类是“哭板”、“慢板”、“中介板”。前两种是三只眼一板,“中介板”是自由拍子的散板。这种唱法表达了悲痛、焦虑、辛酸、悲伤等感情。

主要剧目

相传宜城秧歌剧传统剧本有十二部,二十八回。传世剧目有《金瓶梅》《花云寺》《花玉带》《彩球》《柴环》《巧婚》《青风山》等七部。共有《三个对立面》、《写书》、《送人头》、《看灯》、《秦雪梅挂教》、《骂官》、《卖水》、《击掌》、《走旱船》、《大嫂仙》、《双锁柜》等20个剧目。它们大多反映民间家庭生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乔的婚事》、《穿越林影》、《羊八姐的住宿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