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云南山洞藏了20多名外国人,云南山洞住着20个外国人

2023-11-30 01:56 作者:岑岑 围观:

城市化速度加快,现代生活节奏紧张,许多人都向往着“冲出樊笼”,逃离现实生活。

于是出现了一系列“隐居客”,他们租下深山老林、无人问津的老房子,试图过一过隐居的日子,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人在苦熬了几个月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逃回了都市。

对现代人来说,隐居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实际上那种孤独、寂寞、枯燥,很难有人可以长时间承受。

但是就在云南广南县有这么一个村子,数百口人住在一个山洞,一住就是300多年。

三百多年来,他们已经完全习惯了在山洞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繁衍了9代人。

更奇怪的是,广南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左右,其中以壮族、苗族等为主,但这个山洞里的人,居然全部都是汉族。

他们当初为何千里迢迢,跑到云南的一个山洞里?

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坚持了三百多年,在现代社会里,依然保持充溢着古风的生活?

01 避乱入山林,洞天如桃园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战争犹如一台庞大的机器,席卷了每个无辜的百姓,无论是哪家军队,所过之处,壮丁充军,钱财捐税,造就了一个个家庭的支离破碎。

江西宁江府李家,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家族,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也算充实。

当时沉重的兵役赋税让原本殷实的李家险些被掏空,于是李家人一合计,带领全家老少开始了举家迁徙的征程。

李家人一路向西,穿越深山巨谷,一路来到了云南。穿过近百里的山林,他们发现了广南县这个山洞。

山洞宽敞空旷,冬暖夏凉,少有虫蛇,虽然生活上依然有诸多不便,但是也足够自给自足的生活了。

于是李家人在山洞外砍树,到山洞里筑房,自制了生活用品,就这么定居下来了。山洞的日子相较于以前,自然是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乱世之中,能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定和平地生活下去,他们已经很满足了。

后来也许是这座山洞太过“宜居”,先后又有几家人发现了它,并且搬了过来。先一步居住下来的李家人毫不犹豫地接纳了他们,几家人一起在山洞里住了下来。

最终,住在山洞里的一共有李家、任家、唐家、徐家、何家、周家六户合计数百人,竟然全是汉族。这也难怪,毕竟能够逃难到此的都是正在遭逢战乱的人家,少数民族的生活很少有被波及的。

几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外面再大的动静也影响不了他们的日子,转眼已过去三百年了。三百年来,这六户人家依然生活在山洞里,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享受着宁静的每一天。

村子里九成以上的人都擅长竹编,一部分制成品自己使用,一部分拿出来卖掉换取盐、糖等必需品。

六户人家都是汉族,原本的生活习惯与方式非常接近,即便有一些差异之处,也在时间的磨合下逐渐消失。如今这六户人家早已经融为一体,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村子里的每个人彼此间都非常熟悉、亲切,世代淳朴的他们没有因为什么事情吵过架,互帮互助,共同在这深山之中生活了下来。

即便是清朝灭亡以后,这六户人家也没有再选择出世,就这样又居住了半个世纪,直到当地迎来解放,这个小山洞才正式被当地政府给进行编制。

02 嶙峋乱石之间,顽强扎根生长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正式将这个山洞及居民编为“峰岩洞村”,归南屏镇下辖。但是峰岩洞村的居民依然没有选择出去。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地政府派出一位记者对峰岩洞村进行了考察,回来后写成了一篇报道,发布在了报纸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峰岩洞村成为了全国热门,无数家报纸争相转载这篇报道,更有不少人把好奇的目光投向这个山洞。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第一批专家和记者翻过山岭,拨开缭绕数百里的藤蔓,踏入了峰岩洞村。

这是一个很大的山洞,容纳着几十个造型古朴别致的房屋。

当地人早就得知将有客人过来,于是提前做好了准备,以招待他们。

家家户户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玉米棒、新编的竹筐、山泉水茶,他们的质朴与善良让见惯了世俗的外来者感到暖心。

随着专业调查与访问的开展,峰岩洞村的全貌也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如果拿到外界,峰岩洞村的房屋非常奇怪:没有屋顶。

一个房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遮风挡雨,提供温暖的庇护,但峰岩洞村位于溶洞内,不可能有“下雨”的情况,相反,由于少见天日,房屋必须设计成没有屋顶的,以便于采光。

数十家房屋连成一片,屋顶就是阳台,可以相互跨越。这些房屋全是一层,左中右三间。

中间就是汉族的“堂屋”,供奉祖先,招待客人,都是用的堂屋。左右两间是卧室,有的分家了可以分开住。

卧室的上层是竹编的一层“顶”,用于晾晒、储存东西。整体设计虽然简单,但是高效实用,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各种情况,兼顾了民族习俗。

山洞里最缺少的就是石制品和铁制品,很少有人能够自己做石制品、铁制品,大多是从外面购买回来的。村里人大多使用的都是木制品,尤其是竹子制成的。

而在家家户户门前,铺着一条窄窄的石头路,这条路是几百年来村民们在不断努力下共同铺就的。虽然十分简陋,却也大大地方便了交通往来,至少在现代,过一辆摩托车并不是什么难事。

山洞里气候不可避免的有些潮湿,但并没有什么蚊虫,反而十分清新。也许是因为山洞深处的岩燕恰好以这些小虫子为食物,有着完整的生物链。

村民们也并非完全隔绝于世外,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陆续出现了集市,其中最近的两个集市就在南坪镇上,每个月会举行数次。

峰岩洞村民往往会徒步数个小时从岩洞走出,带着自制的东西在集市上售卖东西,顺便买回来一些日常用品,这个习惯已经持续许多年了。

03 看似美好的背后,是原始生活的困境

但是无论多么美好的山洞生活,其条件始终难以赶得上在正常的城镇居住,现代化的水电交通、充足的光照、丰富的食物选择,山洞都无法提供。

山洞内始终湿润,但这种湿润到了冬天就会转变成一种寒意,无形中侵蚀着人们的身体,再加上缺乏充足的光照,村子里的人大多患有风湿病。

风湿病不可忽视,虽然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禁受折磨,但是依然无法完全适应或者免疫,以前一代代人早夭,都与这个病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次就是膳食体系不够完善,山洞里的肉类贫乏,只能与外界交易才能买来,没有冰箱,生肉无法储存,在夏季短短一天不经加工就会腐败。

因此当地人鲜有吃肉的时候,许多必需的营养也得不到补充,整体身体素质不足。随着人口的增多,不要说肉类,就连谷物类食物都有些缺乏了。

人在增多,但是地皮没有变动过,能够种植作物的土地很少,为此,峰岩洞村民曾经组织过许多次集体开荒垦地,除去地表的石头块、树木,种上玉米,以增加食物。

除了这些问题,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情况就是水资源已经开始匮乏。从前人少,靠着岩壁滴水就能够满足日常需求,但是随着气候变暖,岩壁的水也干涸了,想要喝水必须去很远开外的河里取水,来回要花上半天时间,却仅仅能够挑回来两担水,满足一两天的需求。

物质的需求之外,还有精神的匮乏。峰岩洞村没有电,没有网络,也没有多少供阅读的书籍刊物,消遣娱乐的手段匮乏,获取知识和消息的渠道也十分有限。

村子里只有一个小学,负责教授一二年级的课程,上完之后学生们必须每天跋涉山路去镇上的小学继续学业。

落后的教育桎梏着村子里孩子们的未来,寥寥无几的专科生,以及凤毛麟角的本科生,就是峰岩洞村的全部高等教育人才。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毕业之后都没有回到村子,而是在市里、县镇上班生活。

为了增加收入,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有的“进厂”,有的跟着村子里的建筑队盖房子、修路,也有少数人找到师傅学了手艺。

但无一例外,品尝过外界的甜头,就很少有人再愿意回去生活了。这充分地证明,落后的生产力只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但要说日子过得多好,却绝对谈不上。

峰岩洞村需要改变,适应现代生活。

1995年,峰岩洞村迈出了第一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峰岩洞村口修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公路不宽,也非常简陋,但是已经足够现代化车辆通行无阻,运输货物和人都非常方便。

当第一辆汽车停在峰岩洞村口,人们把好奇的目光投射过去,转而一种浓浓的向往油然而生。数百年来,他们只能依靠脚力徒步,或者用驴车、牛车,如此便捷的交通工具,真是前所未有。

以往就算是白昼最长的夏天,这个山洞内也只有5小时左右的光照,冬天则更少。自从一条条电线架起,村民们都能用上电灯,白天黑夜都能够看清事物。

紧接着是电视。卫星电视普及以后,家家户户都可以足不出户观看电视节目,日常生活大大地丰富了,再也不需要徒步到数十里外的村子观看“放电影”。

各界人士对峰岩洞村都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伸出了援助之手,许多衣物、书籍被捐赠过去,政府也专门组织人手展开了对峰岩洞村的专项扶贫计划。

但无论再怎么修饰,山洞依然不是最适宜他们生活的,因此,必须进行搬迁,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将山洞生活的弊端彻底克服,完全过上现代生活。

04 搬迁!崭新生活的开始

但搬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资金、不是土地,也不是行政审批,竟然是村民们不愿意搬迁。

当地扶贫办专门对接了峰岩洞村的村支书李朝万,希望他能够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李朝万一家也世代生活在山洞里,自然知道村民们为何不愿意搬迁。

首先是他们不舍得。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心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先祖们饱经风霜,才找到了这样一个世外洞天,为了家族的延续与生活的安定,在这里开荒拓土,繁衍生息。

后世子孙,承蒙先祖恩德,怎么舍得轻易搬离这片土地?

其次就是不敢。外界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真的能够适应吗?早已习惯了山洞里的生活,虽然不便,但是熟悉,如果换一个生活方式,还真有些不习惯。

为了动员他们搬迁,李朝万的嘴皮子都磨破了,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带领村民们先“体验”一下新生活。

李朝万与镇政府对接之后,专门在镇子上腾出来几套空房子,让有搬迁意愿的人尝试性地居住半个月,之后回到村子,向其他村民分享体验。

就这样,半年之后,峰岩洞村民都接受了搬迁,云南省政府也在1999年批准了峰岩洞村的搬迁项目,并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和新闻发布会。

在会议上,负责该项目的领导对搬迁工作的详细规划做了报告。搬迁工作总共分为十个部分,包括饮用水、用电、交通、食物、就业、住房等方方面面,让村民们毫无后顾之忧。

整个项目总资金在160多万,其中仅有2万多元是村民自筹的,其余全部由政府出资。除了出资筹划新村建设项目以外,还包括对山洞内的旧房子进行修缮与保护、以及工程总日期规划等。

为了鼓励村民们搬出山洞,云南省政府决定对每一个愿意进行搬迁的村民发放10000元补助金。这笔钱可以帮助他们创业,也可以协助更快更好地完成入住,改变生活。

当时负责报告工程安排的领导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要在竣工日期前完成建设,让所有村民入住,这是国家对他们的承诺,绝不食言。

事实也证明着他们的确把村民们放在了心上,认真对待了这件事情。2001年初,比预定竣工日期还要提前几个月,李朝万就开始组织峰岩洞村民的搬迁任务了。

不久之后,峰岩洞村数百村民住进了崭新的房屋,也都有了各自的工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2020年左右,峰岩洞村民的住房已经发展成了一百多平米的“小别墅”,配备专属的沼气池,条条大路,澄澄白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回想起当初山洞的日子,就像是一场大梦。

而他们所担心的事情也没有发生,当地政府在峰岩洞村民完成搬迁的第一时间就对山洞内的房屋等进行了修缮与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片建设在山洞内的村庄也焕发了新的生机。随着当地政府倾力打造的一条宽敞的大路,可以容纳两辆大巴车同时行驶。

峰岩洞村成为了云南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为当地创收不少。每年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万游客都会好奇地在山洞里逛一圈又一圈,虽然无法体验在这里居住是什么滋味,但是从建筑中也能看到当初人们在这里顽强生长的影子。

峰岩洞村旅游景区的成立也带给了当地人许多就业机会,在附近卖特色美食、风情礼品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近几年由于疫情,峰岩洞村旅游景区的客流量明显减少了,但是每当节假日,又会数倍反弹。这片承载着中国古代百姓美好愿景的地方,如今成了现代人寄托精神理想的绝佳净土。

当年为了躲避战乱而辗转千里来到峰岩洞定居,他们善良、淳朴、热爱和平、勤劳勇敢,数百年来坚守在这片小小的天地,守护着最初的理想:安居乐业。

而今,他们的理想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焕然一新的人民政府超额实现,他们得以繁衍了9代人.人人都能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吃上可口的美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这实在是一件幸事!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始终坚信自己的努力,吃苦耐劳,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寻找一切机会与可能活下去,才能迎来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参考信源

1,云南广南:天下第一奇村——峰岩洞村 广南信息网

2,探访“天下第一奇村”峰岩洞村 参考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