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延安式的爱情:在宝塔山下的窑洞里35岁的陈云向18岁的于若木求婚

2023-11-19 08:03 作者:岑岑 围观:

没有玫瑰美酒的浪漫,没有金钱富贵的喧嚣,他们都是为了救国的远大理想从异地来到延安的。当陈云和于若木在1938年手牵手的时候,他们永远不会分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们将永远白头偕老。

第一,记得那年年初认识,在延河和宝塔山下车。

延安时期的陈云同志

1937年11月29日,陈云从苏联经新疆飞往延安。美丽的山东姑娘于若木第一次见到祖籍江苏的陈云。(备注:陈云出生的时候,南汇还属于江苏。1958年,江苏10个县打包并入上海,使上海的面积扩大了10倍,变成了今天的规模。江苏的南汇变成了上海的南汇。)

18岁的漂亮留学生在中文老师周的介绍下刚到延安两个月,当天还参加了专门为陈云举行的欢迎会。

“我离讲台很近,大概三四米,我看陈云很清楚。”于若木后来回忆说:“陈云的上海口音和他的政治家风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生病了,主要是流了很多鼻血。

于是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邓杰去陕北公学挑人照顾陈云,于是选中了于若木。

你为什么选择于若木?

小时候,于若木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大家庭里。

当时陈云是主管组织工作的重要领导,是中央最重要的部门之一。照顾他的人,当然首先需要党员,需要党性强。

于若木历史清楚,政治可靠,至今仍是中共党员。

在陈云生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8岁的于若木和35岁的陈云之间慢慢产生了一种两人都没有说出口却在心里发酵的男女之间的纯情。

二、陈云求婚,标准的延安式求婚。

陈云康复了。根据规定,于若木将返回陕北公学继续学业,两人将分手。

陈云突然觉得心里有一种美好的东西要被夺走了,不由自主地有点难过。

这是多愁善感。那是什么?对一个女生的深情,其实就是爱。陈云想,“我不想失去这份感情,我不想失去她!”

陈云和于若木

但是我们党的许多高级领导人,包括陈云在内,当时都受过训练,不表达这种“小资产阶级”的爱情。

于若木也很失落,但女孩的矜持让她无法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内心七上八下,无法安静。

在他们要离开的前一天晚上,陈云找到于若木,直截了当地对她说:“若木,你知道我是个诚实的人,我从来不诚实地做事。你也是一个诚实的人。老实人要能和老实人相处。”

这是求爱吗?没错。

其实何先生对薛明的求爱,彭先生对蒲的求爱,都比这个(大意)简单直接:“我要上前线了。我喜欢你。你愿意嫁给我吗?”

陈韵对求婚的表达简单明了,朴实无华。是不是还是有点粗糙?多年以后,于若木还在嘲笑陈云:他求婚的时候连一句温柔的话都不会说。于若木脸红了,满心欢喜地答应了陈云,于是他们当场决定,第二天就结婚了!

第三,没有仪式,没有戒指,没有婚宴,但两人一直相爱,在一起生活了很久。

1938年3月的一个普通日子,35岁的陈云和18岁的于若木,在春寒料峭的陕北延安黄土地的一个窑洞里结婚了。

婚礼非常简单。婚礼当晚,陈云花了1元多买了一些糖果、瓜子、红枣、花生等。,并邀请中组部的同志们来玩一玩。

这是婚礼。

组织部的同志们纷纷向陈云夫妇表示热烈祝贺,有的还表演了即兴节目。

邓小平刚刚从太行山返回延安。他马上写了一首顺口溜:“千里姻缘,美姻缘;中山策书记,路线看守先生。”

之后他们一起生活了56年,直到陈云去世。

晚年的陈云和于若木感情深厚。

晚年的于若木

结论:爱是什么?不是金钱和名誉,而是一种相互的尊重和理解,一种经得起时间和磨难考验的爱和保护。陈云和于若木的爱情就是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爱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