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肩上芭蕾”演绎旷世蝶恋,《化·蝶》赋予民间传说崭新的时代审美价值

2023-11-19 07:54 作者:岑岑 围观:

作为一部浪漫主义经典,民间传说《梁祝》的故事正在与地方戏曲、小提琴协奏曲、流行歌曲、影视剧等艺术门类争夺新中国、新时代的舞台。昨晚,广州杂技艺术剧院在SAIC上海文化广场上演杂技舞剧《花蝶》,开启全球巡演首站——上海站。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演艺天下,齐聚上海”舞台艺术展演季的重磅剧目,《蝴蝶》的首场演出掀起了一股热浪,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如潮。

据悉,《蝴蝶》将于2022年1月“飞”回申城,在上海大剧院开始新一轮演出,随后将通过巡演战略合作伙伴保利影院在全国各地巡演。据环球之旅总代理上海对外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透露,海外巡演的准备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当全球疫情好转,这只独特而神奇的“蝴蝶”将从上海出发,“飞”向国外,“飞”向世界舞台。

杂技融戏剧、舞蹈于一体,“肩芭蕾”诠释民俗。

用“肩芭蕾”讲述“化蝶”的故事,对于吴和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2003年,他们携手著名编导赵明,将杂技短节目《化蝶》搬上央视春晚舞台,“肩芭蕾”在国内掀起热烈反响。用吴的话说,“当时就种下了杂技舞剧《蝴蝶》的种子。”

改编经典《花蝶》对创作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6分钟的片段到完整的故事,单纯展示技巧的杂技艺术变成了有故事有情节的舞台作品,不言而喻。

导演赵明发现,蝴蝶的生命过程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生命历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挣扎、挣扎、牺牲,最后破茧成蝶。因此,杂技剧以朱良“化蝶”的形象作为爱情的象征,融入庄周“化蝶”的哲学思想,牢牢把握“蝶”的形象,赋予了朱良爱情故事全新的时代审美价值,将杂技舞剧的主题寄托在对“生命”的哲学表达上。赵明表示,《蝴蝶》不应该简单地讲述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应该着眼于蝴蝶的蜕变,通过这种“诞生”的过程来赞美生命的永恒力量,赋予杂技剧更多浪漫的想象空和更深刻的内涵。

杂技艺术如何与真实的戏剧艺术、舞蹈艺术融合,成为《蝴蝶》剪辑过程中的又一难题。演员需要将技术融入剧情,通过自我体验向观众传达更充分的情感表达,这是杂技演员的“短板”。作为《蝴蝶》中的男主角,吴、、除了做好自己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外,还将独门绝技“肩芭蕾”运用到了杂技剧的编排中,极大地帮助传达了作品中高雅的审美趣味,并将舞蹈技巧和叙事表演融入杂技之中,赋予了肢体更多的美感和戏剧意义。

当被问及为何荣誉旗鼓相当的吴和仍坚持为蝴蝶付出心血时,他们直言自己在这个年纪确实已经进入了舒适区,但对未完成的“成蝶梦”仍有遗憾。在身体机能走下坡路的年纪,只有付出比年轻时多几倍的努力,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给观众呈现最好的视觉欣赏。正是这个阶段,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两位艺术家对舞台的执念和执着,已经远远超过了艰辛和痛苦本身。

传统文化与高科技跨界融合,展现国际视听之美

除了“肩芭蕾”的点睛之笔,全剧还有32个难度与美感兼备的杂技表演,让表演不再是简单的特技,而是具有国际审美的综合表演艺术。首演舞台上,空竹、丁刚、二重唱等精彩杂技舞蹈相得益彰,演绎了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赢得了上海观众一波又一波的掌声和欢呼声。作为一部融合杂技、舞蹈、戏剧、影像,致敬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新舞台作品,《花蝶》在多媒体、灯光、舞美、服装设计、音乐创作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精致的要求。

剧中的服装和造型是《蝴蝶》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刺绣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剧中从服饰中提取了中国刺绣元素,并加入了一些西方现代芭蕾元素。由于杂技技术包罗万象,每一种技术、力量、动作方式都完全不同,服装设计充分结合了每一个技术演员的动作属性,贴合了剧情的表达和人物的定位,并与地幕设计、舞美器融为一体,使服装服务于舞蹈,更好地传达舞者之美和中国传统服装风格。

剧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高科技跨界融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了朱良“化蝶”的美好高光时刻。用虚拟场景营造意境,既达到了审美趣味高的艺术效果,又以优美的视觉效果呈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爱情追求,充分利用了综合艺术的通感,使印象更丰富、更有层次、更有联想空和缠绵。

作者:玄晶

摄影:叶

编辑: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