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侦探推理小说简述内容,侦探推理小说简述怎么写

2023-11-14 13:11 作者:岑岑 围观:

侦探推理小说简称为“侦探小说”,西方通俗文学的一种体裁。由于传统侦探小说中的破案大多采取推理方式﹐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推理小说。 严格意义上来讲,由于侦探、犯罪、警察、间谍这四类小说都具备“罪案—侦查—解谜—破案”的模式,所以都属于推理小说。 而这些推理小说与武侠小说、哥特式小说﹑悬疑小说、探险小说又统称为“ 惊险神秘小说”。侦探小说主要写具有惊人推理﹑判断智力的侦探人物﹐根据一系列的线索﹐解破犯罪(多是凶杀)的疑案。它的结构﹑情节﹑人物﹑甚至环境都有一定的格局和程式﹐因此它也是一种程式文学。

定义

侦探推理小说 ,是以推理方式解开故事谜题(大多数是找出杀人凶手)的一种小说,通常故事都含有 凶杀案与侦探,亦有部份并非以凶杀为主要剧情走向,诸如找寻失物或解开奇异事件的谜底等。也叫侦探小说,不过揭开谜底的并不总是侦探。大众印象中的推理小说,在推理界中是所谓的 本格派──一般被认为是正统推理,或说主流推理,也就是站在读者阅读立场时,可借由作者提供线索享受解谜乐趣的推理小说;或至少是以推理解谜为主轴的推理小说。通常较易为广大推理谜所推崇。

构成

传统侦探小说的模式由四部分构成﹕1.神秘的环境﹔2.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结局﹔3.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 4类人物﹕受害者﹐罪犯﹐侦探﹐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4.特定的故事背景。这四部分的次序可以根据需要排列组合﹐但它们是传统侦探小说的结构基础。

发展

社会基础

19世纪初期﹐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资产阶级民主日益发展﹐政教分离﹐警察体制逐步建立﹐这是侦探小说产生的社会基础。

美国

侦探小说从19世纪中期开始发展。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被认为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他在《 莫格街谋杀案》(1841)﹑《马里‧罗盖特的秘密》(1842)和《被窃的信件》(1844)这 3篇著名的侦探小说里﹐塑造了第一个业余侦探 杜宾的形象。杜宾通过观察和推理破案﹐成了后来侦探小说中侦探形像的模型。爱伦‧坡共写了7篇侦探小说﹐虽然只是他的著作的一小部分﹐但却首创了侦探小说的模式﹐对侦探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爱伦‧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在美国﹐直到几十年後安娜‧凯瑟琳‧格林(1846~1935)发表《利文沃兹案》(1878)以後﹐侦探小说才开始流行。《利文沃兹案》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妇女写的侦探小说。

欧洲

欧洲的情况大不相同。法国人很快意识到侦探小说有可能广泛流行。1863年﹐埃米尔‧加博里奥(1835~1873)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侦探小说《血案》﹐塑造了警察侦探勒考克先生的形像。勒考克是一个小人物﹐一个改邪归正的罪犯。故事虽然耸人听闻﹐但对警察和法国法律制度的描写却颇为真实。加博里奥的作品在法国国内外都非常流行﹐他对侦探小说在法国的发展和流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他之後﹐相继出现了不少侦探小说作家。

在英国﹐侦探小说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威尔基‧科林斯(1824~1889)继《白衣女人》(1859~1860)成功之后﹐1868年发表了《月亮宝石》﹐以其曲折动人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描写﹐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长篇侦探小说。科林斯的朋友查尔斯‧狄更斯也涉足这一领域﹐他的未完成的《艾德温‧德鲁德之谜》就是一部侦察小说。广泛流行历久不衰﹑具有世界影响的侦探小说当属英国 柯南道尔(1859~1930)的 福尔摩斯探案。柯南道尔在《血字的研究》(1887)里﹐第一次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个颖悟无比的业馀侦探形像﹐此後﹐他在《四签名》(1889)﹑《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1902)﹑《恐怖谷》(1915)和许多短篇小说里﹐全部以福尔摩斯为主角﹐以华生作陪衬﹐解决了各种疑难的罪案。福尔摩斯成了一个比他的作者更著名的世界性文学人物。

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的成功﹐使侦探小说如雨後春笋﹐迅速在西方兴起。早期的主要作家有﹕英国理查德‧奥斯丁‧弗里曼(1862~1943)﹐他塑造了第一个使用法医学的侦探约翰‧桑代克医生﹐并且首创了“ 逆侦探小说”﹐即首先说明罪犯的身份﹐然後倒叙破案的情况﹔奥克兹男爵夫人(1865~1947)﹐在《 角落里的老人》一书里﹐首先写出了坐在安乐椅里靠推理破案的“安乐椅”侦探﹔阿‧爱‧伍‧梅森(1865~1948)﹐塑造了侦探汉诺德先生﹔吉尔伯特‧凯思‧切斯特顿(1874~1936)﹐塑造了教士侦探 布朗神父﹔埃德蒙‧克‧本特利(1875~1956)﹐塑造了侦探菲利普‧特伦特﹔厄内斯特‧布拉默 (1869~1942) ﹐塑造了瞎子侦探马克斯‧卡拉多斯。在美国﹐卡罗林‧韦尔斯(1869~1942)塑造了侦探弗莱明‧斯通﹔梅尔维尔‧戴维森‧波斯特(1871~1930)塑造了阿布纳大叔。但是﹐这一时期英国的厄内斯特‧威廉‧霍纳恩(1866~1921)所写的 拉斐尔斯故事﹐法国的莫里斯‧勒布朗(1864~1941)所写的侠盗阿森‧吕班(也翻译为:亚森。 罗平)故事﹐最受读者的欢迎。

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期﹐称之为西方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仅英美两国﹐就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侦探小说。阅读侦探故事已不仅仅是有闲阶级的一种消遣﹐下层阶级的人也竞相阅读。这时﹐早期这类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气息逐渐消失﹐谋杀案成了每一部小说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在这些作品中被谋杀者大部分只是一个符号﹐人们关心的不再是是非﹑善恶的斗争﹐而是怎样把疑案侦破。“黄金时代”的大多数作家只是把他们的创作当作娱乐读者的猜谜游戏﹐或者说是读者和作家(通过他虚构的侦探)的一种智力竞赛。由于读者和侦探具有同样的案情线索和破案的机会﹐所以这类小说也是一场公平的智力竞赛。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是消闲解闷的迷宫游戏﹐既没有探索社会问题﹐也没有反映社会现实。

美国黄金时代的发起者是S.S.范达因﹐他的真名是威‧亨‧赖特(1888~1939)。他在《班森谋杀案》(1926)和《加那利谋杀案》(1927)等一系列小说里﹐塑造了博学多识的侦探菲洛‧万斯的形像﹐赢得了读者的欢迎。赖特之後是艾勒里‧奎恩﹐奎恩既是作者的名字﹐也作侦探的名字﹐实际是弗雷德里克‧丹奈(1905~ )和曼弗里德‧李(1905~1971)合用的笔名。奎恩的作品一开始就把各种线索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同侦探一起破案。奎恩最好的作品是早期的《荷兰鞋之谜》(1931)﹑《 希腊棺材之谜》(1932)﹑《 埃及十字架之谜》(1932)和《 中国橘子之谜》(1934)。奎恩创办的《神秘故事杂志》对推动短篇侦探小说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一时期﹐雷克斯‧斯托特(1886~ )所塑造的“安乐椅”侦探尼罗‧沃尔夫也相当著名。

与此同时﹐英国出现了一大批侦探小说作家。最有名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1891~1976)﹐她被誉为“推理小说女王”,是“黄金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正是她的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和弗里曼·克劳夫兹的《桶子》这两本书把侦探推理小说带进黄金时期。善於利用扑朔迷离的布局﹑充满疑窦的人物﹐创造许多假象﹐最後提出令人惊奇的结局。她一生写了近70部侦探小说﹐塑造了 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两个侦探的形像。她的许多小说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惨案》等都拍成了电影。英国其他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包括﹕弗里曼‧威尔斯‧克罗夫茨 (1879~1957)﹐塑造了侦探 弗伦奇﹔H.C.贝利(1929~ ) ﹐塑造了侦探雷金纳德‧福岑﹔安东尼‧伯克利﹐塑造了侦探罗杰‧谢林汉姆﹔美国出生的约翰‧狄克森‧卡尔(1906~ )﹐塑造了侦探费尔和亨利‧梅里维尔﹔多萝西‧塞耶斯(1893~1957)﹐塑造了侦探皮特﹑维姆两勋爵。

反传统侦探小说

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了一种“反传统侦探小说”的侦探小说﹐称之为“硬汉派”侦探小说。这类小说描写艰苦的环境和打斗场面﹐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刻画上﹐与传统的侦探作品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後﹐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对美国打击很深﹐工人失业﹐生活贫困﹐官吏贪污腐化﹐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优秀的侦探小说作家力图反映这种社会现实﹐提高侦探小说的文学水平。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是“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创始人达希尔‧哈梅特 (1894~1961)和雷蒙德‧钱德勒(1888~1958) 。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不再是为情节需要而安排的符号﹐侦探本人也不是万能的英雄﹐他们有自己的弱点﹐也常常落入尴尬的处境。哈梅特小说中的侦探就是英雄加盗匪的角色﹐钱德勒笔下的私人侦探菲利普‧马洛尽管人品正直﹐但仍然是不断动枪打斗的亡命徒。他们笔下的警察常常不再是法律的维护者﹐警察常与黑社会的组织互相勾结﹐而有些黑社会组织又常常得到有权势的政客的支持。作品中其他人物也往往各有自己的性格﹐一般都刻画得有血有肉﹐给人以真实感。哈梅特和钱德勒善于使用洗练﹑粗俗的生动对话﹐反映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的发展﹐增强故事的可信性。哈梅特的《血腥的收获》(1929)﹑《玻璃钥匙》﹑《瘦人》(1932)﹑钱德勒的《大睡》(1939)﹑《别了﹐亲爱的》(1940)﹑《小妹妹》(1949)等﹐不仅是早期“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代表作﹐而且在文学界也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优点并未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美英一些追求商业价值的侦探小说家﹐甚至把“硬汉派”小说推到了色情文学的边缘。红极一时的米凯‧斯皮兰(1918~ )﹐在以《我和陪审团》(1947)开始的一系列以麦克‧哈默作主人公的侦探小说里﹐集中描写性和暴力﹐充满色情和血腥殴打的场面﹐直到70年代还能感到其影响。

后期发展

有少数侦探小说家努力探索人类问题和社会现实。用德语写作的 瑞士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抛锚》和《诺言》﹐寻求犯罪的根源﹐主张伸张正义﹐具有比较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用法语写作的 比利时作家乔治‧西默农的侦探小说写对人的探索﹐重点研究罪犯的心理活动。他关心的不是谁犯罪﹐而是为什么犯罪。他注重感情的逻辑﹐著意阐明复杂的犯罪动机。他的作品有《黄狗》﹑《神经战》﹑《奥古斯特之死》﹑《梅格雷和不情愿的证人》等。

1940年以後的著名侦探小说家还有﹕美国的 厄尔·斯坦利·加德纳(1889~1970)﹐塑造了既是律师又是侦探的佩利·梅森﹔弗朗西斯·洛克里奇和理查德·洛克里奇夫妇﹐写关於诺思先生夫妇的侦探故事﹔玛丽·J·拉蒂斯和玛莎‧亨尼 萨特﹐笔名艾玛·拉森﹐创造了 华尔街银行家侦探约翰·普特纳姆·撒彻尔﹔英国的伊丽莎白·麦金托什(1896~1952)﹐笔名约瑟芬·蒂伊﹐塑造了侦探 格兰特﹔罗伯特·布鲁斯·蒙哥马利﹐笔名埃德蒙·克里斯平﹐塑造了侦探蔗瓦斯·芬。

侦探小说在西方仍然十分流行﹐在美国差不多占每年图书销售量的四分之一﹐绝大部分都是供读者娱乐消遣的作品。

流派

基本类型介绍

推理小说类型大致上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物证推理类:以亚瑟·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笔下的 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以及奥斯汀·傅利曼(Richard Austin Freeman)笔下的约翰·宋戴克博士(Dr.John Evelyn Thorndyke)为代表,其特点为:专注于 犯罪现场的物证搜集与搜索(诸如指纹、脚印、血液迹、现场遗落物品等此类)和破解犯人挖空心思所布置的物理或化学诡计以推论出犯人的犯罪手法,并以此找出犯人。而这也是一般推理小说的主要类型。

二、心证推理类:以G. K. 却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笔下的 布朗神父(Father Brown)为代表,其特点为:从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与对人性的直观洞察(亦即是 犯罪心理学),从而推论出犯人的犯罪模式和犯罪动机,并以此找出犯人。

当然,推理小说类型不一定就是这几类,以上所述者只不过是基本类型罢了。

派别介绍

推理小说中的派别分类,与一般文学分类的感觉很类似,多数都是模糊而难以明确分类的,总是会有一部作品同时有人分别认定是不同的派别,很少有作品可以精确地纳入某一分类。然而流派仍多少有些区别性,仅此稍微介绍常见数种专有名词,但请注意,即使是以下名词的定义,有时也有些歧异。

本格派:又可称为古典派或传统派。以推理解谜为主要走向,是推理小说的主流。本格派可满足以解谜为乐趣的读者,通常尽可能地让读者和侦探拥有同样线索、站在同一平面。本格派中部份作者,书中会有“向读者挑战”的宣言(例如艾勒里),也就是告诉读者“到这里你已拥有足以解开谜题的线索”,挑战读者是否能与侦探一样解开谜题。因此,注重公平与理性逻辑,是本类型推理的特征。

变格派:以诡谲气氛营造与异常心理为主轴,谜团通常极具惊奇性或为异想天开的构想,着重于出人意表的故事情节。

社会派:某种程度上为反对本格派“流于纸上谜题游戏”而生,强调推理小说不应只是推理,更应当反映并描写现实社会。此派推理小说较著重于社会写实。

冷硬派:英文为 Hard-boiled,源起于美国。“冷硬”一词原为形容一次大战时受过磨练的部队军人;用到推理小说中,即是指既冷酷又强硬的侦探角色。在这一类型的小说中,动作场面较多,解谜比例减少,主要为写实化的侦探角色导向小说,描述侦探如何凭著一双硬拳和打不死的精神,执著地追寻真相。本类型代表的作家有 达许·汉密特、雷蒙·钱德勒、詹姆斯·肯恩、米凯·史必林及 劳伦斯·卜洛克。另外,此流派也在四零年代衍申出黑色电影。

写实派: 没有神探的推理小说,主要描写干探(警员)追查线索的过程,福里曼˙ 克劳夫玆的《桶子》是当中的代表作。

法庭派:顾名思义,以法庭辩论为主轴,通常场景发生于法庭内。

日常推理:以平日生活中的解谜为主,多为短篇,代表作家包括 北村熏(《空中飞马》)、 米泽穗信(《春季限定草莓塔时间》)、 樱庭一树(《GOSICKs》)等等。

间谍小说:20世纪初,国际风云变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了间谍小说,间谍小说的写作模式是从侦探小说结构中脱胎而来的。侦探小说的写作模式是:罪案——侦查——推理——破案。间谍小说的模式是:间谍——反间谍——斗智——破案。两者都具备作案与破案两大要素。当然,间谍小说不仅为了破获某个罪犯,而是与国家利益乃至民族利益有关。法国侦探小说作家 莫里斯·勒布朗的《亚森·罗平大战福尔摩斯》的有些篇章已涉及到间谍活动的内容,并引起其他作家的重视。1903年诞生了第一部西方间谍小说《沙之谜》,作者是英国情报官欧斯金·柴尔德斯。1915年英国作家约翰·布坎写出了《三十九步》。这篇间谍小说写从 南非归来的英国青年汉利,遇到了一个与国际情报机关有联系的男人,那个男人突然被谋杀,汉利也被卷进了一个国际阴谋漩涡中。从此,他处在警方的追捕与间谍谋杀的夹缝中,历经各种惊险的场面。这部读来惊心动魄的小说,开创了世界间谍小说的先河,也为 毛姆、萨珀、伊安·弗林明、艾里克·安布勃、丹尼斯·韦德礼、约翰·勒卡雷、宁·戴顿、西村寿行、 金圣钟的间谍小说与侦探小说提供了创作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姆。毛姆1874年生于法国巴黎,父母双亡,由当牧师的叔父带回英国接受教育。后来又赴德国 海德堡大学读书,精通法、英、德三国语言;毛姆自幼爱好写作,尽管他是医科大学的毕业生,仍弃医从文。40岁前写戏剧、散文、诗歌。40岁后致力于小说创作,以《 月亮与六便士》、《雨》、《摩托车》、《剃刀边缘》、《人性枷锁》闻名于世。以间谍题材为内容的《秘密情报员》,则是闻名世界文坛的间谍小说。这部作品情节惊险,故事高潮迭起。缘于作者曾做过多年谍报员,他把国际之间的间谍战,通过侦探小说的模式加以表达,充满了悬念与格斗场面,使侦探小说的成功经验在间谍小说中得以生动体现。间谍小说尽管不等于侦探小说,但明显受到侦探小说的影响,不少场面与细节都是从侦探小说中借鉴而来的。在东欧与前苏联,也出现了一批重要作品。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肃反工作致使国家安全部门与间谍展开了斗争,文坛出现了《冒名顶替》、《侦察员的良心》、《猫头鹰的阴影》、《一起特大要案的侦查始末》、《洛利塔号之谜》、《自杀研究者的毁灭》、《夜里发生的案件》、《死亡陷阱》、《阿尔巴特案件》等反特侦破小说。这些小说以公安机关保护胜利果实和犯罪分子盗窃情报为主线,从而展开侦破与反侦破的斗争。在五六十年代,苏联的侦探反特小说也有相当的影响,使中国与东欧文坛出现了创作“反特小说热”。

中国侦探小说:(1)构成侦探小说的主要因素是案子。早在《后汉书》中就有不少断案故事,以后,《三国志》中有《蜜中鼠矢》,《魏书》中有《刀销得贼》、《妄认死尸》、《破鸡得情》;后来明代出现了《益智编》(孙能传著),清代出现了《疑狱集》(金凤清编)。这些破案故事,都可以说为中国侦探小说的诞生提供了素材与基础。明清时代,中国盛行公案小说,出现了以 包拯为主角的《包公案》、《 三侠五义》。包拯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他断案以个人智慧和重视物证为特点,但在写法上渗入了神奇的托梦;给破案带来了不科学的因素。荷兰人 高罗佩则写出了《狄公案》。《狄公案》以唐初 名臣狄仁杰为主角,他先后侦破了铜钟案、迷宫案、御珠案、断指案、黄金案等十几个案件,成为侦探推理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狄公案》把西方现代破案方法,融入中国古代的故事中。布局离奇,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扣人心弦。尤其是作者将犯罪的痕迹隐蔽在故事之中,时有时无,令人莫测,大大提高了侦探小说的趣味。《狄公案》是一本将西方推理小说与中国公案小说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侦探小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进入20世纪之后: 30年代,中国文坛受欧美侦探小说影响,盛行“侦探热”, 程小青、孙了红、陆澹安等人先后涉足侦探题材,其中以程小青影响最大。程小青先以翻译柯南道尔的《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引人注目,后来他见民众喜爱侦探小说,也就自己创作了《霍桑探案》,计50多篇。《舞后的归宿》、《白衣怪》、《灰衣人》、《案中案》、《血手印》、《毛狮子》、《无头案》、《新婚劫》、《断指党》等作品,在当时十分畅销,不少侦探小说在40年代被拍成电影,红极一时。 50年代,中国受前苏联反特小说的影响,出现了《国庆十点钟》、《徐秋影案件》、《第四者》等反特小说,在写会上模仿其小说的创作模式。 80年代又出现了“法制文学”高潮、,把罪犯从特务分子转变为个人犯罪,如80年代初出现的《玫瑰香奇案》无疑是一个进步。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已触及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犯罪动机的原因,但总体来说,成就不是很高。

韩国侦探小说:在80年代的韩国,金圣钟、吴有权分别创作了《欲望的深渊》、《情梦》、《复仇的迷途》、《枕畔血影》等复仇推理小说。很明显;受到日本作家西村寿行与美国作家约翰·布坎的影响,尽管作品格调不很高,但说明侦探推理小说在韩国的文学界已经引起重视。

小说作者

自学成才

侦探推理小说家大都学历不高,不少人是通过自学成才的。如柯南道尔、木木高太郎、 横沟正史、毛姆原先是学医的;森村诚一、 夏树静子毕业于英语系; 佐野洋学的是心理学;乔治·西默农、 赤川次郎只读到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达谢尔·哈梅特、程小青只读过小学; 仁木悦子连学校大门也未进过; 松本清张、水上勉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由半工半读而走上文学道路的。由此可见、侦探推理小说家的学历普遍不高,真正以文学系毕业而成为作家的,寥寥无几,这些作家的经历都不是一帆风顺,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森村诚一、达谢尔,哈梅特都饱尝了投稿失败的辛酸。他们历经磨难,凭自己的刻苦与勤奋才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他们的职业也是丰富多彩的,水上勉当过和尚,干过广告代理人、时装推销员等十九个职业;松本清张跨入文坛前,为人扫街,卖烧饼;森村诚一在大饭店当职员。赤川次郎是校对;柯南道尔开的私人诊所,门可罗雀;毛姆则当谍报员;达谢尔·哈梅特、程小青、 西村京太郎干过私人侦探;阿加莎·克里斯蒂随第二任丈夫去世界各国考察文物;横沟正史、佐野洋、三好彻、石达川 三都干过新闻记者与编辑工作……这些经历,为他们创作侦探推理小说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

丰富的阅读

侦探推理小说家都热爱读书,从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英国侦探小说家威尔基·柯林斯受英国文豪狄更斯的影响颇大;法国侦探小说家莫里斯·勒布朗从法国文豪福楼拜、 左拉、莫泊桑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阿加莎·克里斯蒂认为她是受狄更斯的文学熏陶长大的;森村诚一把 罗曼,罗兰的作品视为“圣经”; 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 高木彬光在生活艰难的历程中,读了大量世界名著,并借鉴了各种流派的艺术表现手法。侦探小说家之间也互相学习, 爱伦·坡影响了美国作家;柯南道尔又影响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江户川乱步、赤川次郎;阿加莎·克里斯蒂又影响了仁木说子;他们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都力图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艺术流派

世界侦探小说 艺术流派的风格多姿多彩。无论是柯南道尔,还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我们都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各自独特的魅力。同样是社会派推理小说,森村诚一区别于松本清张,夏树静子区别于仁木悦子,西村京太郎区别于高木彬光,西村寿行区别 于胜目梓,各自形成了细腻、粗犷、委婉、刚烈、奇异、严峻、香艳、朴素、恐怖、幽默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如森村诚一喜欢选择登山为作案现场,《恋情的报复》、《青春的证明》、《复仇幽灵》中都有登山队员遇害的情节:一方面为案情增加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日本人喜欢登山的特点。西村京太郎则把凶案安排在列车上。如《约会中的阴谋》、《六号车厢》、《蓝色列车上的谋杀案》,从而使案情扑朔迷离,把凶手的范围缩小到最小程度,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佐野洋则把凶案的发生,插入男女恋情之中,通过日本婚姻问题来反映社会问题。这些独特的创作方式以及作品的独特风格,使侦探推理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大放异彩。

世界文学对侦探小说的态度

从欧美侦探到日本推理,说明侦探推理小说越来越接近大众生活,越来越重视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读者对这种文学题材的喜爱,说明侦探推理小说是有蓬勃生命力的。但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一些作家与评论家常排斥这种大众文学,几乎很少提到推理小说家的名字, 中国文学史上排斥武侠小说家,这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许多文学资料中都缺少对侦探推理小说的评述;一些世界文学家辞典中,都不收侦探小说家的条目。为了了解这些作家的生平,笔者参考了十几部书槁与辞典。由感于此,写了这篇“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史话”,补其空白,也可为爱好、研究侦探推理小说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