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讲错过的电影,错过一场电影可以等下一场

2023-11-11 15:03 作者:岑岑 围观:

本文作者是@小湾家的阿呆。

丑陋的偶像狗在这里。

秋日伊始,全国万达影城复工继续稳步推进。

买票进电影院的观众也让小万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

电影市场的回暖大大超出预期,我们知道这份功劳属于每一个支持和热爱电影的人。

小万能做的反馈就是继续努力给大家推荐好电影!

四个字概括了本周的新片:不要错过。

尤其是“一面镜子到底”的战争史诗《1917》,以及我们今天要说的赛车电影——《飞车之王》

《飞车王》豆瓣评分8.6,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

20世纪60年代中期,福特收购法拉利失败后,决定研发一款赛车参加勒芒世界锦标赛,以期击败在勒芒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法拉利。

福特选定的赛车设计师是这部电影的联合主演之一——卡罗尔·谢尔比(马特·达蒙饰)。

谢尔比是美国著名的赛车设计师。

早年,他也是一名职业赛车手。获得F1、法国勒芒等多个冠军,创下16项美国和世界速度纪录。

然而,由于心脏病,谢尔比于1959年开始告别赛车手生涯,转而投身赛车设计行业。

《速度之王》开头,是谢尔比驾驶阿斯顿·马丁5参加1959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片段。

这也是对这位前赛车手赛车生涯的另类致敬。

不管怎样,谢尔比与福特合作,设计开发了传说中的——福特GT40。

在研发过程中,负责测试和反馈的是赛车工程师兼赛车手肯·迈尔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最终在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为福特赢得了冠军。

一个有着自己肾上腺素的主题,以及两位公认专业能力的演员,《飞车王》是本周大银幕上当之无愧的“不容错过”的电影。

这部传记剧电影的英文片名是《福特对法拉利》(Ford vs. Ferrari),直接点出了主题:这是一场福特和法拉利之间的战争。

前者以赚钱为目的,致力于推动汽车流水线生产,后者沉迷赛车事业,怀抱极速梦想。

两个理念和野心截然相反的车企相互抗衡,其中难免超越了“速度与激情”的层面。

针对贯穿全片的官僚文化和人情斗争,小万在奥斯卡专题期间做了详细的解读:这部极速竞速大片,比速度更有深度。

今天,《飞车之王》登陆大银幕,我们可以从中文翻译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这部优秀的影片。

在1966年的勒芒耐力赛中,福特和法拉利的比赛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但着眼于中文翻译的核心:我们可以看到让人热血沸腾的“速度”,我们需要看到承载赛车精神的“车王”。

《飞车之王》作为一部关于赛车的传记电影,基本上就是要把这场比赛的刺激和高风险性呈现给观众。

前者的呈现主要集中在全片结尾,导演用了35分钟左右的时间呈现了1966年勒芒24小时的过程。

赛车紧贴地面飞过镜头,超高速赛车争分夺秒,每个弯道换挡减速的精准操作...

这些反映赛车过程惊险刺激的必备镜头在《速度车王》中都有。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剪辑两个奖杯,肯定是为了表彰其在这方面的出色表现。

除了基础镜头,《极速车王》还对本次赛事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

赛道上高度紧张的赛车手,赛道旁争分夺秒检查车况的工作人员,时刻关注比赛、随时准备改变策略的车企高管...

这种全员精神高度紧张的环境,很容易通过大屏幕将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氛围。

但是这种紧张属于紧张,但是不同角色之间的紧张是不一样的:

在赛道上拼死拼活的肯·迈尔斯,脑子里只有“抓紧时间,抓紧时间”,但福特的高管们要考虑的是夺冠,策划营销,努力卖出更多的车。

相比之下,肯纯粹的目标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让福特的高层更加肮脏和卑鄙。

赛车生涯的高风险影片更多体现在肯·迈尔斯的测试和练习过程中。

《极速车王》前半段有愿意测试、练习、适应跑道的画面,频繁的高速镜头也在想尽办法让观众靠近,体验这种快感。

眼花缭乱的剪辑手法也让观众不止一次地置身于赛车手的第一视角,体验到了那种独特的肾上腺素激增的感觉。

经常在练习赛道旁关注全程的是肯的妻子和儿子。

肯的压力和妻儿的忧虑,可以在最重要的人的注视下,用高危险系数的赛车,直观地传达给观众。

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更能让观众体会到赛车生涯“用生命去战斗”的特质。

肯还在妻儿面前经历了两次练习事故,他年幼的儿子甚至亲眼目睹父亲被拖出爆炸起火的汽车。

后来,儿子问赛车工程师:“你被烧伤过吗?”

因为理解和爱,他的妻子和孩子选择了全力支持他,但经过简单的盘问,家人对赛车高风险的担忧还是暴露出来了。

即便如此,肯还是一次次回到赛道,踏上征程。为什么?

因为他极度热爱赛车。

或许还有观众记得七年前的高分赛车电影《疾风》。

片中锤哥饰演的赛车手詹姆斯,追求速度与激情,喜欢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乐趣。他的对手尼基(丹尼尔·布鲁赫饰)很认真,更愿意“在赛道上赚钱,在赛道外生活”。

《快风》通过这两个完全相反的人在赛车生涯中的较量,让人认识到“命运”的意义。

还有肯·迈尔斯,喜欢这两个人的组合:

他极度热爱赛车事业,生活沉稳踏实,是一个注定一生与赛车结缘的角色。

在影片中,肯有机会成为第一个在同一年获得萨布林、代托纳和勒芒三项冠军的赛车手。皇家肯·迈尔斯也是最接近世界汽车耐力锦标赛大满贯的赛车手。

但由于福特公司高层的昏庸官僚作风,他错过了这个机会。这也成为了世界赛车界著名的丑闻。

如果只是看了这段话,观众的感受大概只会停留在“有点可惜”的层面。

不过《极速车王》前半部分花了很多篇幅来描绘肯对赛车的热爱。

只有日以继夜地对赛车进行改造和测试,将赛道周围的极限挑战、赛车对肯的意义以及他对体验赛车乐趣的执念呈现出来,才能更深刻地传达给观众。

尤其是两个月后勒芒比赛结束时,肯在一次赛车测试中意外死亡,让“明年再战”的唯一希望彻底破灭空。

“与大满贯失之交臂”成了完全无法挽回的遗憾。

诚然,相对于侧重于两位车手多次相遇的《快风》,《快车王》并没有始终保持紧张刺激的观感。

但本片前半段的文艺戏对人物塑造意义重大,尤其是有了两位影帝的纳米级表现,依然是适合通过大银幕进行细节欣赏的珍品。

甚至可以看到两个电影明星在泥地里摔跤,面包扇脸的精彩打斗场面!

所以,本周大屏,不要错过《飞车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豆瓣和网络。如有侵权,请积极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