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解读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从神性走向人性,达芬奇为何创作它

2023-11-10 15:34 作者:岑岑 围观:

还记得“鸡蛋大师”达芬奇吗?他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和解剖学家,是文艺复兴时期三大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他的创作以人为中心,充分展示了“人”的魅力。

一、创作背景《最好的晚餐》创作于16世纪90年代,恰好是文艺复兴爆发的时间。当时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逐渐席卷当时社会,提出肯定人的价值。黑暗的中世纪跨越了十多个世纪,黑暗的教会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自由。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人们开始寻求新的解放和发展的途径。当时创作者因为经济条件窘迫,不得不为教会作画。这幅画长8.8米,宽4.6米,覆盖了意大利米兰圣玛丽亚得里亚海修道院餐厅的一面墙,因此是一幅壁画。

2.创作内容1。作品来源

这幅画的主题取自《圣经》。当时,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前夕,也就是犹太人的逾越节之夜,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聚集在一起,在马可屋吃“最后的晚餐”。在那天的晚宴上,耶稣预言他的门徒犹大会出卖他。更多细节请参考《达芬奇密码》,该书透彻分析了门徒的细节和神态,暗示会发生不幸的事,即耶稣会被抓住并被戏弄,直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持续约六个小时。虽然主题还是和宗教有关,但已经开始捕捉人的情感和行动,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图片字符

这幅画运用中心对比和对称来表现画面中人物的平面,其中耶稣在画面的中心,他的两侧是六个门徒。从左至右依次为12位门徒,分别是巴多罗买、小雅各、安德烈、彼得、约翰、犹大、多马、大雅各、腓力、马太、文身、西门。创作者根据圣经的情节给每个弟子加上肢体动作,组合形成的整体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巴塞洛缪似乎怀疑什么,从座位上跳起来,转向耶稣,脖子上的肌肉突然爆炸,好像有什么争论;安德烈双手张开,手指向上,好像要给自己挤一个座位,他也面向耶稣;而中间的小詹姆斯被人从左向右推来挤去,依然向右拐去听耶稣。

耶稣左边的彼得、约翰和犹大完全不同。他们都充满了不同的表情。坐在耶稣旁边的约翰,斜着身子,眼皮低垂,低头看着,双手放在桌子上,有点悲伤和虚弱。脾气暴躁的彼得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俯身问约翰“谁是叛徒”。最细致、最有探索性的是,他手里还有一把刀,指向犹大;坐在中间的犹大明显有一种“做贼心虚”的感觉,胳膊搭在桌子上,手里拿着钱包。

坐在中间的耶稣似乎一脸愁容,双手摊在桌子上,似乎在为叛徒犹大感到难过。他跟踪了他三年,最后想杀了他。作为神,他早已预知犹大的悲惨结局,肚子炸裂,肠子流出来。“从此以后,他的住所将变成一片荒地,没有人住在那里,其他人将得到他的工作。”这是耶稣愿意成为人子,他似乎对犹大的死无能为力。这里是暗示中最微妙的“神人”转换。

在最右边,马太、大卫和西门都在谈论耶稣的死。都指向了画面的中心——耶稣,那只手应该代表了门徒的失望和彷徨。托马斯伸出一根手指。“有人要卖你吗?”老雅各布摊开双手,真的觉得这个消息很震撼。逾越节本该是以色列人欢呼的季节,怎么会变成主人被杀的黑色日子?菲利普指着自己的胸口,好像在问耶稣:“他是那个叛徒吗?”

这些人丰富的情态和对比鲜明的气质在细节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也是解放思想,关注人类的绘画的开始。它将宗教与现实充分联系起来,使神性慢慢过渡到对人性的特写和放大,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思潮,这幅画也成为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

3.创作笔法1。直觉。达芬奇的创作材料是油和胶的混合物。油容易发光,胶容易糊。这两种材质的运用,让画面在色彩上更有层次感,尤其是桌布的色彩亮度与左侧和上方的墙面完全不同,营造出一种安静而忧伤的氛围。此外,只有犹大的脸是阴沉的,而其他门徒和耶稣的脸则更加柔和明亮,这也预示着犹大在那之后的卑劣行径。

2.瞬间冻结。图中人物各有特点,创作者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别定制了独特的情态,距离空之间的排列也有所不同。例如,被称为“雷子”的彼得,当他走近约翰问问题时,觉得自己差点把犹大推出去。正是这种动态的、揭示人物细节的方式,让后人赞叹不已。

4.创作意义《最后的晚餐》原本传达了一个宗教主题,即耶稣受难前夕的“叛徒之争”和“悔改问题”。他希望犹大能抓住当时的机会向他忏悔和道歉,否则,他希望犹大在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向他忏悔。所以这个故事本身传达了基督教中的忠诚和忏悔。

但达芬奇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揭示细节,强调对人类思想和自由的关注,尤其是对当时禁欲主义的抨击,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而且“最后”这个词似乎代表了一种双关语,象征着黑暗中世纪的结束,表达了对资产阶级领导下的美好生活的希望。

结语:“从神性到人性”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期待。在漫长的岁月里,欧洲被各种严格的教条深深束缚。达芬奇充分抓住了时代的尾巴,用《最后的晚餐》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肯定,而对宗教文本意义的挪用则给以后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意义。

参考资料:

[1]从神性到人性——解读达·芬奇《最好的晚餐》——崇修全《世界宗教文化杂志》2017年3月15日

[2]《最后的晚餐》的艺术美学刘武安渭南师范学院科技信息2010-01-15

[3]经典形象《最后的晚餐》盗用研究王镇,西南大学硕士,2018年4月13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