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师父讲的什么意思,师父电影表达了什么

2023-10-31 21:30 作者:岑岑 围观:

​文 \ 砂锅君

《师父》是一本有意思的电影,源于徐浩峰并非是个多思的人。多思是有感触,一个人知道多了,就有想法。有了想法的人,会形成自己的表达。电影是否需要解读,这个问题就好像《红楼梦》的解读,有意思的不是寻求所谓的真相,而是延伸故事的维度。

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放在一起,由彼及此,是一个老传统,是《诗经》里的“兴”!由兴起,方有趣味。

《师父》里有一句台词,是郑山傲对徒弟林希文说的,“跟着师父,你也走进了历史!”

看到这句话,不免莞尔一笑,当初看《倭寇的踪迹》时,就觉得导演是个用心良苦的人,很多地方显得手黑。郑山傲这句话,岂不是跟着《师父》,可以走进的是一段民国历史么?

导演有才学,改编的是自己的小说,熟悉民国掌故,又有自己的历史眼光,自然会有许多暧昧的表达。读过导演的另外一本小说《武士会》,里面涉及对于晚清历史的另一种解读。谈到了晚清汉臣从曾国藩到李鸿章乃至于袁世凯的篡清过程,以及慈禧太后作为满族族长的斡旋手段。所以看《师父》的时候总感觉怪异。

看不少评论,都是冲着导演呈现的武术形态或者所谓的冲破规矩来评论。但我的着眼点,却不免是在看一些导演对于晚清到民国这一段历史的思考。当然,我的思考究竟是不是导演的意图,还是我个人想多了?我只能说,我将我看见的,和我想到的,联系在了一起!

在一个故事里渗透另一个故事的做法,在此之前的《一代宗师》也是这样做的。外表看来是武人的故事,却在处处暗示有民国南北一统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之上,南北不是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统一问题。自古变乱兴起,往往分裂为南北对峙的格局。

《一代宗师》谈论南北,有所谓拳有南北,国有南北之问,讲的是如何统一,可见当时这个问题影响社会各个层面。《师父》亦然,乍一看是一个南方拳师北上扬名的故事。但是细看处,情节设置离开思路常规,道具运用若有若无充斥隐晦提示,台词叙述勾动牵连总有别指,总觉得冰面之下,别有玄机,也许有着历史切片的手法。

所谓扬名,在中国文化中不只是简单的有名气的意思,而是一个“位”的概念。名者,位也。有名了,是有了一个位置,一个立身之处和一席之地。北上扬名,是要在北方的武林之中占据一个自己的位置,成就一个自己的身份。

名与位在一起,就形成了规矩。规划内部,应对外部。

这就是为什么陈识面对的是“规矩”,要在一个体系之中有自己的位置,不按规矩来怎么能够?此前的武侠,都是侠客破坏规矩,伸张正义的问题。《师父》的开头,讲的是如何在一个社会里立足的问题。

进入一个体系之中,重要的不是自身正确和自身价值。只认准自身正确和自身价值,由此不可一世,是年轻人的思维。许多人抨击一个旧有的秩序是利益集体,会根据自身利益排斥改变。但反过来说,也是年轻人没有考虑到旧有体系的利益问题。既然改变是会伤害他人利益、让自己获利的,那就不能只指责一方。

所以进入一个体系的重点,除了自身正确且有价值之外,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与旧有利益体系的关系问题。避免出现自己活下去,是建立在死掉别人的基础之上。有一句话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如此,必遭围攻。

陈识深明此中危难,所以选择不教真的。显然不是教拳的问题,电影之中一再强调守秘誓言,为不教真的找了借口。但从真实世理而言,在当时教真的拳,并不是什么问题。不教真的拳艺,是老一辈的活法,时代改变,不存在原来的挟技生存的问题。

电影也有交代,武行的存在是一个假象,是政客和商人捧出来的。这当是一个真话,社会的发展是建立文明机制,用武术来解决问题,不会被文明所容。春秋丧礼,战国以兵,后世称为乱世。文明的社会之中,甚至没有习武的必要,难道去做一个拳师去流浪,或者去做保镖的生意?

古人为什么推崇读书,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这是在正常社会的活法。

什么是规矩?最大的规矩就是政治,涉及所有人的活法,在传统称为礼乐。

有规矩的地方,是人群之中,讲的是人跟人之间打交道的分寸。传统的武侠片的思路是,不讲规矩,进而破坏规矩。武侠故事的本质是,侠客倚仗超出常人本领的人,破坏规矩,然后以远走来逃避规矩反弹的故事。

观众爱看这样的电影,觉得快意。因为普通生活到处都是规矩的压制,冲破给人快感,可以不负责任。侠客冲破规矩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意味着自命正义,达到报复的快感。每个人都自惜善良,不愿用暴力毁坏,但从不介意用正义的名头形成的破坏!

清末以来,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颠覆,也有这样的情绪存在。但当破坏之后,规矩会重建。破坏规矩的人,会建立一套大众认可的新规矩。意味着老规矩不合用了,但世上不可缺少规矩。

郑山傲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吧,所谓要教真的!

规矩是不教真的,但郑山傲从外国女人的舞步之中看见危机,想要教真的,其实就是要破坏规矩,因此希望有一个外人来犯规。从一个外人到另一个外人,他却只能守着规矩。

为什么?

郑山傲解释说是不敢,天津的师父都不敢。也许因为他是规矩之内的人,是老规矩的获益者,无法背叛自己,需要外力牵引,才能有所改变。

至此可知,陈识不过是为了扬名,扬名可不破坏规矩,按着老规矩来。但郑山傲却想要破坏规矩,建立新规矩。这是对待规矩的两种方式,要么顺着来,要么干脆破坏了。

这是为什么?如钱钟书先生的一个比喻,犹如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想进来,是因为从外面看见价值;想出去,是在里面知道底细。

郑山傲请陈识去看白俄女人跳舞,就是想讲明白问题。想让陈识跟随他的想法去做,但陈识考虑之后,决定还是按着规矩来。扬名,不教真的。

影片表现陈识的心理活动是,躺在床上,一手搭着日月乾坤刀,窗外是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外景就是内景,天气一如心情。躺在床上,是虚弱;手摸武器是寻求力量,不紧握而是虚搭,看来并无拼搏之心。雷电惊心动魄,表示他所受到的惊吓;风雨弥漫遮蔽,表示前路难行。

他本是为扬名,可能并无冲破规矩的勇气。如他的名字,陈识,一个显得陈旧的认识?或者还是说,一个传统的观念?心内已然起风雨,他究竟会如何选择?

不教真的,是守旧;要教真的,是维新。

两人在起士林饭店谈判。起士林据说是家真实的餐馆,从历史上存在至今。有意思的是名称,起士林,起事林?士人奋起之林?的确是个谋事的好所在。

陈识的决定在郑山傲眼里无价值,于是说起士林的面包不花钱,是天津唯一的便宜事。拒绝而不直言,是人情分寸,表达了自己也留下余地。陈识却提出了一个老规矩。犹如今日之前有昨日,规矩之前也有规矩,就是老规矩。老规矩是,打过八家武馆。

郑山傲表示否定,但似乎只是觉得事情做不到,却没有说不可以。这是一个细节,郑山傲不是要教真的吗?打八家武馆,没有教真的啊,为什么他不坚持表达自己的诉求?

所以重新审视之下,只有一个可能。陈识提议的打过八家武馆的方式,符合郑山傲的诉求。至少打过八家武馆,是有益于教真的,是在同一条路上,只是并不那么彻底。否则陈识思考偌久,也不会提出这个老规矩来,一定是考虑了郑山傲的诉求的折中。

面对郑山傲的质疑,陈识用吃面包来表示决心,当然吃面包是表面,重要的是他说的话。他谈起了自己的师父,因为一辈子平安无为,晚年痛悔。这是高明的语言,要说服别人,却通过阐述自身。很多人求人办事,开口即错,不是人情压迫就是利益许诺,让人一听就先起反感。

两人陷入僵局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出来调停的女人。一句话就解决了事情,说“见不得占便宜没够的男人”!

两个男人同时愕然。明面上说的是陈识,何尝不是在说郑山傲。两人都有所觉,各自的诉求表达过度了,要求对方来做成自己的意愿,不考虑自己的付出,就是占人便宜。

两人收敛,达成按规矩来的协议。但郑山傲提出,踢馆的不能是师父,得教出一个徒弟。

因为天津人容天津人!

这一句话也是个规矩,不容外人,既是一切世俗所谓规矩的源头,也是规矩崩坏的根源!

教徒弟需要时间,陈识要等三年,所以将目光转向了刚才出现的女人。前往提出婚姻协议,不料被拒绝,结果需要郑山傲的协调,达到了目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由郑山傲介绍了出身,由镜头表达的处境。她出身是在洋人免费学校受教育,怀了洋人的孩子,孩子被溺死了。处境是一个西餐馆里的唯一中国女性服务员。

中国人里的洋人,洋人里的中国人!

真够尴尬的!

陈识为何看上这个女人?据后来情节,是为了掩护自己,藏住自己的目的。他和女人之间有一个交底的过程。

女人说,“你得给我句话,见你的心意!”

陈识亮刀,说曾经每日挥刀五百下,这个数管住了自己,今日他以她为约束。男女之间,不谈情爱,不谈利益,而谈约束,是谈好分寸。陈识以为是交易,女人却说是嫁人不是卖身。确立实质,则名分不同;名分不同,则对待不同。嫁了人可以用男人的钱,卖了身也可以用男人的钱。同样涉及金钱关系,但意义不同。

这个女人有自己的见识。

以上,是《师父》这个故事的开始。既然说跟着《师父》,走进历史,如何才能走进历史?如果用历史的目光来审视会看见什么呢?

首先是头一段,陈识出手打败郑山傲的弟子,引来郑山傲的刮目。要谈的不是一身俗人练不出的功夫,而是陈识和郑山傲弟子们的衣服。

衣服是什么?今日的中国很难谈衣服是什么,因为只能谈是否名牌,确定的是做工和价格。但是在传统之中,中国人穿衣服很讲究。即便到了民国依然如此,新老人物,一看打扮就知道了。衣服是身份的延伸,不同的衣服,象征的是不同的人,内外如一,自有分寸。

郑山傲的弟子穿的奇怪,一眼可知,满清八旗的铠甲。同时奇怪,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哦,后面交代,郑山傲祖上是满清武将出身。陈识的衣服也奇怪,一身白色西装,头上戴一顶帽子。这帽子奇怪,不曾多见,好在在历史人物的旧照片上见过。不是别人,是孙中山。这帽子叫考克帽,据说原来是拿破仑戴过。

还有一人也戴过,是毛主席。重庆谈判的时候,主席戴的帽子就是这顶,据说之所以戴这顶帽子,是来自周总理的建议,声称这顶帽子挥动,具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而电影《建国大业》中,关于中山先生的另一发明,中山装,毛主席有这样的台词,“我和委员长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中山先生的传人都穿中山装,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如果从人物来看,是陈识打了郑山傲的弟子。但是从衣服来看却不是,可以看成是孙中山先生打了八旗。影片是在说这个吗?我没有这样认为,只是单纯从衣服上去说这样的联想。把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是兴,之前已经说了这一点。兴起,方才有趣嘛!

同样的衣服的问题,不只是他们,还有后面情节出现的脚行。作为陈识弟子的耿良辰所在的脚行。那一套衣服实在是太过扎眼,那才不是什么脚行的制服。黄布裹着小腿,用红布条绑扎,哎,这是义和团的衣服!

为什么是黄布裹、红条扎?这是黄表纸上朱砂画符。义和团,是打神拳的,有画符念咒的行为。

那么郑山傲这个形象呢?他让人联想起了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