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回民支队电影剧情「解说」

2022-03-16 03:15 作者:兵说 围观:

作者:忘情

在全面抗战期间,冀中回民支队因其作风勇猛,战功卓著而威震敌胆。连远在陕北的主席也欣然挥毫题词“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52年初,时任代总长的聂荣臻曾给主席打了个报告,建议保留原支队建制,主席也批示同意,但最终为何并无血脉留存呢?

这个问题,就得从这支著名部队的诞生和发展说起了。

聂荣臻建议保留回民支队,主席批示同意,为何最终无果?

马本斋

现在人们一提起回民支队,脑海里往往立即浮现出一个英雄的名字——马本斋。但实际上,这个支队是肖秉钧、刘文正创建的冀中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马本斋创建的回民抗日义勇队,马仲三创建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这三部分于1938年6月合编而成,最初称为回民教导总队。由马本斋任总队长,马仲三任副总队长、刘文正任政治部主任。

总队刚成立那会儿,总计有约600人左右,实现大队——中队的“二二制”编制。1938年11月,经过数个月整训,面貌焕然一新的总队配合我冀中军区主力反“扫荡”,期间多次重创日伪军,初步打出了威名。

1939年7月,总队更名为回民支队,正式从一个军事训练教育单位变成战斗单位,实行大队——中队的“三三制”编制,实际相当于1个团。虽然回民支队的政委、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等人事几经变动,但马本斋却一直担任司令员一职。经过整整1年的战斗洗礼,回民支队总人数壮大到2000人左右,与八路军主力团相当,其战斗力与当初成立时已不可同日而语,成为冀中军区首长倚重的一只“铁拳”,并被授予“打不烂,拖不垮,无攻不克的铁军”锦旗一面。

聂荣臻建议保留回民支队,主席批示同意,为何最终无果?

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反“扫荡”作战中,连续征战的回民支队损失不小,吕正操便将冀中第10军分区回民大队并入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1941年,华北敌酋冈村宁次发起“百万大战时”,对回民支队无计可施的日军,竟然下作到绑架马本斋母亲,以此威逼大孝子马本斋投降的地步。深明大义的马母为不让儿子为难,绝食数日殉国。此事轰动一时,18年后相关部门在拍摄电影《马本斋》时,将此事件作为重头戏处理,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进入1942年,冀中敌后抗战形势变得更为艰难。尤其在惨烈空前的“五一反扫荡”期间,回民支队付出了自组建以来最为惨重的牺牲,折损过半,损失大批战斗骨干。为保存抗日火种,上级令回民支队跳出外线,转往冀鲁豫,与3分区合并,但仍保留回民支队番号。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聂荣臻建议保留回民支队,主席批示同意,为何最终无果?

时值抗战最艰难时期,目标过大的部队已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回民支队也和其他部队一样改为小团制,由支队直辖5个中队。熬过了敌后战场最为黑暗的日子,回民支队再次威震敌胆。

1943年11月,马本斋指挥回民支队奔袭伪军孙良诚总部,一举歼敌2000余人,缴获17挺轻重机枪、1600余支步枪、4万余发子弹、2部电台,上百匹战马,数百万斤军粮和1个修械所。得此丰厚补充,回民支队迅速恢复了元气。

鉴于围困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部又在蠢蠢欲动,中央军委从华北各地抽调了一批部队前去保卫边区,回民支队亦在其中。不过,此时马本斋因长期积劳成疾而病逝。从延安到冀鲁豫,从回民支队指战员到根据地群众,人们以各种方式沉痛哀悼这位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

聂荣臻建议保留回民支队,主席批示同意,为何最终无果?

抗战胜利后,中央从山东、华中、华北抽调大量部队“闯关东”。回民支队也抽调90余名排以上干部赴东北,组建了1个回民教导团。后几经发展,被编为东北独12师第34团。1949年全军整编,为四野第44军157师469团。四野渡江南下后,这个团改隶江西省军区,并开枝散叶,发展为上饶军分区、吉安军分区和江西省军区教导大队。

留在延安的回民支队主力,除近300名回族干部战士先后返回冀中,其余的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第1团第3营。1949年全军统一番号后为第一野战军第6军第16师第46团3营。该师于解放后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5师。曾经的回民支队主力,从此扎根祖国大西北屯垦戍边。

聂荣臻建议保留回民支队,主席批示同意,为何最终无果?

回到冀中的那300余名原回民支队干部战士,成了1946年7月成立的冀中军区新回民支队的战斗骨干。在三年解放战争中,这个新回民支队主要执行内线作战任务,在保卫根据地的过程中又立下了不少战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平津战役前,蒋傅联合偷袭石家庄,妄图对驻在西柏坡的中央领导机关实施“斩首行动”。仅有千余人的新回民支队会同冀中第9军分区独立营,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在保定以南地区迟滞来犯的优势之敌达3昼夜之久,为我主力部队回师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为粉碎蒋傅阴谋作出了突出贡献。

聂荣臻建议保留回民支队,主席批示同意,为何最终无果?

1949年8月,新支队与津南军分区独立第1、3营合编为河北军区警备第2团。一年后,该团作为补充兵源,分散编入志愿军第68军,开赴朝鲜。

1952年初,聂荣臻向主席提出的保留原冀中回民支队的建议,本意是着眼于该部硬朗作风的传承,同时这支部队的历史荣誉和不平凡的战斗历程也有利于激励后辈。但是,王震率领的进疆部队主力已在当地集体转业,单独恢复支队建制,对安定其他部队指战员的情绪十分不利。而第二次组建的回民支队虽然也有不少原回民支队的指战员为骨干,但判定一支部队血脉传承的领率机关却不在其中,况且该部此时已分散编入68军。该军在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伤亡不小,后历经补充,来自新回民支队的干部战士越来越少且分散难找,不宜为这种事牵扯正在执行防御作战任务的68军精力。至于分散编入江西省军区各部的469团,历经解放战争数年战火,当初那90余名排以上干部已所剩无几。

聂荣臻建议保留回民支队,主席批示同意,为何最终无果?

综上所述,虽说主席非常赞成保留回民支队建制,但鉴于上述客观情况,这支英雄的部队最终还是没有血脉流传下来,颇令人惋惜。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