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驱魔人电影剧情「详细介绍」

2022-03-16 03:14 作者:这胖子爱看电影 围观:

能够获得奥斯卡大奖青睐的恐怖片屈指可数,但《驱魔人》(The Exorcist)不但一口气拿到了十项奥斯卡大奖提名,而且最终收获了最佳音响与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美式恐怖片鼻祖,获十项奥斯卡提名,男性焦虑与信仰动摇之恐惧

近50年过去,于1973年上映的《驱魔人》依然是恐怖片经典之作,堪称美式恐怖片的鼻祖,其惊吓程度一点不比现在温子仁的电影差。

并非大多数一惊一乍的商业恐怖片,为了吓人而制造一些简单噱头,《驱魔人》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在电影美学上更是出类拔萃。

美式恐怖片鼻祖,获十项奥斯卡提名,男性焦虑与信仰动摇之恐惧

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音响奖,可见其在配乐上的优秀。《驱魔人》中选取了不少具有实验色彩的音乐作品,不过影片并未大量以音乐段落来烘托气氛,其中配乐段落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寂静才是主题,音乐不过是调剂而已;其最大特色在于音乐与影片情节互为补充,甚至延伸了电影的内涵。

制造焦虑的弦乐与突然出现的寂静,将观众的神经紧绷到极致,早已承受不起半点惊吓。内敛克制的配乐,显得异常高级,反而挤压出观众的焦虑情绪,直到正片结束,配乐上的紧张感依旧没有消除。

美式恐怖片鼻祖,获十项奥斯卡提名,男性焦虑与信仰动摇之恐惧

《驱魔人》的配乐高于现在大部分恐怖片采用的jump scare技巧,这也是它最终获得大奖的重要原因。

另外,影片“表面”上讲述了一个有关驱魔的故事,但其实内涵深刻,从个体到社会都有着内涵隐喻。

制片人兼编导布拉蒂留给观众思考的关于宗教存在的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以及宗教是否有必要的问题令人印象深刻。

美式恐怖片鼻祖,获十项奥斯卡提名,男性焦虑与信仰动摇之恐惧

首先,证明上帝的存在并不是能够在我们这个经验世界完成的,既不能像很多自然现象一样被反复验证(同理纯粹的无神论也是超验的)。

历史上很多所谓的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如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五路证明,最终还是需要诉诸于内心的信仰。

那么,宗教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呢?宗教就好比是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它能够在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给人以精神支撑。这是大多数宗教人士的想法。

不管上帝是否存在,宗教包括宗教仪式都是人创造出来服务于人的,即给人设定一个目标,设定一个意义。那么与上帝对应的魔鬼其实就是人生的意义,被魔鬼附身的本质就是走向虚无。

《驱魔人》的成功意味着当时美国社会产生了真正的信仰危机,由此引发与影片的强烈共鸣。信仰还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价值标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套公认的向善的价值体系,那么人们将会在追逐物质和金钱的过程中不断败坏自身的道德,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堕落。

导演通过妄诞的艺术手法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挖掘人们内心蠢蠢欲动的魔鬼,并将它具象化于荧幕之上。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文化精神是非常有深度且值得人们探讨的,从这个角度看,《驱魔人》之后的恐怖片都未超越它。

七十年代的美国,混合了越战,婴儿潮,女性运动,各种精神解放,嬉皮士横行,不断刺激着当时民风尚保守的美国主流社会,任何对于主流社会的冲击被当作英雄式的行为,而这让传统的主流社会惶恐不已。

美式恐怖片鼻祖,获十项奥斯卡提名,男性焦虑与信仰动摇之恐惧

处于社会变更期的美国,出现各种离谱的思潮。《驱魔人》暗示主流社会对新生事物的恐惧,也许暗示了离经叛道在当时的普遍性,映射到电影里,就成了教会和魔鬼之间的相互博弈。有意思的是,现代医学在电影里被讽刺得一无是处,似乎只有宗教才能代表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希望。

而片中,大部分白人男性都遭遇各种困境,显得表里不一,信阳无时无刻不在动摇,最后神父只能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全小女孩的安危。

而小女孩象征着心灵的纯洁,最后她忘掉一切,与明星母亲远走高飞,剩下侦探和神父,以及对整个事件无可奈何的医生们,这无疑意味深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