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倦鸟已归时电影剧情「梳理」

2022-03-13 13:52 作者:杨涟 围观:

妙手书生、明伦街第一才郭灿金写了一部开封版的《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苹洲》。

郭老师和嗷神的结缘是从“较量”开始,知识分子和市民第一次“较量嗷”。结果后来书生赢得嗷神信任,被委以重托,把尘封往事化作动人故事,达到以文寻人的目的。这个爱情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年代,如伤痕文学那样石破天惊,打动人心。将近四十年过去,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变化,以现在的眼光看过去,会发现许多bug。这个故事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思考和揣摩。

恋曲1982,无悔的是“我”的眼睛—《开封嗷神故事》剧评

当年大时代背景下人的观念和选择

当年的社会环境和现在不同,现在恋爱自由,订婚可以反悔,结婚可以离婚,当年改革开放刚刚冒头,人们的思想封闭,甚至封建。在当年,在老家定亲也好,有娃娃亲也好,进城后如果对之前家里的婚约不愿意,会造成很多冲突。整个社会痛恨“陈世美”,棒打“陈世美”,同情乡下定亲的女子,当年打“陈世美”的人们会为打人者叫好,不会同情被打者。诚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当年老家的订婚是父母出于封建思想,在老家狭小的天地里找的婚配,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考上大学,来到城市的“陈世美”,今天叫“凤凰男”,自然看不上老家没有上学的订婚对象。今天的“凤凰男”可以自由追求爱情,当年的“陈世美”只能被唾弃和痛恨。这就是社会在进步。

八十年代初期,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完全解决,每人每月只有二十多斤粮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如果把老家有订婚对象都叫做“陈世美”,那当时的“陈世美”不仅在工厂里有,学校里,医院里,机关大院里都有。因为高考,有人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当年农村又流行定亲,许多高中生一早就订了亲。这么多来到市里的“陈世美”最后都是咋收场的?

作为“陈世美”,要么和订婚对象、家里摊牌,撇清楚,然后再找意中人。要么接受订婚对象。

小知可能本想见过嗷神父母,定下来后再和家里交底。“弟弟”在没有和嗷神沟通,征求她意见的情况下,擅自做主让娃娃亲来找小知,事儿黄了。他到小知老家摸底,恰好得知小知有娃娃亲,所谓“正瞌睡,遇见个枕头”,痴情难得善果,打破了女主原有的平衡。

在当年的社会舆论下,不能容忍有娃娃亲的农村人纠缠嗷神,必须拆散他们,这就是当年人们的想法。

恋曲1982,无悔的是“我”的眼睛—《开封嗷神故事》剧评

到底该如何选人和育人

这里面涉及到如何看人、选人的问题,女人如何选男人。有句台词说“女人啊,会挑的挑郎,不会挑的挑房。”不能不说,嗷神有眼光,在众多进厂的人中第一眼看中小知,认为他是潜力股,几十年后确实被言中。嗷神说:“当时追我的都是说我漂亮,说我善良。他不一样,他教育我,告诫我不能满足中专文凭,鼓励我上夜大学,说愿意给我辅导”。不能否认她是个有眼力和有主张的女人,包括后来她期盼小知回来带她远走高飞,都说明有思想的冒险和没头脑的冒险必然结局不同。有句老话叫,女人结婚是第二次投胎。其实,女人恋爱也是第二次投胎,极为考验人的眼光。男人在女人眼中的档次才是他的真正水平。

放在今天,如何择偶,有几个标准,一看对方跟原生家庭是否过于依附,二看对方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阶层跟父辈和祖辈比是上升还是下降,最后看对方家庭过去十年在所在城市是上升还是滑落。如果滑落,肯定会有问题。如果一个开封土著长大后只能在开封谋生,和一个农民走出农村在老家干活没有本质区别。

郭老师作品里提到穷人,其实穷人和富人的身份不是固定的,草根能变成富人,富人也能变成草根。什么是穷人?穷人是认知和资产处于弱势的人。一个来自农村的进城者,家境自然比不上一个开封土著,但如果放在同一个竞技场,胜负并非由家境决定。评判人不是看他目前的职位、掌握的资产,宏大的会坍塌,渺小的会崛起,位置高的会下落,位置低的会上去。用什么标准看?发展的眼光,具体说,看他的时间花在哪儿,钱花在哪儿。

这个故事也涉及教育。为什么有些家庭和家族能人辈出,皆能成才,为什么有些大体平庸?一些家庭的孩子,父辈的思维不行,不会教育和引导,其父辈的思维和资产,来自体制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红利,非市场经济发展充分竞争后所得。相反,有些家庭因为有足够的教育能力,孩子照料者,一般是母亲秉性得当,孩子则容易成才,比如嗷神儿子。

恋曲1982,无悔的是“我”的眼睛—《开封嗷神故事》剧评

凤凰男和孔雀女,外来户和原住民的冲突

这二十年来凤凰男越来越多。随着城镇化推进,越来越多农村来的精英和城市普通土著,在同一个跑道上竞争,上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的智力大战。谁输谁赢?

这二十年考到开封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大多来自农村。这个群体有明显的优点,聪明,能吃苦,有耐性,思路清晰,步步为营,一步步蚕食着原有土著的地盘和优势,农村再一次包围城市。这就是城市化,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全国都一样。上海土著也越来越少,外来人越来越多,仅有的上海土著被几千万新上海人包围着。

农村走出多少精英。远的说,学者、企业家、成功人士,很多都来自农村。近的说,郭灿金就出生于黄河边。河大各个学院的名教授,大多都是农村来的,通过一级级筛选,一将功成万骨枯,从多少失败者的身上踏过去,才来到省内最好的学术殿堂。

可是当年,凤凰男小知和孔雀女嗷神要面临来自社会、家庭的沉重压力和不门当户对的冲突。

小知说:“有个细节,‘小账房’可能不知道。他弟弟打我时放了狠话,说父母从来就没有想让自己的女儿找一个农村出来的人,不管是不是大学生。他们家祖祖辈辈是城里人,打死也不会让闺女嫁到农村。他们家给我的每一次的冷遇,都在我心里刻下一个伤疤。不论我有多爱她,都没有力量扭转门不当户不对的现实,也无力承受被打的局面”。

爱情败给城乡二元制度、当时的社会社会环境。干部老丈人,霸道小舅子,父母的冷漠,家境状况的悬殊,执拗的嗷声,厂长儿子的羁绊,小知顶着巨大压力,结婚了两人能过得好吗?城乡文化不同,文化的这种差异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好磨合,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一定会幸福吗?

恋曲1982,无悔的是“我”的眼睛—《开封嗷神故事》剧评

小知误当陈世美,“改朝换代”行不通

“弟弟”的做法和想法:“谁知道,这货一考上大学就忘了本,一毕业就忘了家,一见我姐就忘了未婚妻。人家朝思暮想和他完婚,他却在厂里哄我姐。这不是陈世美这是啥?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渣男。他可以穷,家徒四壁也没啥,但人品要过硬。人品不正,胡榷六弄,这样的腌菜菜,咋说都得震在铁塔底下”。“我觉得他就该打。虽然打跑了他,我姐受了大半辈子罪,但我也没后悔过。”

在没有与姐姐沟通协商的情况下让娃娃亲自来开封找小知,这个伏笔几十年没有公开。“弟弟”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认为小知在有娃娃亲的情况下,另找嗷神,是人品不正,人品有问题。小知是脚踏两只船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小知说,当时他和娃娃亲并没有男女之情,更多是亲情,在遇到嗷神之前,他没有爱情,没有“心上人”。来到城市后,受过高等教育后,他有了自主权,他想重新追求爱情。

但是,在当年,就是不行。

小知误当陈世美。小知兄,你就领了吧。

这个故事可以有很多“如果”。

如果小知在和嗷神谈恋爱时,把娃娃亲的情况告诉嗷神,做到问心无愧。

如果“弟弟”当年先告诉“姐姐”在小知老家发现的情况,由嗷神决定如何处理。

三十年河东河西,后来开封国营大厂接连破产倒闭,工人外出打工或在本地另谋出路,大家命运各异。

小知认命了说,开封不是我的开封,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的伤心之地。

恋曲1982,无悔的是“我”的眼睛—《开封嗷神故事》剧评

那开封是谁的开封?

开封是市井文化和士大夫文化并存,更多的是市井文化和市民文化。代表开封士大夫文化最好的作品是已故作家张一弓先生的《远去的驿站》,代表开封市民文化最好的作品是王少华先生的《长河三部曲》,尤其是《宋门》。“开封人”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意象。

开封一直打宋文化牌,北宋是开封精神上的父亲,但也只是精神。北宋断裂之后,在颠簸流离的开封史上,开封文化分化成不同的流派。开封文化是宋文化下行之后,外来文化与开封市井文化交融的产物,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多元文化混合,山西洪洞文化,掺杂了淮北捻军的一些因素。洪洞文化代表开封人骨子里的传统思想,淮北经常动荡,充满不安全感却又闯劲十足。在我看来,开封文化是一种精神,就像知识分子是一种精神一样。

开封是谁的开封?本地人的开封?外乡人的开封?官的开封?吏的开封?“光棍儿”的开封?混社会人的开封?

开封是开封人的开封,融入开封的人的开封。想了解开封人,看王少华的《宋门》。开封人的精神是在不顺中求得绽放。

恋曲1982,无悔的是“我”的眼睛—《开封嗷神故事》剧评

小知的反击和人性的弱点

小知是最大的受益者,最后的赢家儿。

事业上取得成功,大湾区企业老板,辗转跨越了心灵深处最自卑的阶层。小知有学历,有能力,那个时代又有诸多红利,他的成功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个人奋斗的因素,他的成功是他个人的成功,不是这个故事的成功。

婚姻上稳定。这个故事又让他传宗接代白捡了一个儿子,还有孙子。对于只有独生女的小知来说,天降大礼。

先说反击。

“下了公交车,小知的眼泪夺眶而出,体会到的只有屈辱和绝望”。他裹着大衣在西北湖坐了一夜,返回深圳。小知,这是上天赐予你的机会,翻盘的机会来了。上帝不拿走你的过去,就会拿走你的未来。你的坏运气用完了,好运开始了。当人的心气下来之后,翅膀就断了。在开封,小知的翅膀断了,在深圳,他开始展翅翱翔。

再说人性的弱点。

小知被很多人评价为“自私、胆小、懦弱、自卑、认怂”。为何?

小知说命运是最差的编剧,如果说命运让他痛失真挚情感,那里面就没有小知的问题?

如果小知能勇敢点,大胆表明态度,非她不娶,斩钉截铁,“弟弟”能吃了你?谁心虚谁先怂。

你能裹住大衣在西北湖坐一夜,都不能在嗷神家门口守株待兔,看看到底谁娶了你的女人?

你学理工的,没有进行论证,就下结论这不是你的孩子,这叫啥逻辑?

公交车上连问的勇气都没有,说明啥?看着嗷神抱着孩子,问都不敢问,只想着自己受了委屈,都没有想想她受了多少委屈?

当年在回开封之前或之后,也没有问过开封的同事,嗷神给谁结了婚,情况如何,勇气呢?

小知是被动的,含糊的,被动的人怎么能赢得爱情呢?

如果小知不那么快一走了之,在开封多呆几个月,嗷神发现怀孕,家里也终究会默认他。

如果小知回开封后,在公交车上和嗷神相认,或者登门找她,就会得知嗷神有了自己的儿子。

小知还没触到便已跑开。为何嗷神有勇气,小知没有勇气呢?

小知成就是被逼出来的,他不是带着嗷神探求出成功和幸福,是被逼逃后个人努力造成的时来运转。小知的成功包含人性的弱点,他是被倒逼成功。他在深圳收获事业的成功,在和嗷神的感情上是个失败者。

恋曲1982,无悔的是“我”的眼睛—《开封嗷神故事》剧评

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

小知在咖啡馆里问,陈世美爱过公主吗?

这个问题好。还是自问自答吧。

人贵在真诚。嗷神讲述的很真实,对人也很实在,对没见过几次的郭老师很真诚,故事和盘托出,没啥小九九,把开封女性的泼辣劲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老了,他也老了,现在他也应该做爷爷了。他可能从来就没想起过我,那也没啥妨碍。小知识分子如果真的想我,他一定不会忘记我俩在西北湖这一带学驴叫的事。西北湖这个地点,是我们唯一的记忆点。如果他真的想找我,说不定,他也会来这里叫上几声,那个时候,他一定会见到我。

我可能不会让他知道我和他有一个儿子,但我会对儿子说,小知识分子回来找我们了”。

这一段写的充满悲伤和温情。郭老师当浮一大白。慧男不如痴女,致敬嗷神,她有开封女性的固执和坚持。

恋曲1982,无悔的是“我”的眼睛—《开封嗷神故事》剧评

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郭老师戳住泪点:

“你让公主等了一辈子。

你给了她一辈子的等待”。

嗷神吐露心声:“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眼泪会不争气地流出来”。

小知煽情地说:“夜深人静时,无论她走多远,无论她在谁的怀抱,她都依然在我心里。虽然我已离开,但我想对她说:幸亏有过她,否则我此生还有什么意义?”

那些你追求过而没有得到的,你以为你失去了,其实早已经得到了。

只是你XX而已。

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我得到没有,没法解释得失错漏。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里追究。

一生何求,常判决放弃与拥有,耗尽我这一生,触不到已跑开。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嗷神站在感情制高点。小知站在事业制高点。

当时的她是最好的她,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嗷神看的很清楚:

郭老师:“他说的很明白,他爱!”

嗷神:“不是的,他最多是‘爱过’”。

“我所怀念的不是一去不回头的日子,而是那些日子里一起做的那些梦,和相信梦会成真的念想”。

嗷神儿子优秀,儿媳孙子一家幸福,小知女儿同样优秀,以后这两个年轻人及家属是这个家族的希望,父母有这样传奇的经历,会激励下一代更好。所谓家族之光重现门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希望在孙子一代,用郭老师对学生的话说,以二十年为期,不负“我”望。

恋曲1982,无悔的是“我”的眼睛—《开封嗷神故事》剧评

这个开封故事,超越了开封人的格调

这个故事大家这么着迷,吸引这么多人看,就像看连续剧,看小说,欲罢不能,除了故事精彩,写的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这个故事超出了开封的格调和品味,超出了开封人的视野和眼光。小知父子两人的成功,小知事业上的成功和儿子学业有成走出开封为故事增添了莫大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从人物对话,情节看,这像开封人的故事,从情感伤口的处理,大是大非的判断看,又不像是开封的故事。嗷神不是一般的市民,她代表开封人的精神。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小市民,是大国大城的巾帼英气。建议河大招牌编剧谷小龙先生,把这个故事排演出一幕话剧。

小知在感情上退缩,表露出很多弱点,但他的人生并没有退缩,事业上没有退缩,没有沦为破罐破摔的开封“浪子”、“混家儿”。这个故事超越了开封的格调,开封这个城市是相对慵懒、安逸、慢节奏、平民的、胸无大志的,鲜有人能演绎这么一出包含情感的执着、阶层超越的大戏。面对类似的挫折,很多开封人也许就退缩了,按照惯有的老路子过一辈子。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爱其不凡,

怨其不争。

无悔的是“我”的眼睛。

人生不仅在于你经历了什么,也在于如何理解它。

恋曲1982,无悔的是“我”的眼睛—《开封嗷神故事》剧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