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西迁往事电影剧情「简介」

2022-03-13 13:46 作者:电子科技大学 围观:

人物名片:刘树杞,教授,1924年8月生于湖南长沙。1946年毕业于原重庆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电机工程系,1955年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任教,同年参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筹建工作。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先后任五系主任助理、系副主任、系主任,1991年退休。

叩开刘树杞教授的家门,第一眼印象让我们吃惊,虽然年近期颐,但老人却显得精神矍铄,脚步沉稳。他看到我们后十分开心,热情与我们一一握手,欢迎我们来家做客。他边领着我们往屋里走,边跟我们寒暄,一边走我们就一边跟着他走进了60多年前的激情岁月。

西迁往事~~

紧锣密鼓

1946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刘树杞从当时位于重庆的中央大学毕业后,曾短暂回长沙家乡探亲,同年11月回到已迁返南京的母校任教。解放后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30周年,刘树杞通过集中学习党史深受教育,思想觉悟明显提高。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开展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作了院系调整并设置专业。新组建的南京工学院中的无线电技术系,设置有无线电工学与电真空技术两个专业。刘树杞任该系教学秘书并讲授真空技术课程。1954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直到1955年夏天,刘树杞绝没有想到有机会回到曾经培养自己的西南大地上继续耕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许多电子工业的重点项目被集中布局在未来西南无线电工业基地的中心——成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四川没有一所专门培养无线电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当时的高等院校多分布在沿海城市。随着工业发展,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形势看,新生的中国强敌环伺,沿海一带处在战略前沿,更易遭受攻击。因此必须在祖国的大后方建立人才培养的战略基地。

1955年7月下旬,在北京三里河第二机械工业部会议室举行了成都无线电技术学院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筹委会成员有华南工学院教务长兼电信系主任冯秉铨教授,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主任陈章教授和交通大学副教务长黄席椿教授及电讯系主任周玉坤教授。刘树杞有幸随同陈章教授列席了该会。会议由二机部技术司副司长徐思铎主持,他是筹委会副主任委员。二机部副部长刘寅出席了会议。他在会上传达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决定:“将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等校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调出,在成都组建无线电技术学院。”会议对成都新校各系专业设置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并建议申报聘请两位苏联专家,即超高频技术与超高频管专家、无线电测量专家。此后还确定苏联专家的专业翻译南工负责培养超高频技术方面的,交通大学则负责无线电测量方面的。同年9月19日,高教部发文将无线电技术学院更名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成电)。

成电教学区(主要包括教学主楼和各系系楼)的基建设计任务由二机部十局设计所承担。为使各专业实验室的基建设计能适应教学和科研上的需求,交通大学林劲先与南京工学院刘树杞及华南工学院吴桓基三位教师于9月被抽调到北京为设计所提供咨询协助。

成电新校区的选址,学校行政机构的组成与人员配备、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与外语)与政治课的师资配备,还有教职工宿舍与学生宿舍以及生活福利区的建设等,真可谓千头万绪,而且时间紧迫。11月5日,二机部决定调七局局长吴立人任成电筹委会主任。吴立人统观全局,处事果断。他的到来使纷繁的成电筹建工作变得井井有条,更迅速地向前推进。筹委会还做出决定:一切工作都必须保证1956年9月1日开学。

12月中旬,教学区基建设计完成,教学主楼总建筑面积约2.6万㎡,各系楼的建筑面积约7000㎡,电真空技术方面还有煤气站与氢气制备室。吴立人指派刘树杞与林劲先于1956年初同赴穗、沪、宁三校,向电讯系领导及教师介绍成电教学区的基建设计情况,使大家对新校未来的形象增进了了解。

1956年3月7-12日,筹委会第二次会议在二机部会议室召开。这次会议主要分组讨论了各教研室的组织机构与师资人员的配备问题。

西迁之途

1956年7月初,成电筹委会第三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结束后,周玉坤、陈章与冯秉铨即返回原校,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三校电讯系的师生员工准备启程赶赴成都。事物的发展常是曲折的,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成电的筹建也是如此。陈章教授回南京后,南京工学院汪海粟院长告诉他暂缓启程,听候上级指示。因为不久之前江苏省委根据南京电讯方面许多工厂和研究所反映,认为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迁离南京,势必使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厂所校合作的良好态势破坏无遗,这无疑对江苏省的教育、科研和工业发展都极为不利。此时,正巧周恩来总理到上海视察工作,江苏省委特派许家屯省长去上海面呈省委意见,要求留下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

周总理听取汇报后,即表示返京重新研究解决。此后高教部急电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暂缓迁川听候处理,并会同二机部邀三校院长聚集北京讨论善后事宜,商讨后报周总理批示后决定,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仍留南京,但须调该系王端骧、沈庆垓两名教授及王祖耆、刘树杞、谢处方、钟祥礼、王同煦、江明德、魏志源、许宗藩、陈星弼、梁子南、郭乃健、刘盛纲等14名中青年教师去成电,一场迁系事件最终得到及时解决。不过因南京工学院电真空专业高年级学生仍留南京,沈庆垓先生承担有这些年级的教学任务,不能早日赴蓉。

1956年10月电真空系成立之初,专业师资极为缺乏,成电校领导决定让无线电系顾德仁教授代管电真空系务。为补充青年师资,高教部同意将南京工学院电真空专业57级学生提前预分配给南京工学院与成电各12名。预分配给成电的是钱恩荣、蒋毓滨、屠德雍、郎敦钰、陈瑞征、金矛昌等人。1957年初,二机部十局决定调蒋葆增来成电工作。蒋先生是电真空技术元老级专家,抗战期间曾在广西桂林创建电子管厂并兼任技术总负责人。蒋先生1957年2月到校后迅即被任命为代理电真空系主任,直到1958年5月沈庆垓来成都为止。

1958年通过二机部十局由停办的南京292技工学校调来5名技术精湛的技工,他们是冯殿选(排气封口)、陶振芳(芯柱制作)、潘润仙(点焊装架)、饶慧芳(化学清洗)、马德成(玻璃吹制)。同时调来一些制作普通电子管的设备如排气台、高频加热机、芯柱制作机及点焊机等。这样就充实了电真空技术系办工厂(后命名为507厂)的技术骨干力量,使507厂不仅能供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且能为教研室科研工作提供制造工艺方面的支持,还培养带出了一批新的青年学工如王佳慧、朱宝清、尹华俊等。

苏联专家

1956年8月,无线电测量专家罗金斯基抵达北京。刘树杞曾前去火车站参与迎接。据他回忆,罗金斯基很有实践经验,为人坦诚友好,对来中国工作充满了热情。随后,超高频管专家列别捷夫抵达北京,他在超高频电子领域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治学严谨,后来成为原苏联的功勋科学家,在学校两年左右培养了一批研究生,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就有成电历史上著名的三个杰出学生,号称成电的“刘关张”(刘盛纲院士、关本康教授和张其劭教授)。

列别捷夫专家开讲的超高频技术、超高频器件及超高频测量课程,听课的除研究生外,还有全国各地高校与研究所派来的人员,可谓极一时之盛,听课者无不感到受益匪浅。

西迁往事~~

1957年10月,刘树杞与列别捷夫合影

扎根成电

1956年10月中旬,在北京完成筹建任务的刘树杞和爱人吴鸠生两人带着两岁多的幼儿,一家三口由北京出发,风尘仆仆赶往成都。吴鸠生原是北京俄语学院教师。那时宝成铁路尚未通车,由京赴蓉交通十分不便。他们先去武汉,转经宜昌,坐轮船过三峡到重庆,再乘成渝铁路火车在10月26日清晨终于抵达成都。说来也巧,和他们同车的还有四川省水利厅长李紫翔,李老伯和吴鸠生父辈是世交,同为安徽泾县人。出车站后李老伯即让吉普车送他们去成电校区,见到院办的傅远林同志。傅远林是成电筹委会的工作人员,相见甚欢。

傅远林立即带他们去已为他们安排好的住处,在眷四1单元3楼6号。住房宽敞明亮,且配有书桌、靠椅、书柜、木床、木凳等家具。学校对员工生活上的照顾可说十分尽心,令他们十分感动。他们终于到了新家,喘息稍定,刘盛纲就来了,他要刘树杞当天下午就去见苏联专家列别捷夫,他住在城里的专家招待所。与此同时,吴鸠生也接到通知,因为俄语师资不够,要她赶紧去上课。其实刘树杞也得马上上课,因为电真空器件系除招收新生300人外,还有二、三、四年级各一个小班,分别由抽调交通大学与华南工学院电讯系二、三、四年级学生组成。为高年级同学开出的真空技术一课,当时正由南京工学院的莫纯昌老师代上,他急欲返回南京,要刘树杞尽快去上课。

1956年11月吴立人院长决定电真空器件系成立三人小组,成员是刘树杞、吴恒基与曾光烈。刘树杞分管教学与专家工作,吴恒基负责系行政事务,曾光烈负责思想政治与党务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刘树杞为五系的电真空技术、电真空化学以及激光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后担任五系的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为五系的建设和发展可谓呕心沥血,为后来的光电信息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79年起,他还为研究生讲授《激光技术》《光纤传输基础》及《量子电子学》等课程,参与编写审核翻译了多种教材、专著,并先后参加和指导多名研究生进行光纤传输及通讯技术的专题科研工作。在行政工作方面,他三十多年来一直秉持踏实认真、任劳任怨的态度做好系务工作。

1991年退休之后,刘树杞依旧保持着很好的学习习惯,看书看报,上网了解更多的信息,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即使是现在九十七岁高龄,还经常使用Ipad浏览学校微信公众号中的信息,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他爱好广泛,适时给家里的植物花卉浇浇水,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另外他特别爱阅读,从《中国书法》到《平凡的世界》……他还订有不少报刊了解时事,让人钦佩不已。 他还喜欢看励志的纪录片,如《跨过鸭绿江》等。

从1955年北京的第一次筹委会开始,刘树杞就已经紧紧地和成电联系在了一起,筹建学校、校舍设计、聘请专家、调动教师,还要保证教学质量和科研。看着他的身影,我们眼前不断浮现出三校师生西迁西进的感人画面,不断浮现出老一辈成电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创业历史,那是成电的根,那是成电的魂,那是激励我们每一位成电人不断前行,建设“双一流”大学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作者:成电拾光学生记者 郑涵 吴忻苒

指导老师:邓长江

编辑:何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