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将陈赓:黄埔三杰之一,蒋介石的救命恩人,毛泽东的心腹爱将,一生传奇

2023-12-18 07:26 作者:岑岑 围观:

文/任振杰

陈赓同志是湖南省湘乡县龙洞乡人。他不但风趣幽默,忠胆义肝,而且雄韬奇略,能征善战。不断创造奇迹,构成了陈赓大将传奇的革命生涯。他东征救了蒋介石的命、长征途中降了周恩来的高烧;抗日战场上成为“最好的旅长”、解放战争中灭了敌“天下第一旅”;他在越南战场上让敌军惊呼、在朝鲜战场中让友军叹服;国防科研教育中屡创奇迹,连他过早的离开也让我们遐思无限。

一、弃读从戎,南昌起义装死避难,上海特科神奇化险

陈赓的祖父虽是御封的“武显将军”,却为后人留下了“不得从军,不得为官”的训示。陈赓的父母教导陈赓要读书守业,甚至要他12岁结婚,承担持家重任。对此,陈赓自然不能从命,于1916年底离家出走,弃读从戎。在湘军中,年仅14岁的陈赓穿着肥大的军装,背着齐头的步枪,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24年初,在自己的努力下,陈赓有幸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他如同虎入深山,龙归大海。在黄埔军校初期旺盛的革命氛围中,他发起成立了血花剧社,积极宣传革命理论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对国民党右派戴季陶、王柏龄等“孙文主义学会”势力,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被黄埔学生推举为“黄埔三杰”之一。因成绩优异,陈赓毕业后被留校担任第二、三、四期入伍生连长、副队长、蒋介石侍从参谋,并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第二次东征中,声名鹊起。

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中,陈赓为了查明敌情,只身先行化装成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员工,佩上其徽章,大胆进入广东市区。他凭借着路上捡到的一张反共反蒋传单作掩护,通过了叛军的多次拦路检查,绘制了敌军部署详图,为平定商团叛乱立了头功。蒋介石看准了陈赓的勇敢机智,就下令调陈赓及其连队到总指挥部担任警卫任务。

在第二次东征中,蒋介石的总指挥部跟随第3师东进,于1925年10月27日在华阳附近与敌不期而遇。第3师作战不力,竟全线溃退。蒋介石闻讯,虽亲赴前线督战,也未能挽回败局。在残兵败退如山倾水泻、总指挥部人员被冲散的危急时刻,陈赓急催蒋介石撤离。谁知蒋介石却伤了自尊,甚至动了自杀的念头。陈赓只得一边组织部队抵抗,一边背起蒋介石撤退。对于陈赓的救命之恩,蒋介石十分感激,很快就把他调作侍从参谋,并享有随便进出自己住所的特权。

◆1924年,陈赓在黄埔军校。

1927年7月中旬,陈赓本来隐蔽在武昌,准备在那里另组织一支部队,却没有成功。他随即和周恩来等人一道由武汉顺江东下,去南昌组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组建军队的伟大起义。8月1日凌晨,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南昌起义爆发。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官兵在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军时,陈赓被分配到前卫部队的第20军第3师任营长。在部队行至会昌时,与阻截起义军的敌人打了一场恶仗,陈赓不幸左腿受重伤,脚腕骨被打断,不能动弹。敌人搜索时,他急中生智,脱去外衣,把自己弄得满身血污,滚到附近一条田沟里。敌人走到他身边,见他闭眼屏息,纹丝不动,死人一般,踢了一脚就走开了。陈赓在那里足足躺了两三个小时,才盼来了叶挺的反攻部队,并最终得救。

在经过广州、香港和上海的治疗后,陈赓的腿伤才得以痊愈。1928年4月,他被分配到上海中央特科,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担负保卫中共中央机关、搜集重要情报和进行反间谍斗争的重要任务。

上海,表面上五光十色,繁华十足,但其内层却是各种势力犬牙交错,无情角逐。帝国主义的爪牙、国民党的稽查、特务,以及依附于他们的帮会流氓,结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严密监视着可能对他们的统治造成威胁的一切团体,一切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当然成为他们捕获的最大最理想目标。在这种环境下从事隐蔽斗争,不仅需要很大的勇气,更需要高度的灵活和机敏。

有一次在法租界一家戏院举行党的一次秘密会议。在戏散场时,租界巡捕和国民党特务突然包围了会场,情况十分危急。为了掩护同志们安全脱险,机智灵活的陈赓,竟主动站了出来和围捕他的特务紧密“合作”,独自把守一个门口,“公开”地将党员放走,使许多革命同志免遭逮捕。193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顾顺章在武汉因违反秘密工作规定而被捕,并在被捕的当天就叛变了,甚至要亲自到南京面见蒋介石。敌武汉行营向南京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发报时,正好让徐恩曾的机要秘书——中共特科成员钱壮飞首先看到,钱壮飞马上将消息告诉了陈赓。顾顺章掌握我党的秘密太多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赓立即和周恩来、聂荣臻等紧急磋商,决定立即转移党的主要领导人和秘密机关,同时撤销顾顺章知道的一切联络点和联络方法,切断与顾顺章可能利用的一切重要关系。所有这一切,陈赓都是在极短时间内神不知鬼不觉奇迹般地完成。等到敌人按顾顺章提供的情报大肆搜捕时,我地下党组织人员已先走一着。在上海滩,一场迫在眉睫的大难化险为夷。

二、不可征服,上法庭大唱国际歌,坐担架血战直罗镇

1931年10月,陈赓离开了白色恐怖的上海滩,到鄂豫皖地区的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军任第12师师长。隐蔽战线上奇迹不断,战场上同样出神入化。上任伊始,他就奉命率12师和黄安独立团,对深入根据地的南线敌军据点黄安城发起攻击。他采取先占城东、城西两关,后攻主城的方法,特别是充分利用了红四方面军的“列宁号”飞机投掷传单和迫击炮弹的威慑效果,抓住战机,一举攻克黄安城的制高点课子山,最后和友军一道,在43天内歼灭国民党守军1.5万余人,俘其师长赵冠英。之后,陈赓的指挥艺术更加灵活。1932年1月,他率包括徐海东为团长的36团在内的第12师,在潢川的豆腐店成功阻击了国民党军19个团的疯狂进攻,直杀得国民党军横尸遍野。徐海东曾说:陈赓是我的第一个好师长。

在6月12日的潢光战役中,陈赓采取在第二次东征时周恩来曾使用的“三面攻击,网开一面”战法,为双柳树国民党的2个团布下了“口袋”。当时,我军若以12师的三个团围攻国民党军的2个团,兵力并不占优势,且这两个团的国民党军与仁和集、光山国民党军相邻,还极有可能用飞机助战。陈赓认为,既要速决又要全歼,必须有良策。于是,我主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发起攻击,唯独给敌人留下了我早已设伏的北面。13日拂晓,陈赓率第12师官兵如期发起攻击,敌军果如所料向北突围,迅即被全歼。许世友后来说:此战充分表现了陈赓机智灵活的指挥艺术。

尽管红军打了许多胜仗,但由于中央代表、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推行错误路线和错误肃反,因而未能打破敌人随后进行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不得不退出鄂豫皖向西转移。陈赓在扶山寨的阻击战中右小腿骨中弹,当时已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的他不得不离队到上海疗伤。

回到熟悉的上海,陈赓即向中共临时中央报告了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情况,同时向关心苏区战斗情况的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大讲红军可歌可泣、英勇顽强的战斗故事。当时在上海的鲁迅得知后,大为感动。竟两次主动约陈赓详谈、吃饭,并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斧头牌白兰地和陈赓对饮。

1933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派腿伤初愈的陈赓去江西苏区工作。然而,陈赓就在动身的前一个晚上被叛徒发现而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不屈不挠,仍向难友和看守大讲红军故事,甚至英国巡捕也把这些故事当作趣闻。面对叛徒顾顺章的劝说和“悔过自新,给以重任”的诱惑,他大义凛然,义正辞严,甚至在法庭上和廖承志等大唱国际歌,当众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弄得敌人狼狈不堪。

在上海审不出结果,敌人用铁甲车将他押往南京,南京仍审不出结果。在陈赓被押送到南京后,宋庆龄怀着无比的愤怒,发表了《告中国人民——大家一致起来保护被捕的革命者》:释放他们,就是释放中国民族不可征服的力量。坐镇南昌指挥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蒋介石,决定亲自召见陈赓,并有意将陈赓重新争取为自己的麾下战将。面对“军长”“特工方面的负责人”的许诺,陈赓不为所动,并当面痛斥蒋介石:“独裁不得人心”、“独夫民贼绝不会有好下场”。陈赓曾如此回忆:“在狱中凡四月,当局用尽威吓利诱,我丝毫未为所动。因以黄埔关系,红军势大,当局幻想以我影响红军中之黄埔生,被释放。”

◆神头岭伏击战后,八路军386旅战士穿着缴获的日军军服,手握缴获的“三八式”步枪留影。

陈赓脱离羁绊后,迅速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获准去中央苏区。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担任担架队长,护送毛泽东、周恩来及其他生病的中央领导人。由于环境恶劣,周恩来自从过雪山以来,身体一直不好,到后来咳嗽不止,有时高烧40度,甚至神志昏迷。陈赓经常伴在周恩来身旁,深怕长征路上病情加重。有一次,周恩来的高烧持续不退,而军医又不在身边。毛泽东也急得转来转去。看到主席着急,陈赓更急。不过陈赓搞地下工作时,曾当过“大夫”,一般小病也略知一二。他急中生智,用雪给周恩来降温。果不其然,病重的周恩来脱离了危险。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这个陈赓,胆子也大,点子也多,歪打正着,还解决了大问题。”

在长途奔波中,陈赓的腿变得更跛了。1935年11月底,陈赓任红一方面军第13团团长。11月12日晚,他接到方面军的命令,部队按预定方向奔袭前进,拂晓前包围直罗镇。为了抢在时间的前面,一直不愿骑马和坐担架的他主动坐到了担架上面。经过一夜急行军,部队终于从北面封死了直罗镇通往外面的通道。天一亮,陈赓率部和其他兄弟部队一道发起总攻。只见漫山遍野,红旗飞舞,枪声震天,杀声四起。担架上的陈赓率部和方面军部队在直罗镇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三、威武雄壮,三八六旅令日寇丧胆,沁源围困令敌狼狈不堪

毛泽东在1936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场上,陈赓大将带领所属部队东拼西杀,让日军闻风丧胆,正好导演了一出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抗日活剧。

1937年10月25日,黄土高坡上的七亘村、石南峪似乎与往日没有什么两样。日军的第20师团已向平定方向去了,只留下它的运输部队1000多人在测鱼镇宿营。129师师长刘伯承和386旅旅长陈赓根据这一情况定下决心,决定就在七亘村、石南峪间给日军运输队以重创。26日9时,等敌前头部队过去后,我预先埋伏于此的386旅772团即对其辎重队进行猛烈的火力袭击,继趁日军队形大乱之时,英雄的772团第3营以猛虎下山般的阵势冲入敌群展开拼杀。经过2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300多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及大批军用品和食物。其余日军则又退回测鱼。不久,陈赓根据刘伯承退回测鱼镇的日军辎重部队必再经过七亘村的判断,再次命令第772团第3营设伏。果不其然,愚蠢的日军如期而至,又被我第3营的官兵毙伤百余人,还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七亘村的两次设伏,让第386旅的772团换上了“日本装”,大部分人还戴上了钢盔,穿上了日式的小棉袄、黄呢大衣,扛起了“三八式”步枪,有些人还骑上了洋马。他们威武雄壮、东拼西杀于抗日战场,寒冷的冬天不再寒冷。1937年底,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卡尔逊上校到晋东南访问八路军部队时,盛赞第386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他们的战略战术和动员群众是“世界上所仅见”。

1938年3月,刘伯承师长决定袭击晋东南之黎城,吸引潞城之敌来援,而于半途之神头岭设伏打援。从国民党的地图上看,神头岭地区有一条深沟,而公路正好从沟底通过,两旁则山势陡险,大家一致认为是天然的“杀敌好战场”。但陈赓却说,国民党的地图是韩复榘答记者问——漏洞百出。于是,他们策马来到了现场,却根本没有深沟险峰,公路旁边只有一些国民党军修筑的旧工事。于是,大家又众口一词否定神头岭是“杀敌好战场”。但大家没有想到,陈赓最后拍板说,这一仗,还是在神头岭打好。更为惊奇的是,不断派出骑兵进行搜索的日军,对神头岭埋伏的我军却视而不见。在陈赓选定的“杀敌好战场”上,当潞城1500多敌人驰援受袭的黎城之敌时,第386旅的官兵如飞天遁地般“钻”了出来,几乎没容日军招架,便毙伤全部日军1500多人。后来,日军军营内一旦有人提“神头岭”和“386”,无不余悸犹存,谈虎色变。

与神头岭伏击战相隔半月,陈赓又在黎城与涉县间的响堂铺伏击了日军运输队,一举歼敌300多人,击毁汽车108辆,满载的军需品极大地补充了我们的部队。被激怒的敌人,决定集结重兵对晋东南进行九路围攻。但敌人却兵力分散,互不协同。当敌人如盲人瞎马在太行山区东奔西突的时候,却被我隐蔽的八路军主力抓住了最突出的一部。我英雄的第386旅在陈赓的带领下,在长乐村的一条峡谷内,把敌第108师团104旅团的2200多人一举歼灭,缴获战利品无数。此后,不断受到386旅重创的日军,甚至在“扫荡”的时候,装甲车上标明:“专打三八六旅”,以此来掩盖其恐慌,并虚张声势。

◆1947年12月,粟裕(左)与陈赓(右)、曾希圣(中)合影。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先后成立了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均由陈赓任司令员。从此,他又率部在太岳一带创造奇迹。1941年至1942年,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更加频繁残酷,各根据地的军民则以更加分散灵活的群众性游击战对付敌人。日军发现单靠“扫荡”不能达到征服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的目的。于是把军事“扫荡”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怀柔欺骗手段结合起来,企图分化离间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1942年10月,日军对太岳地区“扫荡”后,一反过去即行撤退的惯例,竟在太岳根据地的腹地沁源驻扎下来,并修碉堡筑公路,派遣特务四处活动,甚至在城门口竖立起“山岳剿共实验区”大木牌。

针对敌人新的花招,陈赓和太岳区党委非常重视并制定了长期斗争的方针。他们全面发动群众,以军事斗争为主,对敌人实行长围久困。陈赓专门成立了沁源县围困指挥部,并最大可能地动员人民,形成了以主力部队为骨干,加上民兵、自卫队共8万多人的“围困”部队。经过长达30个月的斗争,奇迹终于发生了,敌人被困得饥渴难耐、精疲力竭,不得不杀马充饥、仰天长叹。1945年4月,敌军狼狈不堪地撤离了沁源,这就是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沁源围困战,也是一出典型的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当时,西方电台、报刊对这一活剧进行了逼真多维描绘:陈赓将军设计了一场亘古未有的围困战。一年以前,那里还是一个繁华兴旺的城镇、富饶美丽的沃野。将军一声令下,那里竟变成了一个荒芜的废墟和暗无天日的地狱了。那里没有了水源,没有服饰布匹,最终没有了人民,只有稀里糊涂被困在城里的一万多名日本官兵和过街老鼠般的“皇协军”,最终在太行军民的枪弹、大刀和棍棒、石头下,丢下大量尸体和伤病员,鬼哭狼嚎地逃跑了……

四、挥戈方遒,强渡黄河,饮马长江再创奇迹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密令山西军阀阎锡山调派部队1.6万余人,向上党地区进犯。面对新的形势,任太岳纵队司令员的陈赓,率部星夜奔袭长治北关、强攻老爷岭、吓退磨盘垴守军,最后一路狂追,终于切断了阎军的退路,并和刘邓指挥的各路主力,形成了一个用钢铁铸成的“口袋底”,合力将阎锡山的8个师,2万多人全部歼灭于上党地区。

上党战役的胜利,陈赓已经给意欲发动内战的蒋介石敲响了警钟。但蒋介石却执迷不悟,执意将内战进行到底。1946年7月,陈赓任司令的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改为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当时,第4纵队南面是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6个旅,北面是山西阎锡山的5个师。面对兵力上的悬殊,装备上的落差,陈赓在经过几个昼夜思考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利用胡、阎矛盾,各个击破的良策。他首歼胡宗南一个旅6千多人,一个月后再歼阎锡山1万2千多人。在加强了敌人内部矛盾后,将打击的对象直接对准了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天下第一旅”,装备的是美国货,旅长黄正诚不但深造于德国军校,而且官至中将。陈赓硬是在一个开阔的临(汾)浮(山)公路旁,为“天下第一旅”造好了坟墓。他首先以一部兵力佯攻浮山之敌,吸引驻临汾的“天下第一旅”向浮山增援。而“天下第一旅”还没有到达浮山,却一头钻进了陈赓布下的圈套。黄正诚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懵懵怔怔当了俘虏。

进入1947年,毛泽东将全国作为一盘棋,命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挺进鲁西南,南逼武汉,东压南京。而此时胡宗南又被彭德怀牵在陕北,动弹不得。于是,毛泽东又命令陈赓南渡黄河,乘虚而入,在潼关至郑州的八百里战场上,向东配合刘邓和陈粟两路大军南进,向西支援陕北作战。

陈赓在受领渡河任务后,进行了紧张的组织动员。1947年8月22日午夜,他指挥新组建的兵团开始了又一次举足轻重的进军。在夜幕和大雨掩护下,部队以“破釜沉舟”的勇气从济源以西、平陆以东的多个渡口,仅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突破了国民党军东起洛阳、西至陕县的150多公里的黄河防线。渡船缺乏,战士和民工用油布裹以秫秸棉花,捆扎成数米长的大包,再把几个大包并列联结起来,远远看上去好似一条长龙,渡河部队如神兵天降,打得敌人猝不及防。老百姓却留下了“陈赓大将军骑龙飞渡黄河”的神奇传说。渡河后,经过半年的斗争,陈赓兵团与刘邓、陈粟兵团成“品”字型展开于中原战场,引起了全国战局的根本变化: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进入1948年,陈赓所部投入了频繁的作战。他率部通过洛阳战役、宛西战役、宛东战役和豫东阻击,将豫西、太岳连成了一片,为刘邓、陈粟大军和陈谢集团会师和淮海决战铺平了道路。

在伟大的淮海战役中,陈赓率部先在徐州外围钳制截击国民党军邱清泉兵团东移,保障华东野战军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又在宿县西南之南坪集顽强阻击了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向徐州方向增援,使国民党徐州集团的三个兵团陷入孤立;在最后围歼黄维兵团的大规模阵地战中,陈赓受命指挥中原野战军4纵、9纵、11纵和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组成的东集团,与兄弟部队密切协同,经过10多个昼夜逐村逐屋的突击,全歼黄维兵团12万多人。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已成风中残烛,南京也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威胁之下。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了中国军事史上空前规模的渡江战役。陈赓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兼政治委员。陈赓兵团部署在战线的右翼,长江对面为国民党的马当要塞。黄昏前,陈赓即下令各炮兵群以猛烈的炮火压制对方。深夜21时,突击队冒雨登船张帆。火光、水光,比不过战士矫健的身影;炮声、涛声,难掩战士雄壮的吼声。蒋介石赖以苟且偷生的长江天险,霎时土崩瓦解。第4兵团先头部队,迅速攻占马当要塞和沿江阵地,并乘势直捣和解放了国民党的首府——南京。

渡江战役后,毛泽东又亲自以中央军委名义起草发电,指示陈赓兵团三个军由湘赣边界经由广州、广西,占领云南。这就是说,毛泽东把在我国南部边境最南端最外层对敌实施大包围大迂回的任务,交给了陈赓兵团。1949年9月下旬,陈赓受命指挥4兵团和四野15兵团,沿粤汉路而下解放广州,并乘势以每天七八十公里的速度,对企图逃往海南岛的3万多敌人,合围于濒临南海之滨的阳江、阳春,将其全歼。对于正在缩回广西的白崇禧集团16万人,已经陈兵雷州半岛的陈赓兵团,与集结在湘桂边界的第四野战军主力一道,在一个月内给以全歼。随后,陈赓又于12月下旬,率部发起滇南战役,直插云南边疆,迂回兜击敌人,最终全歼2万多敌人,并俘虏了刚从台湾飞抵蒙自的敌陆军副总司令兼敌第八兵团司令汤尧。至此,陈赓率部胜利完成了毛泽东赋予的在祖国南部边疆对敌实施大包围大迂回的全部作战任务。

五、连奏凯歌,越南朝鲜义兵壮气,教育科研样样称奇

当陈赓率千军万马从毗邻越南的广西、云南急驰而过,发起西昌战役的时候,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正秘密访问中国,希望中国对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给予援助。作为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云南省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的陈赓,尽管征尘未拂,还是被遴选去执行这项国际主义任务。

1950年7月20日,陈赓在初步了解了越南境内战况后,身着越军服装从麻栗坡越过边界,隐没在越南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当陈赓一行见到胡志明时,这对20年前曾在广州见过面的老朋友,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胡志明还特意为陈赓题一中文诗联:“乱石山中高士卧,茂密林里英雄来。”而法国情报机关却因多日不见陈赓露面,猜测他已到越南,刻意放风说:据传陈赓已在中越边界与武元甲会面,签定军事条约。可见法军对陈赓是何等担心和害怕。而陈赓到越军总部后,连夜参加了越方高级干部会议,并同越军一起制定了边界战役作战计划,决定先打高平、七溪之间较小的孤立据点东溪,拦腰切断第四号公路,然后南下围攻七溪,迫使高平、谅山守军出援,在运动中消灭法军,最后攻克法军重要据点高平。

◆1950年7月,陈赓和胡志明等亲切交谈。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越军集中约1万兵力,于9月16日夜向东溪发起攻击。第一次攻击失败后,陈赓从攻击时间、突击方向、干部指挥、战士动作、通信联络等方面分析了失利原因,并重新调整部署。18日晚,越军再战告捷,歼灭东溪法军,活捉法军指挥官。为此,胡志明高兴地题赠陈赓一首中文诗:携杖登高观阵地,万里山拥万里云。义兵壮气吞斗牛,誓灭豺狼侵略军。

东溪战斗的胜利,引起了法军极大恐慌。10月3日驻高平的法军沙格东兵团弃城南逃,七溪指挥官勒巴热兵团带领2000多人北上接应。陈赓马上建议在运动中首歼勒巴热兵团。最终勒巴热兵团4个营,沙格东兵团3个营,共3500余人被歼,俘虏了法军两个上校和许多下级军官。巨大的胜利,鼓舞了越军,也极大地震撼了法军。法军河内指挥官惊慌失措,急忙命令太原、七溪、谅山、老街等地法军全部撤到内地,越北边境的法军防御体系全线崩溃。越军也趁势逼使法军撤出44个据点,法军的“东西走廊”被彻底摧毁。整个边界战役,共歼法军9个营8000多人。

法军对突如其来的重创,最初是困惑,然后是震惊,直到边界战役结束时,驻越最高长官才恍然大悟。一名上校惊呼:“上帝呀,陈赓不仅签定军事条约,他还直接插手指挥了,难怪越南军队一夜之间变得像个军队了。”而胡志明却称赞陈赓“老布尔什维克风格”“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陈赓奉命回国后,越共中央根据陈赓的意见,在人民军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军运动,并将陈赓的意见一一付诸实施。可以说,陈赓的工作,为越军勾画了一幅切实可行的蓝图,使越军的成长有了很好的基础。

陈赓由越南回国不久,便由北京径直来到抗美援朝前线,实地考察战场情况。1952年4月,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率部入朝。入朝不久,他就提议在朝鲜修筑“地下长城”,也就是著名的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的最初设想。这一构想有力地抗拒了敌人在1951年发动的秋季攻势。面对敌人每次都有飞机、大炮、坦克掩护的疯狂进攻,我志愿军凭借良好的工事和“地下长城”,致使敌人伤亡惨重,遗尸累累。1952年6月,中央军委电召陈赓回国。金日成首相为表彰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杰出贡献,授予他朝鲜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陈赓的行装还带着朝鲜前线潮湿的火药味时,他便接受了另一项需要创造奇迹的任务:筹备一所大型的现代化军事工程大学。1952年7月,陈赓在既没有校舍,也没有教授的情况下,像开辟一块新根据地、打一场新的战争一样,开始执行这项任务。从制定规划、选定校址、配备干部,到聘请教员……他无不亲自运筹。陈赓凭着“两靠”(管理靠军队老干部、教学靠老教授),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终于在哈尔滨正式建立,陈赓被任命为院长兼政委。对于“哈军工”在军事教育和科研中发挥的突出贡献,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于1959年1月参观学院时说: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的军事技术学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1953年10月1日,右起:许光达、陈赓、刘亚楼、萧克在天安门城楼上。

1954年,陈赓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无论是任副总参谋长,还是代理总参谋长,他都十分关心国防科研和教育。1958年“大跃进”中的“大炼钢”冲击了军事工程学院的正常教学,陈赓直接批评“这是‘左’倾幼稚病”。

他直言不讳、勇于斗争的风格也得到许多人的赞扬。在1958年的一次重要会议上,陈毅听了陈赓旗帜鲜明的发言,当场高兴地说:我和一些人相处多年,他们遇事躲躲闪闪,藏在心里的东西掏不出来,陈赓就不一样,陈赓像一块玻璃,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1960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陈赓发完言后,陈毅又站起来讲:陈赓就是我们党内一门炮,可惜现在我们这里这种炮少了一些,希望能有更多的这样的炮。

从1959年开始,由于过度的劳累,陈赓积劳成疾。在病床上,他仍以顽强的毅力撰写自己的战斗经历,总结现代作战规律。他计划书稿分为序言、作战准备、进攻、防御,追击、转移,但就在刚刚写出序言后,疾病就于1961年夺走了他年仅58岁的生命。得知具有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大将陈赓去世的消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泪如雨下。周恩来捶着膝盖说:“他才58岁,为什么这么早地离开我们啊……中国革命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呵!”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