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救老蒋、斗戴笠、灭胡宗南、全歼白崇禧,陈赓不愧为开国大将

2023-12-18 07:25 作者:岑岑 围观:

1955年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进行了建国后的首次大授衔。

从元帅到士兵,这些共和国的功臣和缔造者,无不受到万众的敬仰。

尤其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熠熠生辉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

人们如数家珍地谈论着他们的功绩,同时也对他们的排位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其中谈论较多的,就是被各种传奇所笼罩的开国大将——陈赓。

有人表示疑惑,陈赓作为黄埔一期的学员,当年号称“黄埔三杰”之一,从军事才能到文化素养都非常卓越,为什么到最后,他没有和黄埔同期学员——徐向前元帅一样封帅呢?

对于这个问题,军迷们也一直在争论不休,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陈赓的战场功绩和统帅资历,的确和老帅们有些许差距。

然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不是他能力不足,而是革命的需要。

不管吃瓜群众如何解读,陈赓大将一生都在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仰。

一个有信仰的人,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战争还是和平,都能活出自己闪耀的人生。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东征军在进攻华阳的时候,遭遇了军阀陈炯明部队的猛烈袭击,东征军第三师被全军围困。

总指挥蒋介石得知后亲自督战,希望能激励士气,可局势依然是兵败如山倒。

蒋介石心力交瘁、万念俱灰,他把黄埔军校的学生兵召集起来说:“今日之败,让我蒋某如何向世人交代?黄埔不败之威名,尽毁于我蒋某手中。”言语间满是杀身成仁之意。

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军官站出来说:“校长,来日方长,我们切不可计较一城得失,我们完全可以突围出去,重新再来。”

这个敢于力劝蒋介石的学生,就是黄埔一期的学员——陈赓。

在接下来的突围之路上,陈赓凭着过硬的体力和自己的飞毛腿,背着蒋介石一口气跑了好几里路,直到蒋介石暂时脱险为止。

之后,他又冒险夜行一百多里,找到当时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这才搬来了救兵,彻底解救了蒋介石。

从这次崭露头角开始,陈赓便成为了蒋介石心中一生的痛。

东征后,蒋介石把陈赓留在身边做了侍卫参谋;但没过多久,他就知道了陈赓是共产党,他在陈赓的花名册上,写上了:“此人不宜带兵”几个字。

1926年,国民党右派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蒋介石也不断向共产党挑衅。

在广东造纸厂,国共双方发生了冲突,陈赓带人保护了周恩来的安全,这也让陈赓彻底站在了蒋介石的对立面上。

在周恩来的指示下,陈赓向蒋介石提出了辞职。为了留住陈赓,蒋介石拿出五百大洋和委任状来利诱,但陈赓依然不为所动。

这让蒋介石非常难受,他一边钟爱陈赓的才干,一边痛恨陈赓为共产党效命。

然而信仰这种东西,一旦在心里扎下根,就会让人愿意付出一生的代价,去为之奋斗。

陈赓就是这种信仰大过天的人。

他能够冒死救出蒋介石,是因为他把革命看得无比神圣;当蒋介石叛变革命的时候,他又义无反顾地离蒋而去,他永远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如果说起陈赓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那就是同样有着坚定信仰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周恩来。

从陈赓一入黄埔军校,慧眼识珠的周恩来就对他大为欣赏。在周恩来的不断引导下,陈赓也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周恩来曾说,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是陈赓,一个是彭雪枫。而彭雪枫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之后,陈赓就成了周恩来最喜欢的文人将领了。

周恩来能和陈赓如此投缘,或许也与陈赓的出身背景不无关系。

在我们的开国将帅中,有不少都是苦出身,而陈赓却是地道的将门子弟。

他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人们常说,中国的近代历史,无湘不成军,而陈赓的爷爷,就是随着曾国藩打天下的湘军将领。

因为家境尚可,他在本村读完私塾,又去县里的学堂读书,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而这一点,正是周恩来尤其看重的。

陈赓辞职离开黄埔军校之后,周恩来便派遣他去上海,接触当时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

这个既有文化,军事素质又很过硬的年轻人,马上得到了组织的赏识,陈独秀很快告诉陈赓,组织要派他去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

说白了,就是培养专业的特工。要知道,在国共对抗期间,特工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当时以残酷著称的国民党特工——戴笠,曾号称“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而共产党的特工,也无疑是在刀尖上行走。

从苏联学成回国的陈赓,在上海与周恩来一起组建了“中央特科”,在化妆、密写、发报、格斗、擒拿等方面,陈赓样样精通,甚至被后人称为“国产007”。

当老战友都在前线带领部队浴血奋战的时候,陈赓也在中央机关做着职位不高、却无可替代的工作。

虽然这些工作在今天看来,的确让他在军事前景上落后于同期战友,但在革命事业面前,服从组织安排,就是陈赓最坚定的信念。

1931年,和陈赓一起去苏联学习、并负责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叛变。

顾顺章不仅供出了共产党在武汉的地下机关和办事处,还造成了十多人被捕牺牲,为了减少损失,陈赓不得不离开上海,来到鄂豫皖苏区的前线。

有战争就有流血。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陈赓的腿部受重伤,徐向前总指挥决定让陈赓回上海养伤。

然而,就在陈赓养伤期间,他遭到叛徒出卖,成了蒋介石的俘虏。

在狱中,陈赓遭遇了严刑拷打,但他坚决不肯屈服。

把陈赓招到自己的麾下,几乎成了蒋介石的一块心病,他只有亲自去见陈赓。

陈赓和蒋介石也算是老熟人了,而且他还救过蒋介石的命,因此,蒋介石毫不掩饰收编陈赓的迫切心情,他对身边的人说:

“只要陈赓能跟着我就行,我不需要他提供任何情报。”

第二天,蒋介石的桌子上出现了一封信,他打开一看,原来是胡宗南等人的联名信,请求蒋介石放了陈赓。

在黄埔军校,胡宗南是陈赓的同桌,他们关系非常好,胡宗南一度也想劝降陈赓,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见劝降无望,蒋介石只好把陈赓软禁在监狱里,想用时间来拖垮陈赓的意志。

而共产党这方,也在千方百计地营救陈赓,就连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也出面对蒋介石施压,要和陈赓见面。

几经策划,陈赓终于在共产党的营救下,摆脱了蒋介石的魔爪。

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真的很难走出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当年有许多人叛变革命,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或许多年以后,蒋介石最懊悔的事,就是没有在狱中杀了陈赓。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一面命令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了上党战役,陈赓率领太岳纵队,对敌人实施包抄追击,屡立战功。

这时候,陈赓的同学胡宗南,已经是统领50万国民党大军的中将司令,号称“西北之王”,这两个老同学,终于在战场上重逢了。

当初,陈赓离开黄埔军校之前,曾请同学吃过一顿饭。

酒席上,因为政见不合,李铁军拂袖而去;胡宗南、黄维、熊绶春等好友也都极力挽留陈赓,最后,还是被陈赓拒绝了,毕竟信仰不同,你有你的志向,我有我的使命。

好朋友相约在战场上绝不手下留情,一定要杀个你死我活。

就这样,说到做到的陈赓,在临浮战役中,全歼胡宗南的精锐部队“天下第一旅”;

然后他又使用“牵牛战术”,仅用一个月,就歼灭了从陇海路南下的李铁军兵团;

在淮海战场上,他用“近迫作业”法将黄维部队全部包围;在最后的总攻中,熊绶春被击毙,黄维被俘;

1949年5月,陈赓率领第4兵团解放了南昌;

在共和国成立的时刻,他又率领部队与第15兵团一起解放了广州;11月,他再次协同第四野战军,全歼白崇禧主力!

多年以后,蒋介石坐在位于台湾高雄的官邸里,依然忍不住跟蒋经国念叨:“陈赓是个人物啊,五个胡宗南都比不上一个陈赓,真是个害群之马,早知如此,在南昌我就该……。”

是的,陈赓救了蒋介石一命,蒋介石也放了陈赓一命,或许双方都曾为此事后悔过,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准绳,他们做的每一件事,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新中国成立了,但战功赫赫的陈赓大将一刻也没有停歇。

他先是带兵帮助越南人民抗击法国殖民侵略,后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赴朝作战。

1952年6月,陈赓突然从朝鲜战场被召回到北京中南海。

问起战场上的情况,毛主席故意对陈赓说:“都说美帝国主义不好惹,我们中国人民也不好惹啊,他们用联军的名义,也没把我们吓到啊。”

耿直的陈赓马上说:“我们不怕流血牺牲,但我们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想打败武器先进的敌人,没有先进的装备是不行的。”

毛主席和周总理哈哈大笑,原来他们招陈赓回国,就是要讨论建立一所高素质的军事工程学校,并准备让陈赓担任校长。

陈赓欣然接受,只是提出了一个请求,让主席给他找个好政委。

结果主席说:“能配得上你的政委真不好找啊,我看你还是即当爹,又当娘吧。”

就这样,新中国第一所解放军工程学校在哈尔滨拔地而起,它就是号称“中国的西点军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而陈赓,也成了这所高校的第一任校长兼政委。

也只有陈赓这样文武双全的大将,才能在这所与清华、北大比肩的学校里,将军事和政治的管理一肩挑起。

古人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有能力的人势必劳累而忧思,陈赓大将也是如此。

在战争年代,他就已经伤病缠身了,此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他更是日夜操劳。

终于有一天,他因心肌梗死病倒了。

从死亡线上闯过来之后,他来不及休养,继续投入到哈军工的建设中。

1961年3月16日,陈赓大将第三次心梗发作,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58岁。

将星陨落,天地悲恸。

李克农上将得知陈赓去世的消息后,无比悲伤地说:“陈赓死了,酒也没有味儿了。”不到一年,李克农也因病去世,享年63岁。

这就是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用信仰支撑了无数个苦难的日子,也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历史。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日子过得平静而又安宁,内心反而像丢失了什么。

有的人对生活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人疲惫、孤独,感觉人生看不到希望;还有的人,对日复一日没有新鲜感的生活无比厌倦……

有人管它叫“空心病”,也许,这也是当代人的一种信仰缺失吧。

当这种漫无目的、毫无来由的焦虑,让我们倍感困扰的时候,也许我们真该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了。

或许,当我们除了生存之外,还能把精力放在追求自我价值上,我们的人生才会有重量,我们也才会不再空虚了吧。

. END .

【文| 池鸿】

【编辑| 毛毛雨】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蔡志忠36岁挣到867万3栋房子,却在72岁日喝一粥,钱呢?

她4岁会背诗,6岁通古文,才貌不输林徽因,却在35岁才嫁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