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纵队司令员,纵队师长

2023-12-10 07:09 作者:岑岑 围观:

今天是2019年8月12日。

开国将军逝世34周年。

17岁担任师政委。

22岁时,他担任纵队司令。

解放战争期间,他屡建奇功。

开辟辽东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

他生病时写的长征歌曲。

军内外广为传唱

……

革命生活,战斗生活。

他就是开国大将萧华将军。

今天

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

他的传奇故事

“娃娃司令”破解“陆机联防”

1916年1月21日,萧华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从小受到革命氛围和进步思想的熏陶,17岁就以一颗青春的志向和报国的心当上了共青团国际部政委。

1938年,22岁的八路军东进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肖华率部从山西西部进入河北、鲁边抗日游击区中心乐陵。

在萧华的领导下,短短两个多月,乐陵、宁晋、庆云成为八路军巩固的根据地,周围大片地区成为八路军的游击区。

这些落入日本侵略者魔掌的土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并开始收复。年轻有为的“娃娃司令”肖华,在冀鲁豫边区小有名气。

肖华(资料图)

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消极抗日。此时,他和国民政府河北省主席鲁正在筹划组织“冀鲁豫联防”,试图以软硬兼施、南北夹击的方式将八路军赶出冀鲁豫边区。

沈鸿烈写信给国民党乐陵县县长牟亦之,要求他采取一切手段,使萧华的前进纵队无法生存。但让沈鸿烈没想到的是,牟亦之已经和小华成了最好的朋友。

为了争取沈鸿烈的共同抗日,萧华前往惠民县与沈鸿烈谈判。听说小华才22岁,沈鸿烈不以为然,把小华安排在宾馆,避而不见。

萧华起草了一封各界对惠民的慰问信,油印出来,在大街小巷散发。这封慰问信写得很有激情和文采,阐述了八路军的抗日主张,读来让人感觉很舒服。一时间,惠民城里的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这位八路军的“娃娃司令”是如何的懂大义、有才华、有前途。

沈鸿烈弄巧成拙,只好去见小华。小华心思缜密,出口成章。沈鸿烈没有听从萧华关于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萧华的勇气和才华又一次深深打动了想和萧华一起抗日救国的牟亦之。

不久,沈鸿烈来到乐陵“议政”,萧华再次提到抗日统一战线。沈鸿烈不仅反驳了萧华的话,还强硬地说:“你要尽快撤出山东,否则你不仅要夺取我的地盘,还要夺取我的部下。”

牟亦之(资料图)

牟亦之在沈鸿烈突然被士兵带走,车子开到乐陵南门,被群众围住。挽留抗日县长牟的口号响彻城内外,只好让牟亦之走了。随后,牟亦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对小华,沈鸿烈又打败了惠敏和乐玲。得知日军即将横扫鲁西北的消息后,沈鸿烈顾不上肖华,仓皇逃窜,再也无法挺进纵队。

萧华的另一只手是“射鹿”。与不同,国民政府河北省主席鲁试图以武力征服东进的抗日纵队,将萧华驱逐出冀鲁豫边界。

鲁买通民兵首领孙,为自己消灭萧华的前进纵队。孙闻仲动员他的人,并开始试图占领冀鲁豫根据地在砚山县。他扣押我党联系人,活埋抗日干部,打死我军哨兵...

萧华命令杨靖渊攻打孙的老巢,但杨靖渊壮烈牺牲。孙闻仲砍下杨靖渊的头,挂在城楼上。

萧华义愤填膺,立即派时任反奸部部长的周贯五连夜赶往砚山县大召村。一眨眼的功夫,就破了孙的老巢,孙的人马大部分投降,少数拼了老命的被消灭。

、鲁的“冀鲁联防”计划彻底失败。

在东北战场,他屡创先例。

1945年12月,肖华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2月28日,毛泽东起草了《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当时东北土匪猖獗。蒋介石在大举出兵东北的同时,大量招募土匪,并赋予他们国民党军队的称号。他们攻城掠地,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萧华先来安东剿匪,后转战临江、抚顺剿匪,又转战岫岩。两个多月,萧华指挥部队歼灭土匪两万余人,建立了坚实的根据地。

肖华(资料图)

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沈阳后,集结两支重兵同时进攻本溪。肖华和新任辽东军区司令员程坚守本溪。后来四平告急,成带领部分部队参加四平保卫战。

此时,杜已经盯上了本溪。他亲自指挥,集中5个师5万兵力,并调用飞机支援,分三路进攻本溪。面对强敌,萧华率部血战到底。

本溪保卫战历时33天,死伤俘虏国民党军4700余人,牵制了南满地区的两个国民党军,迫使国民党军转战本溪、四平战场,分散了兵力,削弱了对四平的进攻。

为了保存我军的有生力量,肖华率部出了本溪。他发现国民党军队在沈阳到营口的主要城市都很薄弱。萧华请战进攻鞍山,以钳制敌人,配合北满作战。

肖华(资料图)

经过两天激战,我军收复了鞍山。接着,萧华派兵包围了海城,并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发动了政治攻势。这时,蒋介石也命令部下迅速解决海城之围。

杜预料新一军军长可能不会愉快地执行营救任务,于是他直接去见蒋介石。第二天,蒋介石突然召见杜,说孙部已获准休整三天,并要求杜令第一八四师等待救援。

这使184师师长潘朔端非常恼火。此时,萧华挑选了30多名叛逃的国民党士兵,带着宣传资料进入海城,宣传东北民主联军的宽大政策。

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潘朔端宣布起义,震惊了整个国民党军队。

肖华指挥的安海战役,采取了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法,开创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起义的先河,为后来的国民党军起义和投降的斗争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不久后,陈诚成为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他调集了8个师共10万兵力,出兵南满。小华诱敌深入。萧华把号称“千里马”的国民党军第25师引诱到新开辟的战场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俘虏军长李正毅8000余人,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次行动歼灭一个整师的先例。

他的《长征组歌》已经成为经典。

1955年,肖华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4年10月是红军长征30周年。小华是长征的参与者。他深感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把它写出来。1964年4月,萧华因病去杭州疗养。他每天坚持看书练字,坚持写字。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比较,他认为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可以用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简洁有节奏的诗歌形式来浓缩、概括和生动地表达出来。

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肖华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经过精心挑选,最终选择了12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开始写作。他经常陷入忘我的状态,书房的灯亮到深夜。

萧华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创作热情,致力于创作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主题的长征诗歌。

肖华(资料图)

1965年7月1日,《解放军报》全文发表了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解放军文艺七月刊也发表了。

1964年12月,战友歌舞团从萧华的12首长征诗中选取了10首进行作曲,分别是:告别、突破封锁、遵义辉煌会师、飞越大渡河、翻越雪山草地、到达吴起、庆祝胜利、报喜。

借鉴了江西采茶调、苗族民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和陕北秧歌等艺术表现形式,作曲后,“长征诗”变成了“长征歌”。

1965年5月初,修改后的《长征组曲》正式排练。据歌手耿连峰介绍,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排练,7月18日,肖华重温了长征歌曲。第一首《送别》一结束,他就泪流满面,台下观战的老红军也哭了,演出只好暂停。

1965年8月1日建军节,《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演出。后来在全国各地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和支持《长征组歌》的创作和演出,大家都称他为《长征组歌》的总导演。先后观看、聆听、指导《长征组歌》创作和排练10余次,安排战友歌舞团随他出国访问。

他曾这样评价萧华和他的诗:“只有走过长征的人才会写长征歌;只有充满激情的人才能写出长征歌曲。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好事。我谢谢你。”

1975年,周总理病重时,专门让秘书向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索要《长征组歌》磁带。他听着《长征组歌》的战斗旋律,与病魔抗争到最后一口气。

半个多世纪以来,《长征组歌》经久不衰,受到海内外同胞的欢迎,激励了几代人,成为不朽的经典。

1985年8月12日,肖华因病去世,从此过上了一生。

萧华将军逝世34周年。

记住!敬礼!

(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军网微信;参考:纪实肖华、解放军报、中国军网、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军网、《长征之歌》是怎样炼成的——诗人肖华及其背后的故事等。)

中国王俊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小骆驼

编辑:胡天

编辑:任旭

提交电子邮件:zgjw_81@126.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军网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