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凤凰二八大杠自行车还生产吗,凤凰牌自行车二八杠

2023-11-30 04:15 作者:岑岑 围观:

自行车共享很受欢迎。一时间,在大城市拥堵的街道上骑着亮亮的自行车去兜风似乎成了时尚。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自行车一直是中国人最重要和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作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最鲜明的名片莫过于长安街两旁早晚自行车川流不息。

1950-1970年代

第一个“28辆车”的大事情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对普通家庭来说是彻头彻尾的奢侈品和稀罕物。现在谁有自行车都比有车更“土豪”。人们生活富裕、爱买年货的标志是“骑着崭新的自行车,拿着五颜六色的暖水瓶”。当时一辆自行车要100多块钱,而一般工人的工资每个月只有三四十块钱。买车不容易,于是一些大单位出面,为国有商业部门的员工办理“赊购”。1953年4月29日,该报第四版《中国工人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报道:“自行车、手表、钢笔、收音机等比较昂贵的商品,在许多厂矿开辟了市场。不久前,国有企业天津钢铁厂的员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530多辆自行车。

那时候的自行车不仅仅是用来骑着上下班,还有一个负重的任务。一大家子要买点重的东西,还要接远方的人,都指望这辆车了。所以虽然也有轻型车型,但最受欢迎的还是重型28寸男车,极其坚固,可以载一家三口。十岁的孩子偷偷学骑自行车,都是用这个大“28车”。时至今日,很多人仍有童年的记忆,握着车把,扶着车架,俯身把小腿放在横梁下空试图够到踏板。

人们爱护他们的自行车。很多人一买车,就赶紧用不同颜色的塑料条把横梁、车把等部位包起来,防止车漆磨损。即使不淋雨,也要隔三差五用破棉纱或旧布头仔细清洗、给自行车上油,怕生锈。

1978年后,随着生活逐步改善,耐用消费品需求全面增加,“三转一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成为大家结婚买房的必备物品。自行车到处缺货,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自行车极度短缺,甚至出现伪造倒卖自行车购买票的现象,商家捂盘惜售,利用稀缺商品拉关系。

上世纪70年代的随笔《我和京》中,老读者张书元在《我的自行车简历》中回忆说,工作几年后,全家人都试图节俭买车,但当时自行车厂家太少,像缝纫机一样凭票供应。一个车间每隔几年就有180人,才轮到他们领票,分配方式通常是抽签。运气好的话,就算不会骑自行车也一定要买,以满足孩子以后的需求,而急需骑自行车的人则盯着发愁。我家有六个人。三个人有了工作后,通过抽签赢得选票的机会就多了。有一次,我大姐很幸运的得到了一个。买车那天,大家排队,不准挑车。销售员把车从里面推出来。我们兴奋地接过了锃亮的黑色model 28永久牌男车,这是我家历史上的第一辆新车!所有权全部归全家,使用权归我,而且明文规定将来哥哥毕业后传给他,就像我小时候的蓝布衣服传给他一样。

80年代

“一人一车”的自行车王国

1981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日用机电产品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电视机等十种日用机电产品的生产,各地争相兴建自行车厂和零配件厂。1983年,全国自行车实际产量达到2758万辆。1984年7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报告,要求推进企业联盟,扩大优质自行车生产,三年内开放名牌车供应,取消门票。到1986年,仅前十一个月,全国自行车产量就达到3229万辆,相当于平均一秒钟,就有一辆新自行车出厂。

供给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很快,很多人结束了骑老爷车和大男人车的历史。街头不再是“黑骑兵”的天下,开始有了各种型号、颜色、款式的自行车,可谓气势磅礴。

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自行车年均增长超过50万辆。许多自行车已经成为北京交通的一个重要特征。到20世纪80年代末,拥有1000万人口的北京拥有800万辆自行车。除了老人和小孩,能骑自行车的人几乎“一人一车”饱和。高峰时段,在东单、南河沿、西单等路口,几乎每小时都要有两万多辆自行车通过。

虽然此时北京的路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二环路、三环路也相继建成,但是在自行车的洪流面前,压力依然巨大。1986年4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自行车交通管理的规定》:禁止逆行、骑行机动车道、争道、骑车带人、追逐竞驶等违法行为。我们的评论员文章《为了你我他》指出,自行车不是“免费的车”。随着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严格,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要求有序、规范地驾驶和行走。可以随心所欲骑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骑自行车真的成了北京人”

在自行车的鼎盛时期,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和北京的印象,少不了满大街的自行车。

据新华社报道,1974 -1975年期间,老布什和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夫人芭芭拉经常骑着“飞鸽”穿行在北京街头,他们在天安门广场前拍摄的照片多次出现在报刊杂志上。15年后,布什以总统身份访华,收到两辆“飞鸽”自行车作为特殊国礼。

1987年,本报举办“动力杯外国人看北京”征文活动,各国专家学者、外交官、媒体记者纷纷投稿。很多人用很大的色彩描述了“自行车王国”的震撼。波兰专家莱斯切克·亚当奇克写道:“自行车是中国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然而,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需要骑自行车,大胆的去北京街头,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同向骑行。我想只有那时我才能真正感觉到我是中国首都北京的居民。”

皇家公共管理学会主席魏·普罗登写道:“在北京骑自行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但还有更多乐趣。这个城市正在迅速扩张,所以游客步行很难看到全貌。如果你喜欢,你可以在天安门广场周围的街道上闲逛,或者从那里向东或向西骑行。可以拐进纵横交错的小巷,这些小巷都位于街道之间。大多数道路都铺好了,很干净。很多地方都有住户的笑声,有小商贩的叫卖声,有小商家嘈杂的噪音,但在这噪音中,唯一能听到的声音就是自行车的铃声。”而且这些投稿也承认堵车越来越严重,交通事故越来越多,让北京人不那么乐意骑自行车了。

就连外企的广告也经常想到谈自行车。1989年1月3日,本报第四版刊登了IBM大型计算机系统登陆中国的广告,标题是“2001年我们还是自行车王国吗?”广告画面中,一个孩子睁大眼睛站在一辆自行车后面,配文是:“2001年,我们可能仍是世界上拥有自行车最多的国家,但在整个交通系统中,自行车将让位于更新更快的工具。高架桥将在许多大城市占据天空空,飞机和火车将迅速扩大其服务网络,以满足未来交通的需要……”这个时候,中国绝大多数人不会想到我们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也不会想到汽车时代正以惊人的加速度到来。

90年代

汽车时代的挤压自行车空房间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机动车只有2300辆,到1978年才增长到7.7万辆,差不多20年过去了。1997年2月,北京机动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00万辆,仅6年半后的2003年8月,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毫无疑问,北京已经彻底进入汽车时代。

普通人拥有私家车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但随之而来的是骑行环境的改变,很多骑行者觉得路越来越难走了。上世纪90年代,本报连续报道过行人、自行车不遵守交通法规的问题。记者发现,行人和自行车违章严重,但为了减少违章,需要保证规则,完善设施。就市区混合交通信号灯的配置而言,都是针对机动车的,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通行权从属于机动车。绿灯一亮,机动车和自行车蜂拥而至。在一些公交站点多的路段,骑车人骑了100多米就被挤到了快车道上。再加上机动车乱停乱放,长期占用慢车道和隔离带,很多骑自行车的人不得不在长长的车龙中找缝钻。

自行车变成了“潮人”装备

虽然随着驾车出行的急剧上升,骑行出行的比例逐年下降,但与此同时,自行车也不再是简单的实用交通工具,而逐渐有了时尚、运动、休闲等新的定位。

本报记者在《时尚——自行车需求的新特点》(1993年4月11日《北京日报》第2版)中描述,款式新颖、骑行方便的山地车、变速车成为消费主流。在售出的自行车中,约70%是600元以上的中高档自行车。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记者走访北京的自行车商店发现,大多数商店里都摆满了山地车、赛车、特技车等流行款式,而普通的大众汽车则被挤到了角落里。一群自行车爱好者花大价钱装备自己,一辆带头盔眼镜等防护装备的车又成了家里的大件。

骑自行车的人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在街上,许多年轻人骑着自行车,跳上跳下...1998年,国际自行车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报纸《北京自行车的走向》(1998年6月13日《北京日报》第5版)报道了当时北京骑自行车的人的情况:我市有好几个自行车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年纪大的五六十岁,年轻的二十多岁。他们的自行车大部分都是自己买的,每辆车价值五六千元。这些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敢骑自行车从陡峭的楼梯上往下潜。他们一有空闲暇,就骑着自己的车去徒步,百花山和东灵山都很险峻。

新世纪

骑行是在选择环保。

2000年后,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选择自行车代替私家车成为绿色出行的标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行车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好办法,公共自行车系统已经在各个城市出现。“设置专用车道,归还自行车”保障自行车权利和安全的呼声日益高涨。2009年,本报曾就经济杠杆是否应该引导经济环保的出行方式展开专题讨论。调查显示,71%的北京日报网民表示支持“骑自行车应该得到补贴”。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下载“齐鲁一点”APP或在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道!我想报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