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遗传厄运恐怖片段在几分钟,遗传厄运是恐怖片吗

2023-11-30 04:08 作者:岑岑 围观:

要说基因末日的成功,就不能不提A24。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独立制作公司之一,它帮助了《遗传厄运》的上映,并取得了超过790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mtc49 media获得了87分的高分,而这只是其瞄准的独立电影之一。其他涉及的独立电影,比如《月光》《房间》,成功就不用说了。

《遗传厄运》剧照

A24参与制作或发行的电影中,不乏恐怖题材。在A24的全球票房前十榜单中,除了《遗传厄运》、《魔女》、《夜访》、《机械纪》还有三部惊悚片。无一例外,这三部电影都没有“鬼”的成分,却共同创造了上亿美元的总票房。

夜访剧照

《无鬼》惊悚片在全球大获成功的剧情中加入了怎样的魔力?相对于表面的血腥暴力和语言镜头,A24的投资思路更取决于影片是否具有社会学意义,是否能反哺观众现实思考。这正是中国恐怖/惊悚电影制片人应该学习的。

北美一位影评人曾提出一个好电影应该具备的范式:角色驱动情节而不是情节驱动电影。只有主要人物做出选择,叙事才能产生震撼的印象,人物的自我变化也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但是实践这种范式的电影太少了。以《致命弯道》和《山那边有眼睛》为例:本文提出了一个离奇曲折的变异种族(自然环境),用既定的不变性让误入歧途的游客走向注定的结局。说白了,这些电影中的主角都被编剧刻画成了“傻子”,这让很多影迷提炼出了“恐怖电影中的主角都是胸大无脑”的固有认知。

遗传厄运

这三部电影《遗传厄运》《女巫》《夜访》完全颠覆了流行恐怖片的套路,真正映射了这种范式。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以家庭为单位,单一视角叙事,提供了轻微的疏离环境,但结局完全由主角的选择驱动。所以很容易理解他们的前提,但是很难猜到电影的结局,对得起主角的智商,对得起观众的智商。

看了半年多的《遗传厄运》,大部分影迷都能搞清楚,片中的“奶奶”有很大问题。一家人被各种风吹草动吓坏了,连小女儿也意外夭折,但结局始终笼罩在迷雾中。无法知道这对父母能否成功自救,甚至怀疑这种自救是否是一开始就误导观众的错误行为。观众为结局感到惋惜,因为片中的母亲付出了一生,也足够努力,却被大恶打败。讽刺的是,在纯无脑的恐怖片里,观众乐于看到主角被杀。

女巫的剧照

《魔女》和《夜访》也是如此,都有不完美的结局,在“人的影响”这个层面上更是糟糕。危机刚出现的时候,一家人拼命挣扎,gg死去,恰恰是这些家庭的人性选择。他们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在平凡的故事中诞生了许多高层次的感情,最终欢呼雀跃,大卖。

鬼书

另外,A24的恐怖片虽然故事离奇,但却具有很大的社会学意义。就像巴尔巴杜的鬼故事用德国表现主义夸大了很多裸露的意象,实际上是在歌颂濒临崩溃的家庭的重聚,《遗传厄运》、《女巫与夜访》都关注家庭互不信任的过程,人物心理和情节的纠结所形成的变化取代了“恐怖意象”作为核心视点。《机械姬》也是如此,其表达极具未来主义意义。它从技术预测的角度研究了AI技术的应用对未来的一些影响,并警告了快速变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机械姬》剧照

在穷尽幻想的同时关注根源于现实的问题,是A24电影的高明之处。《遗传厄运》通过异端关注社会化的家庭隔离问题(祖母隔离母亲,母亲隔离儿子),《女巫》通过塞勒姆女巫审判关注当局对异教徒(弱者)的迫害,《夜访》通过瘟疫病毒关注美国社会的集体焦虑。这些背后的挖掘往往是中国电影所缺乏的。

曾几何时,中国也出现了《午夜歌声》《暗房孤魂》等恐怖巨作,成就了国产恐怖片的黄金时代。但如今,这些能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就像电影里的人物一样,被社会孤立,被大众遗忘。

随便拉几部2018国产恐怖片给大家“致敬”。标题一样,海报相似甚至抄袭。故事无一例外地归结为精神问题和复仇,带给观众的恐怖还不够。如何才能深度解读和回味它们?

可惜国产片已经证明了一个伟大的故事可以不用鬼来讲,现在却需要用谐音“悖论”和各种诡异的画面来鼓捣一堆儿童故事。显然,A24恐怖片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为了让恐怖片进阶,为了挣钱,只能把“恐惧元素”作为噱头,用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勾勒社会问题,从而在市场上赢得高分。

淘宝电影彩蛋节,赢了一个彩蛋爆,就免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