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她的去世,让更多女性意识到自身的边缘化困境

2023-11-29 10:31 作者:岑岑 围观:

哭了,韩剧又开始放大招了

宝子们有看《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吗?这部剧全片围绕着精神病院展开叙事,主角是我们生活中的“异类”——

他们是抑郁症、躁郁症,亦或是精神分裂的患者。

这些人是小众群体,是社会边缘人,而羊之前也给大家科普过,在抑郁症患者里女性的比例要比男性更高。

剧里同样如此:这里有平衡职场和家庭筋疲力尽的妈妈,有被原生家庭压到无法喘气的女儿。

因为有病,她们成为了边缘群体,而因为是女人,所以在因社会上认定的“女性职责”而心理崩溃时,也不会被人过多关注。

“我们都曾在白昼和黑夜之间迷离奔走。”

边缘群体,特别是边缘女性,也会迎来清晨吗?

先从一部电影说起:

《马丁·盖尔归来》

1548年,法国的一个小村庄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整天游手好闲的农村男人马丁突然抛弃了家庭,就此下落不明。

七年后,马丁突然回来了,他说自己这几年一直在参加战争。

不过马丁的性格和行为都改变得非常彻底:温文尔雅勤劳能干。

因为拥有着马丁的身份和记忆,所以村里人很快便接纳了他:从身材瘦弱到身强体壮,从大字不识到书写流利,从好吃懒惰到勤劳负责。

人们惊喜于马丁的上进,也因为他的改变而认可他。

当然,马丁的身份最后还是败露了,因为在一场与邻居的纠纷案中,真正的马丁出现了。

电影具体还讲了什么羊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宝可以自己去看,羊真正想说的是贝特朗。

作为马丁的妻子,马丁离家出走的时候她还不到22岁,因为丈夫离家,贝特朗在婆家不受待见却又无力反抗。

她没有丈夫,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寡妇,是那个年代的异类,所以男人调侃她,女人议论她,一切流言蜚语都可以肆无忌惮地传开。

后来真的马丁回来了,所有人都知道最开始的马丁是冒牌货,但贝特朗坚决否认。

一个人真的会被另一个人替代吗?

不能,除非认识的人希望他被替代。

即使当假马丁承认真相之后,贝特朗也矛盾地期待着他真的是自己的丈夫。

这件事表面来看是贝特朗疯了,本质却是源于那个时代女性话语权的极度丧失。

被非议不能反抗,被“虐待”不能离婚,当人生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时,你说贝特朗会选择谁?

这桩案子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人们只聚焦于它的离奇,却从未有人深入探讨过贝特朗。

直到《马丁·盖尔归来》请了娜塔莉·戴维斯来做电影指导。

娜塔莉·戴维斯是美国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也是微观史学的学者。

何为微观史学?简单来说就是把宏观的历史概念变成细碎的生活画面。

16世纪的法国妇女因为中世纪封建思想的压迫,不仅地位远远低于男性,就连法律也不允许她们拥有作为人的权利。

戴维斯站在女性立场,在影片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剧情来强调在绝对的父权社会中女性的悲苦处境。

这部电影仅仅是在说人性吗?

不是的,它也在替那个年代的女性发声。

越过只拥有过短暂性生活的少年期,越过那场失败的被抛弃的婚姻,贝特朗期待的是一位与丈夫截然相反的爱人。

很多人觉得贝特朗的选择是人性对利益的追求。

但本质是女性因不受社会法律保护只能寻求男性的庇护,在贝特朗的处境下,她不得不帮假的马丁圆谎。

人类的历史变迁不单是几个人的闪耀,而是整个群体的推动。

聚焦于看不见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本身的形成。

边缘女性也能成为主角

“就算课程是关于文艺复兴里的男人,但终究出自女性之口,由女性之耳所听,并被一个教室的女性讨论,所以女性能够清楚地决定什么是真的。”

这是戴维斯在大学任教时的原话。

戴维斯和别的历史学者不一样,她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研究社会里的「边缘人」。

所谓的历史边缘人就是指在宏观角度上对历史没有推动作用,是会被忽略的渺小存在。

比如农民、奴隶、以及千千万万的女性群体。

比如在《马丁·盖尔归来》的创造中,戴维斯为了能写好贝特朗,她收集了很多16世纪的婚书、买卖合同、遗嘱等史料。

凭借这些她推断出那个年代的女性生活、地位,并且在书和剧本里都强化了女性的个人生活。

她还专门为边缘女人们写过书。

可这本书有多边缘呢?甚至在今天的豆瓣都只有短短四条书评。

《边缘女人》讲了三个女人的故事:擅长经商的莱布,投身教育的玛丽,和每天研究毛毛虫的梅里安。

她们生活在17世纪,所以她们三个是世人眼里的疯子。

在欧洲最恶臭的中世纪,女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生活辛苦,报酬缺失,甚至被宗教定义为原罪本身,连月经也被认为是肮脏的存在。

那时候的女性甚至连自己的初夜都不能做主,因为有“初夜权”的存在。

初夜权在拉丁语中意为“领主的权力”,在当时的宗教氛围下,人们认为未婚女人身上有“毒”,所以女性要献把身体先给贵族领主求得圣光庇护。

女人如果想生活得好一点只有两种渠道:一是生来就是贵族,二是嫁给贵族男性成为贵族。

女人生活质量如何一般是由丈夫决定,因为她们自身并没有多少权利。

《边缘女人》里的三个人物是被当时社会所唾弃的,但戴维斯却着手档案、自传、回忆录甚至是画作去挖掘历史上的无名之辈。

在她的笔触下,历史成为了真实的画面——

她们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谁的缪斯,她们从未淹没在母亲的身份中,也从未作为妻子而被抹杀。

这三位“边缘女性”,却微微撼动了那个坚不可摧的男性世界。

她们做了什么呢?她们只是成为自己。

在史学进程中很多人会忽视小人物的存在,女性作为男权社会里的“客体”更是研究边缘。

而戴维斯早在60年代就开始研究妇女了,1971年她还创办了北美最早的“妇女史专题”历史课。

在大多数女性是NPC的历史领域,是戴维斯让女性成为了真实的人,她还原了她们的人生。

为什么我们需要戴维斯?

羊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其实也是想缅怀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人物。

娜塔莉·戴维斯在上个月去世,但正如她著作在国内的知名程度一样,基本无人在意她的死亡。

大家不觉得遗憾吗?

在历史领域为女性制作注脚的人走了,从此妇女史少了一位领袖。

我们需要戴维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女性需要被聚焦。

那些因婚嫁而得不到土地的女性

那些在男性暴力事件里失声的女性

那些为了传统风俗牺牲身体健康的女性

她们是我们中的一员,可她们里的大多数都被淹没在人群中间。

这个时代的人喜欢噱头,崇拜强者,很少有人愿意聚焦无聊的人类,特别是这类没什么能力和渠道发声的群体。

戴维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对于妇女史的研究,为我们构筑了一副完整的历史画像——

这个世界不仅有成功者和改革家,还有农民、工人、商贩以及无数被困在男权秩序里无法翻身的女性。

真实存在过的人不该被忽略,历史上那些看似普通的、渺小的身影身上,其实也记录着我们的影子。

为什么没有话语权的女人总是成为历史的背景板?

因为这个世界上只诞生了一个戴维斯,而我们却需要更多——

“企图抹去历史中粗粝和奇怪的地方,按照我们熟悉的现在的样子打磨过往的棱角并重塑它们,只会使我们更难以构想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