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乌盆记全集,乌盆记恐怖吗

2023-11-26 09:02 作者:岑岑 围观:

2015年4月17日《五盆物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鬼剧。如果按照案件发生的时间计算,至今已近990年。

可能有人会笑:一部杜撰的剧,值得这么精确的考证?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了解中国戏曲历史的人都知道,“鬼戏”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庞大家族,历史悠久,剧目众多。《武盆记》的剧情恐怖程度,可能比不上《探幽记》。论犯罪的奇诡性,可能比不上《九块表》。为什么《武盆记》的名气远超其他剧,被誉为“中国第一鬼剧”?

《五盆记》的作者是元代一位不知名的戏曲家,原名“叮当壶鬼”。单从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一种邪恶的童趣。经过历代戏曲家的改造,改名为吴笔集,又称齐或定远县。故事的情节没有太大变化:南洋绸缎商刘世昌办理了退房手续,回到定远县的家中。雨下得很大,他只好和窑主赵大家一起过夜。赵达和他的妻子萌生了发财的念头,在酒里放了老鼠药,毒死了刘世昌,把尸体剁成糊状,混在泥里烧成黑盆。三年后,张别谷,一个草鞋老头,向赵要钱,赵将军把吴笔抵押给他。刘世昌的鬼魂带着张别古回到家里,似乎要请他代自己申诉冤屈。张别谷带着五盆向包拯告状,终于替他报了仇。

一部好的恐怖小说或惊悚电影能让我们欲罢不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贴近生活”,有可能真的出现或发生。在古代,武盆记无疑比檀阴山或九更天更真实:独自行走在无边的旷野,走在车辙或兽迹上,暮色已晚。很容易想到我的漫漫征途,或者我那些在古代曾经销声匿迹、难觅踪影的亲人朋友,想到他们在《穷途末路》中的悲惨境遇,不禁毛骨悚然,潸然泪下。

更何况这部剧的故事背景有很多隐情。比如开头提到的案件时间应该是公元1026年,因为包拯在任定远县令期间审理过此案。包拯二十七岁考中进士。之后先被朝廷任命为大理法官,后又被任命为建昌知府。因为不想远离年迈的父母,他辞职回家了。不久,朝廷任命他为河州税吏,又由龙图阁直学士刘军推荐他为定远县令。时间是宋仁宗七年(即1029年),任期一年。尽管包拯的立场一再变动,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的政治声音都闪耀着光芒。明朝嘉靖年间的知县高鹤在《重修定远县志》中评价:“(包拯)尝为定远令,清正廉明,知真端庄,革除积弊,以勇留职,听烛而藏,果敢而正。忠信教民,成绩有目共睹……”根据《吴笔记》涉案人的陈述,被害人刘世昌是在“前三年”被害的,由此不难推断出案件发生的确切时间。

此外,《五盆记》对尸体的处理也很惊人。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对死者有深仇大恨,才会肢解并焚烧尸体,造成“尸骨无存”。因为财产引发的命案,凶手的重点是转移财产,被害人的尸体一般是被遗弃或者草草掩埋。按照《吴笔记》里的情节,赵达夫妇杀了刘世昌后,赵达本来想“抬出去埋了”,但他的女人反对:“如果被野狗拉出来,被人看见,岂不是劳民伤财?咱们把他们的尸体剁成肉酱,拌在泥里烧成锅子,连神仙都找不到!”抛开凶手的残忍不谈,赵夫人的这种处置方式直到现在都有点“高智商犯罪”的意味,因为焚烧是销毁尸体证据的最佳方式,也是法医科学至今面临的难点之一。面对被肢解的尸体,法医人类学家往往可以通过纹身、骨骼特征、血型、DNA甚至内衣品牌,帮助警方找到受害者,追查罪犯。即使头骨已经进行了裸骨处理,法医人类学家仍然可以通过头骨修复技术还原受害者的真实面目。但一旦尸体被烧成灰烬,再坚硬的骨头也会变成白色的煅骨,几乎无法提供任何线索和证据。事实上,在这类案件中,能帮助警方的往往不是受害者的骨灰,而是骨灰中遗留的“体外之物”,比如心肺手术时用来缝合胸骨的不锈钢缝合线、瓷制假牙等。聊胜于无。让我们猜一猜:如果刘世昌事件发生在现在,会发生什么?坦率地说,除非赵达自首,否则警方很难抓住真凶...除此之外,赵达夫妇还把刘世昌的骨灰在泥地里烧成了黑锅,完全固化、物化、异化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可谓极度恐惧。

吴笔姬成为“第一鬼剧”还有一个原因,不得不说是太多历史文化名人“关照”了这部剧。

吴笔的故事跌宕起伏,唱功优美。刘世昌变成鬼后,穿着纱布和肥皂外套,双手下垂,形象既恐怖又悲伤。许多著名的老演员曾经竞争表演,其中最著名的是谭鑫培。谭鑫培一生出了七张半唱片,都是百代制作的宝石针唱盘,包括《吴盆记》。四喜班状元的《武盆记》,采用了一段长反,唱得流畅婉转,多带低音,更适合表达悼念死者的情景。光绪年间,慈禧太后邀请英国使团聆听谭鑫培的《吴笔记》。席间,慈禧太后问英国大臣是否明白。牧师回答说:“我听不懂歌词,但我从演员悲伤的歌声中感觉到一个鬼魂在哭泣。”可见谭老板对的生动表现。

1950年7月,以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周扬为首的“戏剧改良委员会”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发布了禁止演出《吴盆记》等12部传统剧目的决定。《武盆记》被禁的原因是“舞台形象过于恐怖,宣扬迷信思想”。1957年上半年,为了说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了《乌盆纪》。他说:“以前剧目管控很严,不允许演这个演那个。既然已经上映了,吴笔记和保...所有人都来到舞台上。这种现象怎么办?我认为跑步很好...我觉得这种剧完全可以。是否站得住脚,有多少观众,让实践来评判,不要急着封杀。”

正是在这样一种开明开放的文学思想影响下,1957年5月,包括《吴笔记》在内的禁剧被全面解禁。但由于历史原因,《吴笔记》仍未能上演。直到1986年,文化部才发文表示,吴笔记可以按29年前解禁时的要求“适当修改和恢复”。

中国戏曲舞台再现吴笔记已近十年,影响最大的是由马志明、王佩瑜、邓沐玮等名家联袂演出的“混搭版”,独树一帜...说到这,还是梨园的老原则。一部剧要想代代相传,三样东西缺一不可:一是书好,二是有名的人物多,三是受人推崇。《吴笔集》出版至今的几百年里,书的好不言而喻。难得的是无数著名演员在演,无数专家在用各种方式吸引眼球。很难成为“第一鬼戏”。(胡)据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