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封神封主题曲,封神bgm

2023-11-24 23:55 作者:岑岑 围观:

作者 | 纳豆,策划 | 钢蹦

发布 | 深瞳音乐(ID:deepfocusmusic)

十年磨一剑,《封神第一部》来相见。

在中国电影史上,大概没有一部电影能比它更有话题性了。

“电影工业化”“三部连拍”“封神IP”“30亿巨作”“全明星阵容”……

在各种buff叠满的情况下,《封神第一部》终于在2023年7月20日上映。上映19小时小时,票房已经破亿。

影片表现如何,各位看后应该各有想法。作为音乐媒体,我们主要还是聚焦于影片音乐相关的部分。

谈及影片的音乐,《封神第一部》音乐总监/作曲蒙柯卓兰很开心爽朗地笑了,“很满意,能够完成已经很不错了”。

蒙柯卓兰是国内知名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与导演乌尔善曾在电影《画皮Ⅱ》、《刀见笑》中多次搭档。

此次,蒙柯卓兰在《封神三部曲》影片中除了音乐监制的工作外,还负责叙事内音乐的创作,也就是影片拍摄时已经客观存在的音乐,美国作曲家 Gordy Haab负责影片配乐作曲。

说起Gordy的名字,大家可能还有些陌生,但说起代表作是《星球大战》系列游戏作曲,很多人可能都会恍然大悟。他也被称为好莱坞顶级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的继承人”。

如何呈现殷商时期的乐器?电影音乐是否体现出神话故事的古代中国魅力?疫情三年,拍摄幕后有哪些故事?《封神第一部》背后,折射出中国影视音乐的发展几何?

带着这些问题,深瞳音乐与你一同走进《封神第一部》的音乐世界。

一、三组关键词,听懂《封神第一部》音乐

冀州城下,百万大军齐整划一,马蹄、战鼓、投石等纷至沓来,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古战场。

昏黄灯光下的质子战舞,20余位质子体魄强壮、步伐铿锵,整段场景都是男性阳刚美学的注解。

气势恢宏的登基大典,随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Low C男低音演唱,配合高亢的群笙合奏、殷商乐器和舞蹈在镜头中一一闪过,拉开了商王殷寿主政的序幕。

姬发归乡途中,夕阳旷野下,一人一马飞驰而过,少年英雄的张扬与思慕家乡的柔情,伴随着悠扬的笛声在这里巧妙融合。

还有鼍鼓、箎、筑、编镈、编铙等古乐器,虽然它们的身影在影片中只是一晃而过,普通观众可能看个热闹,但圈内人却能看出一些门道和惊喜。

在深瞳音乐看来,有3组关键词是听懂《封神第一部》音乐的关键。

(质子战舞)

1.厚重感与想象力

古朴与力量,这是蒙柯卓兰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封神”IP其实是个充满矛盾感的IP。

它成书于三教合流背景下的明朝中后期,关注的却是当时并无多少可考据的殷商时期,天人交战、开榜封神,其中又有大量神仙妖魔的元素。

说它是历史小说,不如说是神话史诗。而它的知名度,则仅次于四大名著。可以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封神情节。

所以每次封神IP影视化时候,总少不了考据党和神话党下场掰扯。

不过,乌尔善是个“考据党”,在音乐上也希望能尽可能呈现殷商时期的风貌。

有了这样的想法,蒙柯卓兰和音乐主创团队一起,从2017年就开始在全国各地采风了。

没错,比电影开拍还早一年。

乐器的复原还简单一些。从河南、湖北省博物馆中展出的曾侯乙墓等商代文物中,从古乐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从绛州鼓乐团的考察中还能一窥究竟。

通过专家考据、出土文物的形态,结合电影叙事需求,音乐团队一一参考这些早已失传的古代乐器形制,再交给道具组制作仿制。

(《封神第一部》中出现的上古乐器道具,上下滑动查看)

但音色的呈现难度就更大了。

在为期半年的课程中,音乐团队和老师反复讨论,影片中涉及到殷寿的鼍鼓、伯邑考的箎、筑、瑟等乐器,它们的音色要如何用现代音乐来模拟,这些就要交给想象力了。

鹿台宴饮,是片中难得将古乐作为主角的场景,蒙柯卓兰在采访中分享了这场拍摄的幕后故事。

(殷寿与伯邑考)

影片里,殷寿击鼓酣畅淋漓,伯邑考吹篪一气呵成,古朴厚重的鼓声与箎声交相辉映。

鼍即鳄鱼,为尊重历史,音乐团队和考古老师几经商议,最终定下了方案。

但现代鼓以光滑牛皮为面,制作工艺精巧,鼓声过于通透,怎么办呢?

最后灵机一动,现场找来了湿毛巾给鼓面“湿敷”,一遍遍擦直至软塌,这样再打出来的声音就比较古朴了。

伯邑考吹的箎,虽然外形参考了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箎,但现代工艺制成的篪音色明亮华丽,一听就觉得有些出戏。

最终录制音乐时,还是选择了笛子。只是把降E小调笛子的笛膜用厚实的医用胶布替代,让震动更弱一些,音色的颗粒感和厚重感也就出来了。

久石让曾将电影配乐的作用描述为创造一种“虚假之中的真实”。在《封神第一部》中,湿毛巾、医用胶布等也能在古乐中堪当大任,这确实是很难想像的。

2.东方情感与西方旋律

乌尔善曾将拍摄《封神三部曲》形容为“造梦”。

对应到音乐中,影片采用了瓦格纳歌剧式的创作方式——即让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专属主题,再通过主题音乐的发展来讲述故事。

通俗地讲,只要这个音乐响起,哪怕人物还未出现,观众也能知道接下来出场的是谁。仔细听的观众,应该会发现,朝歌、西岐、昆仑,在影片中都有对应的BGM。

也因此,擅长写作结构工整、配器浑厚的古典主义浪漫派作曲家Gordy Haab就成为了首选。

配乐的设定以英雄主题和情感主题为创作基础,在此基础上,为主要⻆色变奏出与之匹配的⻆色主题。

蒙柯卓兰提到,其中最为核心的英雄主题,甚至修改打磨了50余稿。

英雄主题是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少年姬发意气奋发、骁勇善战,以远在伦敦和维也纳的爱乐交响乐团的管弦乐演奏为底色,辅以中国的鼓、镲片等。

情感归乡主题中,中国传统乐器笛子则挑了大梁,古朴悠远的笛声配合双簧管等交响乐器的演奏余韵绵长,气势磅礴中又透着内心的柔软。

(姬发回归西岐)

其实中国古代乐器在交响乐中一并呈现并不稀奇,但以往古代乐器总是作为点缀。

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所言,“电影音乐其实强制让观众进入某一状态的工具”。

在《封神第一部》中,大量的中国古代乐器音色的出现,更多是一种氛围营造,把观众沉浸于当时当代。

上海录的鼓,成都录的埙,北京录的笙,伦敦和维也纳录的交响乐,洛杉矶的Gordy和北京的蒙柯卓兰在线监制。

在日升日落间,中西合璧的音乐内容互补互动,为影片的角色塑造增色不少。

3. 工业化与大制作

提到《封神第一部》,很难绕开关于电影“工业化”的讨论。

在乌尔善的理解中,电影工业化就是工业体系一样,建立一套可复制的标准和流程,而《封神第一部》就是他的电影工业化试验田。

20多个职能部门、最高峰同时在组2800余人的剧组,在现场有条不紊地运转,是典型的工业化特征。

但在蒙柯卓兰看来,音乐制作与工业化之间关系不大。“虽然对于电影音乐的制作我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但电影音乐制作总体上还很个人的”。

音乐团队分工各异,每部影片题材不一,每位导演的风格也不同,音乐制作需要结合影片内容与导演具体沟通,再进行制作。

即使是相同类型的影片,只要导演不同,音乐团队的工作就会产生变化,很难像流水线一样,复制流程、固定作业。

(登基大典)

譬如《封神第一部》的音乐,影片开拍前完成了叙事内音乐的创作,配乐部分因疫情原因采取了多地云录制的方式,整个音乐团队有近200余人,甚至连片中的乐师都是专门邀请到专业音乐演奏家来出演而非普通群演。

这是基于影片大型神话史诗类型、导演与音乐总监的充分沟通,更是基于导演对音乐制作预算的宽容。

要知道,《封神第一部》的音乐投入并不低。

蒙柯卓兰提到,导演乌尔善对音乐制作的预算是“不设上限”。

不设上限到底是多高?

据片方透露,整体音乐制作占《封神三部曲》制作成本的1%。

虽然1%比例看起来不过尔尔,但考虑到影片三部曲制作成本为24亿,平均8亿/部的成本下,800万/部音乐制作成本其实已经算不错。

倘若其中有一个因素变了,便是无法预料音乐制作上会有什么变化。

但如果跳出音乐制作的框架,从整部电影的角度来看,高度完成的音乐内容就是成就《封神第一部》工业化的重要一环。

二、百年国产配乐,敢问路在何方?

美国指挥家孔泽尔曾说,“电影音乐是现代音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电影音乐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电影本身更具有艺术价值。”

早在19世纪默片时期,为增加电影的观赏性,放映时影院往往会邀请乐队和解说员在一旁,乐队奏乐烘托氛围,解说员则承担了剧情讲解的功能。

因此,电影配乐从诞生以来就在艺术性之外更凸显功能性的特点,它是艺术家,更是故事家。

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电影音乐与电影愈发不可分割。

一般而言,电影音乐的作用主要有以下4种:凸显故事主题(片头/片尾曲)、刻画人物性格(人物主题曲)、烘托电影主题(插曲、叙事类音乐)、提升传播效应。

以《封神第一部》为例,其音乐功能性最突出的案例,可能是在影片最后两波彩蛋之间安排的两首片尾曲,由于每部分的字幕时间有2-3分钟,如果没有片尾曲加持,不少观众应该是坚持不到彩蛋了。

国内最早的电影音乐,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野草闲花》,其中主题曲《寻兄词》是中国电影音乐的诞生标志。

但发展近百年,电影音乐的“分量”,总有点弱弱的。

《2022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影视剧音乐、游戏音乐、动漫音乐的总产值约7.4亿元,同比增长15.2%。

其中,影视剧音乐产业总产值约为2.96亿元,同比增长36.4%。根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

在百亿票房面前,电影音乐占比实在杯水车薪。当然,这也是有实际原因的。一切向票房看齐的市场导向中,电影配乐贡献无法计算。

诚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配乐带动电影的案例,如《体面》之于《前任3》、《画心》之于《画皮》。

但一方面,这些都是影片主题曲/插曲;另一方面,终归更多的观众是因为导演或演员走进影院。

因此,国内电影配乐占电影整体预算的比例大约在1%(《封神第一部》也不例外);而在欧美,一般能达到5%-8%。

(《2022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

在百亿票房面前,电影音乐占比实在杯水车薪。

当然,这也是有实际原因的。一切向票房看齐的市场导向中,电影配乐贡献无法计算。

诚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配乐带动电影的案例,如《体面》之于《前任3》、《画心》之于《画皮》。但一方面,这些都是影片主题曲/插曲,另一方面,终归更多的观众是因为导演或演员走进影院。

因此,国内电影配乐占电影整体预算的比例大约在1%,而在欧美,一般能达到5%-8%。

预算的低天花板,直接限制了内容的发挥。

团队配置上,国产片基本以“小团队”形式一手包圆为主,可能从对接、写作,到编曲、录制,也不超过10个人。

而好莱坞成熟配乐团队人数上百甚至更多,《星际穿越》的音乐制作汉斯·季默团队中仅作曲家就有十几位,而正式员工则有200多人,人一旦多了,专业分工也就更加细致。

时间周期上,基于经纪团队制度,欧美影片中编曲与导演基本会在拍摄前进行充分的沟通。

而国产片中,不少都是拿着成片给配乐,能有一个月制作周期都算不错。一个案例是,窦鹏为《致青春》作曲时,距离影片上映只有21天了。

不过,也有“少数派”的导演不愿将就。

90年代,尔冬升因不满《新不了情》的原版配乐,曾苦求陈勋奇出山重制配乐,最终影片和配乐都大获成功。如张艺谋、顾长卫、王家卫等,也愿意为电影配乐花费更多心血。

最近的案例,是韩红为《满江红》制作配乐时,曾与张艺谋书信往来8个多月交流心得。

而今,从前的“少数派”也逐渐成为主流。

就如《封神第一部》电影音乐,无论从成本预算、制作周期、制作团队还是完成度上,其实都给了从业者一种信心。

当然,在肯定《封神第一部》音乐的同时,我们同样看到一些问题:

1、配乐的密度与强度

通常来说,电影开场前五分钟的音乐特性、密度,决定了整个影片的音乐调性和密度。

毫不夸张的说,从《封神第一部》开场冀州大战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就差不多把“史诗巨作”的氛围拉满。铺天盖地的交响乐,战场厮杀的人马声,一场场一阵阵,无论是密度还是强度都是极大的。

不少人对影片音效的呈现表示满意,“有史诗感”“鸿篇巨制”“与剧情结合得很妙”,但也有人表示是美则美矣,但有些吵人。

虽说电影音乐的好坏是个玄学,配乐的密度和强度不仅是片方决定的,也与不同影院的播放设置有关。

但如何兼顾好讲述好故事和不喧宾夺主的微妙平衡,让音乐不再有“耳膜不能承受之美”,应该是电影音乐人研究的核心命题。

2、电影音乐工业化的可能

电影音乐能不能实现工业化?就笔者个人而言,是可以的更是必要的。

虽然音乐有个人和艺术的气质,可变量太多,但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成熟的经纪团队、版权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电影音乐工业化的重要因素。

经纪团队能让电影音乐人摆脱小作坊模式,专注于创作,不再为谈合作等琐事头疼;版权制度能保证电影音乐人的可靠收入;而人才培养体系则是产业可持续运行的基石。

当这些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都被打通时,电影音乐工业化也就日渐清晰了。当然,从目前来看,这条路依然漫长。

行文至此,已是末尾,还想再写点更个人的想法:

《封神第一部》结束后,演职员表漫长滚动,其中几个名字都已经加框,不禁令人有些动容。

从14年策划至今,它已有10年历程。这是《封神第一部》的十年,更是很多电影人的一辈子。

此刻,由衷希望,它能等来属于自己的观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