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小时候看的刑侦纪实,小时候的刑侦剧

2023-11-24 23:53 作者:岑岑 围观:

《双探》有“门槛”的观看方式催生了一批“高质量观众”的剧评输出,台湾地区爱奇艺国际频道上演着重口味悬疑刑侦的《逆局》。银十月欧美频道要回归的是诸多刑侦剧的致敬鼻祖&曾经驰骋美剧罪案刑侦15年的金牌老将《CSI》,主题曲《Who are you》响起让你梦回童年。嚯~高质量观众且不说,谁是让你童年阴影的高质量刑侦国剧?呵呵~剧可说~

1

蝙蝠

提案: 《红蜘蛛》《探长欧光慈

难逃法网

最近关注了劳荣枝案,越看越觉得熟悉,被遗忘的童年阴影再次被唤醒。

有人还记得21年前,有一部以女性犯例为题材的电视剧《红蜘蛛》吗?这部剧记录了大概十个女性犯罪者在临近生命终结时忏悔的故事,她们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形象,有人身世可悲,有人被欲望驱使,有人则是为情所困……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们最终都走向了犯罪道路,并被绳之以法。

其中有个案件讲述的就是一个美艳的小姐米兰,利用美貌勾引了富商,将他绑架后向其家人勒索,并把富商囚困在铁笼之内致死。当记忆被唤醒,一查才发现,这集故事就是以劳荣枝案为原型改编的,21年前电视播出的时候,故事里写着真正的米兰潜逃了,21年后,她最终还是难逃法网,这就是天网恢恢吧。

可以看出,内地剧在新世纪伊始,刑侦破案题材异常活跃,《燕赵刑警》、《刑档内幕》、《重案六组》播出之后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至此,为了不让犯罪者根据影视作品学习反侦察手法,后面的刑侦剧题材多不展示办案技术和方法了。2001年《探长欧光慈》的播出算是当年特别独特创新的元素,全剧一共10个案件,李诚儒饰演的欧光慈以推理的方式破案,探案手法也都不走寻常路,有点致敬本格推理的感觉,当然案件也都比较荒诞离奇。其中第二个案件《玫瑰园疑案》还涉及异装、同性、双性等劲爆内容,从当下的尺度来看应该是不能再问世了。

2

鹦鹉螺

提案:《深瞳》

地狱摇篮曲

我其实是推理剧的粉丝,所以对场面没那么血腥的福尔摩斯或者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剧是热爱的,但对那种血淋淋的恐怖刑侦剧有点免疫。不过看的极少的所谓刑侦剧当中,有一部的氛围感,是让我现在还心有余悸,但又时不时还想再看的剧,那就是比较古早,大概是2009年前后在国内播出的《深瞳》。这部剧据说改编自日本著名的侦探IP《金田一》,但我没看过后者,无法比较,只说《深瞳》。说《深瞳》的氛围感做得好,是因为它的节奏蛮快的,两集就破案,没有那么多枝枝蔓蔓啥的。

那个时候又没有在线播放,都是深夜档某个频道播出看两眼,最吓人的一幕是某两集,先是兔子被活活刮了(没有正面表现),然后是夜半里回荡的歌声,说真的,那个氛围感的营造,我觉得头发就直起来了一样。然后文化馆的一幅画上,一个女人的头发在慢慢生长,真是吓破了胆,直接换台,但过了一会又换回去——几个小流氓接连自杀,看得更发毛,又换台,欲罢不能,又换回去……最后知道了那歌声叫《地狱摇篮曲》,真的,一辈子都不想再听到这首曲子了。接近尾声的时候,歌剧院的舞台连环杀人案,也是看得人心慌慌。

后来才知道这部剧的导演是侯明杰,他之后导演的《说出你的秘密》,也是走心理氛围的悬疑路线,蛮惊心动魄的,就是再后来他就没啥更吓人的作品了,也是挺遗憾的。

3

小羊

提案:《西安大追捕》

《中国刑侦一号案》

魏振海来抓你了啊!

作为西安孩子,都有一个童年阴影,这直接导致家长那段时间吓唬不听话孩子的口头禅是“再不听话,魏振海来抓你了啊!!”是,这就是当年在西安家喻户晓后来被改成电视剧震惊全国的《西安大追捕》。而换到北京孩子身上,同样的话则改成“等着白宝山把你带走吧!!”作为1997年公安部挂名督办的大案,这个案子也还原成一部想起来就脊背发凉的电视剧《中国刑侦一号案》。

前段时间因为做功课又将这两部片子拿出来重温,那种牙齿打颤的真实感依然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真实性的高度还原。你能够在《西安大追捕》里看到警察从迷雾中一点点的剥离出线索,最终抓到魏振海的全过程,也能在《中国刑侦一号案》里看到白宝山在乌鲁木齐火车站那次一人干掉二十个普通群众的枪战戏。

很多观众感慨时代进步了为什么刑侦题材反而越来越不好看了?其一,技术的进步已经让当初以本格推理为先,硬核警察查案的过程再无可能。就像羊作为一个本格推理迷,无比迷恋土屋隆夫的行文和他构建的推理世界,可如今硬核的推理这些年真正入眼的也就是大山诚一郎的《字母表谜案》,擅长刑侦推理的日本现在也已经是社会派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宫部美雪的天下。第二,有些刑侦剧开发如今更是带着镣铐跳舞,技术进步了,但不能言说的限制反而更多。就像热播的《双探》中,观众诟病老段怎么就能前一秒看到车牌号下一秒就杀去现场了。嗯,有些技术不能讲。如何面对这个不能讲破案手段的情况,还得玩出花来的游戏呢?

所以,忽略案子讲究人性的社会派现在也是一条出路,几部东野圭吾的作品之后会陆续推出,如《隐秘的角落》一样把观众的重点引向关注人性善恶才是王道。就如一位导演前辈的话“犯人不是一生来就是如此,他为什么会变成如此?到底经历了什么?这是我们想看到的。”硬币正反面,善恶的边界感,真的是刑侦剧如今最迷人也能够展示的底色了。如果你对这类题材也有兴趣,可以去找来吕铮的东西读读,已经影视化的《三叉戟》,讲提审专家的《名提》都很硬核,公安部作家出身的他写的故事不花俏却全是干货。

4

橘座猫

提案: 《重案六组》系列

利剑出鞘 绝佳战友

说起刑侦剧造成的童年阴影,物件和场所比案件和人名更先跳出:巨大的黑色塑胶袋、超重的电梯间、逼仄巷道的垃圾角、暗沉犹如迷宫的地下车库、晨跑的公园和拂晓浑浊水质的海边等等,仿佛垃圾袋会随时掉落出尸块,超重后“滴滴”声响的电梯上面有什么异物,车库或海边场所里横陈或飘来一具尸……其次内地刑侦剧留下的最大的阴影则是:悍匪。这一后遗症的直观表现就是出了热闹莫围观,路上蹊跷要留神,异乡行路少争执。

说回内地的刑侦剧,居然不是童年阴影而是生动鲜活的警队。当《重案六组》横扫神州成为校园坊间茶水间甚至家庭夜话的主题时,留下最深印象的不仅仅是疯狂的罪犯,还有属于那个年代刑侦剧里警队的人情味。凶案一出他们可以利剑出鞘、剑斩妖邪,是伸张正义为民为国的英雄“偶像”,案件之外他们也可以是坐班执勤、互助互损的绝佳战友,有英气有勇气也有烟火气,甚至憧憬着三个月无大案就海南游,可敬又可爱,寻常如你我又高洁如天人,这种团队协作和情感微妙不知道在如今的影视行业环境下还能展现几分?

《乔家的儿女》热播时,好吃懒做又蔫坏的乔祖望,无病呻吟、哼哼唧唧,连邻居晾晒那仨俩鸡胗都路过手欠地给扒拉下来,又怂又事儿又贪小,还揣着弯弯绕绕的想法,可是看着他这怂横怂横的样子厌恶之余有些感慨,刘钧老师,当年《重案六组》里的王显民,甫一开始不显山露水,识破身份后狠辣决绝,甚至挟持季洁,能把“我是一只小鸭子,咿呀咿呀哟”唱成恐怖童谣,说句童年阴影制造者也不为过。

5

雪鸮鸮

提案:《陀枪师姐》系列

你还记得翁文成吗?

小时候最爱看的是TVB,印象最深的就是武侠和刑侦,尤其刑侦剧,简直称得上辉煌。阿Sir和Madam的制服很帅,警局看着也新鲜,“这里是西九龙重案组”也让人对西九龙那个地儿产生好奇,还有那句当时都不知道他们为啥每次都要说的“你可以保持缄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实话说,那时TVB的刑侦剧真的是太出彩了,几乎每部都拍成了系列。第一个先想起来的人物,就是胖胖可爱的陈小生。虽然《陀枪师姐》没《刑事侦缉档案》系列、《鉴证实录》系列那么走刑侦范儿,但里面除了人情味儿之外的案件也是相当精彩的。时间的确有些久远,虽说很经典但对很多具体的情节已经不太记得,想了想突然想起一个名字——翁文成。脑中突然出现这个人时,还是禁不住浑身一颤。

《陀枪师姐》忘记第几部里面的那个戴着渔夫帽、阴阴冷笑的翁文成,就是鲍国平分裂出来的那个人,专门奸杀他认为水性杨花的女人,每次出场还都戴个吓死人的面具。连三元都没逃过他的魔手,当时看就是又怕又恨。虽然现在看一个人分裂出七个都不新鲜了,但那时绝对够得上心理阴影。记得当时他被缉拿归案以后,本来以为像正常一个案件一样就翻篇儿了,以后跟这人也不会再有半毛钱关系了。结果在下一部的某一集,黄德斌演的那个杀人犯被查到最后,竟然是接收到了变态翁文成从监狱传出的摩斯密码教唆杀人的,简直阴魂不散。感觉就算是放在现在,这样的情节也会是很吸引人的。

想起来好笑,后来都工作了,有一次去探班一个戏,结果一眼就看到站在窗边的一个人,翁文成!啊不,骆达华!毫不夸张地说,第一眼真的是吓一跳。十几年过去了,看到本尊还是被吓到。虽然很能把角色与演员本人分开,只能说他演得太好了,虽然他人讲话也很随和,但聊天时还是会莫名感觉怕怕的。

年初又出了部《陀枪师姐2021》,虽然早已认定不会再续经典,还是忍不住看了一眼。10分钟劝退,宣萱、陈豪、就算滕丽名(陈三元)也在,也救不了,根本不承认这是心目中的《陀枪师姐》好嘛。

6

零零虎

提案:《刑事侦缉档案》系列

《鉴证实录》系列

你看的是案,我看的是阿Sir

“灶底藏尸”四字一出,TVB曾给我的童年阴影,瞬间复苏。

但要想起具体是哪部剧里的,又不是那么清楚。《900重案追凶》里好似有这情节,《刑警2010》里有好似也有,《法政先锋》里好似也有。

这就是TVB刑侦剧的一大特点。即便同样从“香港十大奇案”里来的真实素材,换上不同的主角身份(通常是不同的警种),马上就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侦破手段,不同的犯罪情节,完全不会让人产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不适。

TVB的高明之处是,它很少将笔墨着重放在案情上,更多的是放在正面人物身上。通常是取了各种外号的阿Sir、Madam,组成的一个Team。没案子时就是普通的职场社畜,各种斗嘴、下午茶,有案子时,立刻化身一个个辣手神探。因为这些活生生、可可爱爱又敬业的人物,童年时的我对罪犯们的恐惧,很快就被对阿Sir、Madam的喜欢所取代。

也因此,TVB的刑侦剧更像是“行业剧”。很多人对香港警队的认知,都是通过电视剧启蒙的。最先认识的肯定是重案组,《刑事侦缉档案》系列里的张大勇(陶大宇饰)、徐飞(古天乐饰)、江子山(陈锦鸿饰),都是重案组的。其中,重案组还分为总区重案,警区重案,传说中的“西九龙”就是总区重案。

港版“CSI”《鉴证实录》火爆后,法证法医加入“刑侦”主角团,与刑警们组成破案+谈情的黄金组合。比如曾家源(林保怡饰)+聂宝言(陈慧珊饰),还有《法政先锋》里的高彦博(欧阳震华饰)+梁小柔(蒙嘉慧饰)。不严格说来,《洗冤录》里,宋慈(欧阳震华)+聂枫(陈妙瑛)也是古代同款。加了“取证”主线的刑侦剧,细节更真实,手段更炫酷。至今,能记得,第一次看到警察怎么也找不到证据,最终法证人员用蒸汽在不起眼的物件中蒸出“指纹”将狡猾的犯人定罪时,心里那叫一个畅快。

TVB对侦破部门及其手法“面面俱到,又点到即止“的“职业剧”拍摄手法,也为开创了极具特色的港味”刑侦剧“派别。每个部门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破获不少经典案件,也让我非常好奇和惊讶香港地区警队系统之齐全,各部门素养之专业。

一定要在这个类别里说出印象最深刻的案子,我只能说,肯定是种种狗血的”情杀案“。至今都忘不了《刑侦IV》里,吴美珩演的那个变性人,居然让本打算为爱人报仇(被男性身份林永恒时误杀了)的李国麟(角色名实在不记得了)着了迷……当年幼小的我,对世界的认知瞬间震裂。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过往话题推荐:

我们的“读叔会”,进来围观吧

又纯又欲,开车剧玩得就是心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