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9.5分成人剧,成人都接受不了

2023-11-23 16:42 作者:岑岑 围观:

前阵子,飘飘的墙头之一又上了热搜。

她上热搜不罕见,难得的,是这次在探讨——

#贾静雯演技#

其实在飘飘看来,有些旧时光美人,摘下滤镜回看,美还是美,演技却往往不好评价。

贾静雯有一双“明眸”,顾盼间眼波动人。

整体形状较圆的五官,又添三分亲和。

笑起来最好看,有种甜甜的清丽。

什么时候回看都是美的,可要说她演技十分好,飘飘总觉得有点虚。

小时候为她演的赵敏着迷过,这么亲和气又精灵古怪的大姐姐,谁能不爱?

可长大后读了金庸原著,对赵敏这个人物了解后,才发现她的演法,并不符合灿若玫瑰、手段高明的蒙古郡主。

演技有灵气,但不叫绝。

偶有符合她气质长相的角色,便出彩惊艳。

这更符合飘飘对她的印象。

可,这次却有点不一样——

没华服点缀,也不用颜值博得关注。贾静雯的一场情绪爆发戏,每个细节都是看点。

两句质问,先是强忍着悲痛和不忿,问出第一句时,瞳孔不自觉张大。

待压制不住情绪终于爆发,本来似红未红的眼眶,迅速涌出一滴泪。话说完却倔强地想维持镇定,但嘴角、下巴都在微微颤抖。

表演细腻有层次,迅速把飘飘拉入戏中。

这一幕,来自她的新作——

不少梅粉后台猛cue,飘飘却想等到结局后再安利的今年华语最佳(不怕打脸)——

《我们与恶的距离》

(以下简称《与恶》)

看片名就能猜到,这不是个轻松的故事。

以现实做底色,剧中许多名词,我们听着耳熟,细想又说不出所以然。

比如,无差别杀人。

两年前,有诚戏院。一名持枪男子突然闯入,对着观众疯狂扫射,造成九死二十一伤。

凶手叫李晓明。

他与影厅中每个人,生活无交集,更无仇怨。

射杀是随机的,动机是未知的。悲剧却毫无预兆、无法预防。

这,就是无差别杀人案件。

贾静雯饰演的宋乔安,是一名受害者家属。

两年前,她的儿子天彦,丧生于这起恶性社会惨案。

从此,本来只是作风强势的商业新闻台主管,成了别人口中彻头彻尾的“冰箱”。

待下属极严苛,怼上司也没在怕。

手下编辑为突然辞职道歉,她毫不关心理由——

我最讨厌别人说对不起,有本事别做错

相处多年的前辈问她,为什么对身边人毫不关心?

既然都留不住,为什么要在意?

这种自内而外的冷,也将夫妻感情,母女亲情彻底冷冻。

丈夫分居,女儿离心。

与她为伴的,只有工作和酒。

妹妹宋乔平说,宋乔安像一位没有“病识感”的创伤后遗症患者。

什么是病识感?

它指患者对于自己健康狀態的知覺能力。

身边人都以为,宋乔安意识不到自己的“不健康”。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宋乔安不是不愿走出来,是真的,走不出来。

出事当天,是她牵着儿子进电影院,也是她因为接工作电话,暂时离开了影厅。

作为母亲,要她怎么忘?

怎么能不一遍遍问自己——

早点回去是不是就能阻止

就算不能

也可以和儿子一起死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愧疚、悲痛已经注定要压着她一辈子。

这些东西捆绑着她,使她变得丧气、挑剔、惹人嫌。

看到这,飘飘真的觉得,这悲伤,于宋乔安,太难解。

可更令人心痛的是,我发现——

《与恶》传递出的悲伤,好像全是“无解”的。

一群“留下”的人,无法面对至亲逝去的痛。

另一群“留下”的人,又要怎么面对,至亲变至恶的事实?

剧中另一位主角,李大芝。

她原本叫李晓文,是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

凶残罪犯的亲属们,要如何处身于社会?

有的,像李大芝的父母。“过街老鼠”般躲到乡下,余生烂死在不见阳光的村屋。

有的,像李大芝。

被母亲强逼换掉名字,切断过去,偷摸地重见天日。

将她介绍去新闻台工作的恩师,跟她说——

不要挑战人性

不要尝试说出来,不要觉得有人会谅解,会觉得人不是你杀的,与你友好相处。

可,怀揣这样的秘密生活,又如何谈重生?

惨么?惨。

但,逝去的九条无辜生命不惨吗?

面对加害者家属,人们的情感总是矛盾的。

理智上知道家属不应该被“连坐”,可感情上却无法原谅。

所以,干脆不原谅了吧。群体情绪,需要一个发泄口。

况且,养出这种“变态”,说原生家庭教育没问题,谁信?

连家属自己,都不信。

李晓明的母亲,每天口罩遮面,脸颊两边发炎溃烂,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有。

即便如此,她依然不能控制地一直在想——

到底是哪里

我把小孩教坏了

全天下没有一对父母

会花20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罪行不是他们所犯。可“杀人犯家属”的标签,一旦戴上,再难摘掉。

逃避是罪。

出现,也是一种罪。

赔钱、下跪道歉,大家也很难相信这是真心。

下跪是发自内心的吗

下跪不能换回九条人命

下跪是有人指导的吗

可,若真要去问这些愤怒的人。

凶犯家属要怎么做,才能宽慰他们的伤痛和不安。

无解。

这剧乍一看,好像每个人都活在迷茫与挣扎中,除了他——

法扶律師,王赦。

不得不说,在《与恶》里,他是相当不讨喜的角色。

不是没有职业道德的黑心律师。

相反,是个极具正义感的人。

可有时候,越正义,就越惹人“讨厌”。

法扶律師的工作是什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提供法律服务。

而这特殊案件,恰恰就包含社会大众,最害怕和想远离的两类人群——

犯罪嫌疑人和精神病。

所以,《与恶》第一集第一幕,就是他被泼粪。

替杀人犯辩护,你居心何在?

在大多数人内心依然坚持“一报还一报”的报复性正义时,很少有人能,或者愿意理解和群体情绪截然不同的声音——

对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真正预防,是去了解背后的真相。

王赦不惜遭受众人、甚至妻子的指责,也想守住的。

是法律和人权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杀了人应该死

但不代表要

民主法治要跟着一起陪葬

那我们为什么要逮捕他

抓到他的时候

一人捅他一刀就好了呀

就算真正该死的人

也有人权

可坚持这样的绝对正义,就不会造成伤害了吗?

王赦对个人信仰践行得毫不犹豫。

他的妻子林美媚,从抗拒到接受,也逐渐试着去理解丈夫的立场。

可,依然无法完全跟上王赦激进的“步伐”。

怀着孕的妻子,在路上偶遇曾经闯入大女儿幼儿园、但已治疗稳定、回归社区的精神病患者。

心中明白,偏见是不对的。

可还是克制不住长久以来的认知所带来的恐惧,不慎跌倒。

孩子没了。

是王赦的固执错了?还是妻子的偏见就罪大恶极?

无解。

同样无解的,还有精神病患应思聪。

他本是个青年导演,突然未经许可闯入一家幼稚园拍电影。

虽然被警察制服后,证明是个误会。

但因为媒体的大肆报道,应思聪成了事业失败,有暴力倾向的精神患者。

突然发现家人患了精神疾病,应思聪的家人已经十分痛苦。

更痛苦的是,当应思聪经过住院治疗,医生建议可以让他出院归家时。

一家人却慢慢发现,他很难“回去”了。

等待他的,是社会对“精神病患”根深蒂固的偏见——

精神病患,不分种类,都是拿着刀子的,是有暴力倾向的。

这种精神病患的污名化,又从何而来?

媒体上时不时标签他们为“不定时炸弹”。

客观介绍精神病患这一群体的专题报道,却少之又少。精神病患只要上新闻,都是因为犯了罪。

偏见,来自人对未知与异类的自然恐惧。

来自媒体为夺眼球的乱加标签。

也来自于,路人不负责任的猜测和评判,键盘上的“正义使者”的煽风点火。

一层又一层,最终,酿成悲剧。

飘飘觉得,《与恶》的编剧,野心很大。

两条线索,以及每集开头提出的尖锐话题,交织在一起。

每集以YouTube上热门新闻的网友评论开头

《与恶》提出了太多问题。

被害者家属如何自处?

加害者家属应不应该被原谅?

犯人、精神病患有没有人权?

社会偏见与“标签”如此根深蒂固,媒体乱象、网络舆论,怎么叫停?

而,飘飘也不怕剧透地说一句。

直到剧终。

编剧其实没有给我们答案。

从小乖巧寡言的李晓明,为何犯下无差别杀人案?

《与恶》播过半,当律师王赦终于说服他在死刑前见一眼家人,行凶真相有望找出时。

李晓明被判提前死刑。

我们再也不可能知道答案。

不讳言地说,当时沉浸在戏里的飘飘,是震惊的。

但同时,也被这“惊”叫醒了。

原来,回答问题。

或者说,给一个明确的立场,并不是故事的主题。

那什么才是?大概是——

展现我们生活的世界,真实的样子。

制作者小心翼翼,给了所有观众,一次“上帝视角”。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耶稣视角。

不是高高在上,俯瞰人间,而是同受苦难——

让我们在看见不同立场的人群,他们的声音与挣扎。

看见加害者内心可能隐藏的良善。

看见受害者与命运无常搏斗时陡生的恶意。

宋乔安得悉李大芝是李晓明妹妹,跟踪她并曝光李晓明父母的住所

看见平日最是清醒理智的精神病科医生,内心对现实的悲观与逃避。

看到,偏见、标签。

形成得有多容易。

卸下,就又有多难、多痛。

我不想一辈子当被害者家属

李大芝也要自己想办法

把加害者家属的标签撕掉

没有站队。也没有要试着劝服。

只是不带预判,不设偏见地,让我们看到全貌。

飘飘看过一篇采访《我们与恶的距离》导演与编剧的报道——

“说故事的人,面对这个题材,一不小心就会变得太正义凛然。”

可剧中呈现的却是——

好人与坏人

真的有标准答案吗

正因为这样平等真实的视角和讲述,我们才会有深陷其中的共鸣感。

只是生活中的我们,没有“上帝视角”,很难抽离出来看这些。

媒体报道、网络舆论、甚至自己内心根深蒂固的偏见。

都可能给我们错觉。

把碎片当全貌,把扭曲当真理。

而,引发社会情绪、价值导向的现实案件,却并不比剧中少。

“平光镜”、“放大镜”、“有色镜”,我们真的能时刻清醒,知道架在自己眼前的,是哪一种吗?

一个“没有答案”的故事,很难得。

社会从来不缺斩钉截铁地评判。

缺少的,是尽可能完整、清醒的视角。

《与恶》提供了一个窗口。

让飘飘开始思考,言语、观点的形成,都应该抱持更谨慎的态度。

因为,在了解全貌之前,我们得出的每一个答案,都有可能,在某个瞬间,变成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