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死亡诗社是什么电影,大家说说《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带给你哪些感悟?

2023-11-23 15:40 作者:岑岑 围观:

这部电影于1989年在美国上映。主角是一群精力旺盛的孩子。像中国的大多数班级一样,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是为了考个好大学,他们带着家人的希望来到了威尔顿预科学院。影片一开始,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读英语,一起读校训,一起吃饭。可以看出,在这个光环笼罩的学校里,孩子们收敛了自己的个性,集体想同样的事情,过着同样的生活。

看起来应该是这样,但是一个叫基汀的老师的出现改变了剧情。基汀的第一堂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他带领学生们来到校史博物馆,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命的意义。学生们聚集在学校历史博物馆的照片墙周围,屏住呼吸,仔细聆听。这一刻,他们第一次开始思考人生,开始反思传统。本该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叛逆渐渐回来了。基汀老师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以叫我,哦,船长,我的船长。”这句话出自一首诗。老师热爱诗歌,他也教他的学生写诗。诗歌是自由而浪漫的。孩子所在学校的教学风格沉稳简洁,包括校长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注重传统,不喜欢变化。但是读诗和写诗的过程又进一步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于是各种矛盾就出现了。影片中有一个学生热爱表演,但他的父母希望他安心学习,放弃戏剧。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孩子选择自杀。还有一个学生爱上了一个女生,但是那个女生已经准备订婚了。即使她被男朋友打了,他还是没有选择放手。孩子们的表现是如此的不理智,甚至可笑。他们的所作所为,既是对校规的挑战,也是对自己人生欲望的追求。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他们需要呐喊,他们需要释放,少年不需要一颗几十岁的心,经过长时间的压抑,他们开始反抗。联想到现实世界,从学校、家庭到社会,似乎孩子的未来已经被各种力量铺就,但我们常说,孩子的未来是无限的,要给孩子一定的空,让孩子“折腾”。适度的“折腾”也是生命不息的表现。

本来这个学校的学生是没有勇气“折腾”的,而基汀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精神导师的角色。学生查阅老师过去的资料,模仿老师组建死亡诗社,学习老师独立思考,自由思考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反抗严格的校规,老师也在反抗死板的教学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基汀的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阵线,而以校长为代表的威尔顿学校则是另一个阵营。双方打了起来。虽然基汀先生不能像学生那样“折腾”,但他让自由之花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他的课堂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生活的张力。因此可以说,基汀的反抗更具有穿透力和持久性。影片中的老师总是充满激情,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基汀总是代表着黑暗中的希望,传播着自由的种子。这个人物的设定也显示了导演彼得·韦尔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对自由的深深向往。

虽然整部电影整体画面阴暗,但因为主角是一群孩子,所以整部电影的氛围并不压抑,甚至还略带幽默。影片中的几个片段展现了孩子们释放天性后积极阳光的精神面貌,比如在山洞里读诗,在剧场里看同学演戏等。其中一个学生一开始不想写诗,甚至不想读诗。后来在基汀老师的帮助下,他突破了自己,朗诵了自己写的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性格也从内向转为外向,变得开朗自信。这些正是折腾的意义。没有反抗和“折腾”,就不会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就不会有以后的进步和提升。联系生活实际,安于现状和积极主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几年,我们讲大众创新、大众创业,我们讲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折腾”,抵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抵制灰色固化的利益链条,才能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地发展壮大,而这大概也是这部电影对于今天中国的现实意义。

片尾是全片的高潮,也是最感人的地方。毕竟,学校不能容忍基汀的行为,校长决定开除基汀。就在老师走出教室的时候,学生们站在课桌上,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师致敬,以怀念基汀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此时此刻,校长的警告已无济于事。生活的紧张和对自由的向往在这一刻淋漓精致,学生的反抗在这一刻达到顶峰。《死亡诗社》作为一部励志电影,虽然名字不太励志,但影片讲述的故事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局。学生们从基汀老师那里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他们“折腾”的勇气,来源于他们原本对生活的渴望,也离不开老师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影片结尾,校长沮丧的表情,基汀开朗动人的笑容,学生们坚定明亮的眼神,已经充分说明,虽然基汀走了,但是自由自信的理念已经深深植入学生们的心中,整部影片在这一点上是比较完整的。

可以说,电影《死亡诗社》通过一群学生和一个老师颠覆了学校传统,充分展示了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气息和自由的理念。它把个人成长视为一种“折腾”,一种反抗,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给人心灵的震撼和无尽的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