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上海纪录片简介,大上海 纪录片

2023-11-10 13:52 作者:岑岑 围观:

■本报记者张振玺

这部纪录片涉及到很多珍贵的史料,很多都是第一次搬上银幕。有学者认为,将上海的发展放回江南文化中,展现江南文化对上海文化的深刻影响,是非常有价值的。

《百年中国看上海》,全景式回顾和梳理上海百年发展历程的大型纪录片《大上海》,将于9月23日起在东方卫视、上海纪录片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代号221》《彩色新中国》也将于近期登陆东方卫视、上海纪录片频道。这三部上海制作的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录片,在银幕上集结、点赞。

《大上海》首播完整呈现了上海开埠以来176年的历史进程,被誉为近年来上海纪录片的“一号工程”。这部三年制作八集,每集50分钟的作品背后,是摄制组1000多个小时拍摄的素材积累。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罡认为,这部纪录片将上海的发展放回江南文化中,展现江南文化对海派文化的深刻影响,显得尤为可贵。拍摄中涉及的许多珍贵史料都是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

追溯上海城市精神的历史根源,串起一部生动的“城市传记”

《大上海》制片人韩云表示:“制作《大上海》不仅是为了‘记录’一段历史,也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今天的上海。读完《大上海》,我就会明白,今天这片土地所呈现的开放、契约精神、创新品格、工匠精神,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在《大上海》的场景中,大英图书馆收藏的《阿默斯特号货船在中国的航行报告》首次登上银幕。德国传教士郭士礼在1833年写道:“短短七天,400多艘载重量在100吨至400吨之间的帆船从吴淞口进入上海东部的码头。”作者在书中描写了上海那些年的繁华景象,感叹道:“此地在对外贸易上有很大优势,更难得的是没有被发现。”这是上海作为商业中心第一次进入欧洲人的视野。

《大上海》全面描述了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改革开放史上的澎湃篇章。导演许介绍,影片中可以看到许多令人激动的时间节点:从石库门中共诞生到艰苦卓绝的淞沪抗战;从上海人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建设新上海,到成为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从第一只“小飞乐”股票的诞生,到浦东的开发开放,翻开了新的篇章;从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一系列“大上海”的镜头,串成一部生动的“都市传记”。

珍贵的国内外史料,还原英雄的身影

《大上海》拍摄期间,摄制组不仅前往北京、广州、南京、香港等20多个城市进行拍摄,还走访了150多位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及相关后人。他们还去了英、法、美、德、俄等9个欧美国家,拍摄了60多个档案馆和图书馆。许多国内外关于上海的第一手档案被搬上了银幕。许说:“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我们鉴别、比较、提炼、选择、挖掘,是为了理清上海开埠176年来的城市发展轨迹,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上海、珍惜上海、争取更加美好的明天。”

纪录片中,一段“十九路军在上海、嵩嵩抗日阵亡将士追悼会”的视频也首次在国内银幕上披露。这段一分半钟长的视频拍摄于1932年,是摄制组专门从EMI通讯社购买的。除了“海归”信息,上海的珍贵史料也非常丰富多彩。从上海历史博物馆俯瞰凤凰楼和从上海青浦博物馆流出的百川图分别以一东一西的视角展现了十六铺和青龙镇的繁华景象,反映了上海的繁荣和发展。

大上海的“大”还体现在作品的创新性和整合性表达上。《大上海》运用了很多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制作团队邀请国内知名沙画大师高捷进行原画创作,以沙画的形式展现上海租界的沿革、招商局商战、《新青年》杂志的创办、抗战时期工厂内迁、解放军在上海和陆家嘴的发展。照片复制、胶片上色等创新技术手段也大大提高了史料的表现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