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近几年的剧,近两年的爆剧

2023-11-08 12:37 作者:岑岑 围观:

电视剧《一切都好》结束至今,其影响仍在延宕中。支撑其成为“爆款剧”的特征中,除了出色的电视收视率,还有贯穿整个播出过程的21亿次累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00次热搜,视频网站数十亿次播放量,形成了广泛的跨媒体传播覆盖。

大结局后突然走红的“苏大强的表情包”,以及表情包引发的“粉丝创作”知识产权纠纷,都使其从电视剧本身的焦点扩散到其他社会问题,形成了穿透行业壁垒的活力和参与。

如果梳理近几年的国产电视剧,可以发现《一切都好》绝非特例。与苏大强表情十分相似的传播事件,至少可以追溯到2017年《以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当时突然走红的大康书记表情包,在意义的流通过程中,涉及到电视剧目标受众之外的“网一代”受众;而《万事大吉》播出期间苏明成打人的故事所产生的热门话题,又让人想起了最近的致敬剧《大江大河》中“宋下线”引发的“全网大事件”,引起了这部“爆款剧”在各个年龄段、各个媒体的广泛影响。

从题材到家庭题材,从社会话题到历史叙事,这些“爆款剧”的成功并不依赖于粉丝经济或流量IP的增值公式,而是依靠现实创作的独特魅力实现其审美诉求,并在互联网传播和复制的过程中,实现了跨媒介、跨世代的文化渗透。

“爆款剧”文本中苏大强和的表情包贯穿全剧,苏明成和宋的命运从荧幕流向网络,指出了互联网与现实世界之间不存在文化隔阂的事实。也不应该夸大消费主义拥抱下的代际审美之间的天然屏障。所以,一部“爆款剧”的诞生和实践,必然是一个激发创作容纳最大范围和深度的过程。

也就是说,一部在当前媒介环境下形成的“爆款剧”,应该具有跨媒介的文化影响力。所以同样背负出身之恶的盛和苏明玉在观众中产生的认同感,不会根据他们的类型差异来划分优劣;观众对宋悲剧的同情和惋惜,必将在“讨伐”苏明成中完成能量守恒。

这意味着,无论是“大IP剧”还是“现实题材佳作”的背后,在这些“爆款剧”的深层结构中,都必须有一个更为稳定的逻辑动因,将它们串联在一起。所以,虽然《大康书记》的表情包出人意料,连电视剧创作者都没想到,但不代表这些“爆款”的诞生是无规律的。

我们或许可以从网上流传的一份备选“家族”名单中,了解这种结构。在这个被网友评论为“活不过18岁”的“家庭”中,父亲是自私懦弱的苏大强,母亲是《欢乐颂》中范重男轻女的母亲,还有《欢乐颂》中的苏明成、白和《颜夕宫的故事》中的等这个名单在网上有很多变体,但其核心部分一目了然:除了影视剧中负面形象突出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来自“爆款剧”,往往是剧中最易燃的“爆点”。

这些易燃的人物(或情节)成为观众审视自我、反思社会、映射时代的关键媒介。这再一次提醒我们,构成“爆款剧”的元素,并不是在创作过程中组装的,而是在开放的文本中“触发”的。

因此,观众在复仇心切的魏身上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投影,却在讨伐“白”和中重新审视了功利的现代人际关系。因此,观众通过对范和苏明玉母亲的审判,凸显了中国家庭教育中“重男轻女”的顽疾,并在兴奋中通过“苏明事件”再次完成了对“家暴”话题的全民讨论。对于和宋,观众对他们身上闪烁的道德光辉倾注了情感上的认同,使这些特质呈现出时代的统一性。

可以说,“爆款剧”文本中引发的每一个“爆点”都成为了一个吸引人的中介和开放的场域,不仅将观众与上述三个维度连接起来,而且通过观众的解读,让创作行为参与到更具体的现实议程中。

时代情绪的结构与超越。如果把万事大吉放在另一个观察谱系里,可以找到《奋斗》(2007)和《蜗居》(2009)、《虎妈猫爸》(2015)、《小离婚》(2016)讨论的核心话题,然后万事大吉。但是,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解决了买房、结婚、生育子女的难题后,又马上面临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以及作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

这种创作谱系的背后,忠实地再现了不同时期整代人延续的突出焦虑,而被千人指责的苏大强,成为释放这种最新焦虑的“爆点”,成为全社会观众面前一个具有突出时代特征的症候式“供养问题”。

由此,一部“爆款剧”的实践从两个方面表现出规律性:一方面是开放文本中“易燃品”爆炸产生的话题能量,其背后连接的是观众对多维度话题的高度参与;另一方面,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时代情感所构成的宏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对时代情绪的准确反应,使得一部“爆款剧”的诞生完全可以预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把“爆款剧”变成贩卖焦虑的“毒鸡汤”。而是提醒我们,作为与大众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媒体艺术,电视剧应该为观众提供这样一个文本空房间:基于其中的人物和叙事,可以让观众参与到对自我身份、社会关系和时代精神的理解中,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完成历史和当下的共同书写。

因此,基于这一观察尺度,不仅可以如上文所述,回应特定一代人或群体的时代情绪,还可以使“爆款剧”形成更具生命力的叙事模式。因此,《平凡的世界》中的乡村现代化,《大江大河》中的中小城镇改革,《大浦东》中的城市创业传奇,也可以在同样的意义上形成一部连贯的叙事史诗和更为有力的时代声音。那些作品越能准确把握时代的心境,就越能在更大范围内引发穿透性的价值传承和创造性容纳的“爆炸”,成为更具历史和审美价值的杰作。(来源:文汇报;作者:赵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