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译作|触摸历史长河中《四世同堂》的散佚篇章

2023-11-08 05:07 作者:岑岑 围观:

老舍先生与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老舍20世纪40年代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遗憾的是,这部用蘸着民族和作家鲜血的笔写成的“痛苦史和愤怒史”,在老舍去世前还没有出版。因此,蒲爱的《四世同堂全译》的发现和重译,引起了学术界和“老舍迷”的关注。

老舍创作《四世同堂》的过程

丁聪四代同堂的插图

《四世同堂》的创作起于重庆,止于美国,是老舍主观感受和观念的投射。

根据老舍1945年4月在北碚所作的规划,《四世同堂》分为三部,即“上篇三十四节,下篇三十三节,共一百节”。

1948年,一封信从纽约寄到了日本。写这封信的人是老舍,收到这封信的人是谢冰心和吴文藻。

冰心和吴文藻。

老舍在信中提到了第三部的大纲:(1)大赤宝死在狱中,像西方皇太后一样的傲慢,至死不变。(2)关晓鹤被日本人活埋了,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一直叫日本朋友。(3)瑞泉回到北平,与高第结婚。④赵迪成了日本间谍,被瑞泉杀害。(5)钱成为地下工作者的头目,因金师傅告密而被捕。(6)瑞丰被蓝东阳杀死。(7)兰东阳冻死在雪中。(8)瑞轩活动是地下工作。

1949年,老舍在给娄石屹的信中说:“《四世同堂》已经写完,正在翻译。”

楼世一先生(1905—2001),原名楼熙春,现代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浙江余姚人。

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会有智慧——《墨子修身》

楼世一先生的书法

1950年5月至1951年1月,《四世同堂》在《上海小说月报》连载,但只连载到总第87段就停了。文革期间,《饥荒》手稿不幸被毁,《一家四代》中文版成了残迹。

1982年,译者马小米根据哈科特出版社1951年出版的《四世同堂》译本,重译了该书的后13段。

1983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四世同堂》单行本副刊(以下简称副刊)。与大纲相比,增补的内容基本可以相互对应,除了兰东阳死于日本原子弹爆炸。这个版本可以看作是对不完整故事的补充。但由于哈考特出版社大刀阔斧的剪辑,许多丰富的内容都丢失了,叙事魅力和四世同堂的故事全貌无法完整呈现。

幸运的是,2014年,译者赵武平证实,溥爱德版《四世同堂》的全本草稿在哈佛大学亚瑟·伊丽莎白·施莱辛格图书馆,被命名为《四世同堂》,“印在A4纸大小的薄而近乎透明的白纸上;手稿按顺序整齐地分组放在30个乳黄色的文件夹里,每两章或三到五章。”

同时还有与翻译出版相关的书信、笔记、卡片、手稿等。溥爱德说:“《黄色风暴》不是一个屋檐下四代人逐字翻译的,甚至不是逐字翻译的。老舍读给我听,我用英文在打字机上打出来。”

因此,溥爱德的《四世同堂》英文手稿是溥爱德与老舍交流的智力成果,具有无限接近《四世同堂》中文原版的可能性。

赵武平读后发现,溥爱德的《饥荒》第三英译本的原文内容比哈考特版本多了九章。虽然情节大纲变化不大,但情节的丰富性和语言的丰富多彩,使老舍的美学风格和思想脉络更加完整。因此,对《四世同堂》蒲爱德英译本未发表部分的发掘和整理,成为老舍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四世同堂的东方出版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

赵武平译回了未出版的《饥荒》21至36章。2017年9月,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署名赵武平的《一家之下四世同堂》的“完整版”(以下简称“东方版”)。

赵武平运用计算机词汇分析的手段,编纂了《老舍词汇》,以求最大程度地还原老舍的语言风格。这种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词汇分析方法具有现代科技的优势。无论是文学词汇、情节构建、人物塑造写作的特点,在语料库检索分析中都一目了然。

所以《东方本》注重细节,在人名、称谓、地名、常用词甚至标点符号等方面都用老舍的“原话”来建构内容。比如老舍用来表示惊愕、情感或疑问的语气词,往往用“欧”、“什么”来代替“哦”、“哦”、“什么”,东方版也延续了这种用法,并试图与上述融为一体。

东方本注重逐字翻译,有“她自以为勇敢聪明”、“他假装感动低下头,思考所有这些前后矛盾、难受的问题”、“前所未见的血的教训之后”等翻译。

然而,正是这种试图忠实于原著的翻译,在语言艺术上背离了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民俗的朴实口语”和“在俗中追求精致细腻之美”,东方希望通过对老舍原著的归纳运用,回归作品本来的面貌,但《词集》淡化了作品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审美形式,简化了复杂的文学创作机制,造成了语言碎片化的缺陷。

杂志内页有饥荒的小说目录。

人类文本与东方文本的比较

在美国期间,老舍和溥爱德共同翻译了《四世同堂》的英译本,书名为《黄色风暴》。

在回译过程中,一个翻译面对应多个翻译中心是很常见的。

2017年,翻译家、作家毕冰冰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翻译了2018年出版的《四世同堂》蒲爱德版的缺失部分(以下简称“人文文本”)。

相比较而言,中文版修改了东方版的很多误译。

比如《东方之书》里的“她的嘴唇像肉店里的母狗一样被鲜血染红惯了。”原文是:

她的嘴唇看起来像肉店里用来蘸血的勺子。

ladles这个词是lady的复数形式,意思是长柄勺子,不是lady的复数形式。她的嘴唇被涂成红色,看上去就像肉店里带血的长勺子。

这种准时不仅来自于对文字的更准确的识别,更来自于对老舍的深刻理解。老舍塑造了许多善良宽厚的店主,“连当铺和摊贩的仪态都不一样”,而在《红旗下》里经营一家肉店的店主王老,就是一个典型的勤劳忠厚、坦率的形象。所以老舍怎么会把风骚无耻的女特务和肉店老板划等号呢?

老舍手稿《在红旗下》

再比如东方的书《当她拒绝吃共和面的时候,她的小眼睛会喷火,似乎在告诉家人,她的小生命有自己的尊严——她不吃,她希望猪和狗也不吃》。原文是:

“当她拒绝吃共和国面粉时,那双小眼睛会吐出火来,仿佛在对这家人说,她有她那小小生命的尊严——她不会吃那些狗和鸽子不吃的东西。”在这里,“那些狗和猪不会吃”和“那些”构成了一种修饰关系,其中没有“希望”和“不要”这两个词。而老舍在《饥荒》第七、八集里写道,粮票供应的共和面粉成了市民赖以生存的粮食,“又酸又霉,又涩又臭”,“人都成了猪!”对此,中文本翻译成“她的小生命有尊严,她不吃连猪狗都不吃的共和面”似乎更合适。

毕冰冰翻译的第二步是“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译者要扮演老舍”,即学者冯明辉提出的“译者要了解原作者及其社会背景,体会原作者的心理过程”。毕冰冰敏锐地意识到,老舍原著中的北京话和北京韵,不是肤浅的北京话,而是具有北京特色的普通话,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融合发展的。他更倾向于把握老舍话语的意蕴特征,而不是单个的话语。

因此,在翻译风格上,东方版与人类版形成鲜明对比。在感叹词、称谓、时代用词等细节方面,中文版并没有还原到最初的东方状态,但却构成了一种“简单、有力、易读、美观”的京味。

上面提到的东方版的翻译例子,翻译成“她觉得自己既睿智又勇敢”,“他假装感动,低着头,他想清醒一下头脑,想想这些让他难受的事情”和“在这之前的血的教训之后空”,更符合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和文学性统一起来,使之干净、生动、娴熟、随和。

钱先生的《悔过书》相当考验译者的功力。中文版采用文学与白话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认错不是可耻的,而是可敬的。”简洁古雅,符合人物身份,堪称完美。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要经常反思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缺点没有什么可耻的,反而是可敬的。“语义上没有错误,但是白得像水一样,缺少老舍提倡的‘文采一定要精、含蓄’。

《四世同堂》的重译是一种带有各种限制和期待的翻译,重译部分必须与之前被奉为经典的语言风格和概念内涵一脉相承。

因此,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决定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触摸一个屋檐下四代人失落篇章的距离。两个译本分别采用了“用词汇还原老舍”和“扮演老舍”两种翻译策略,代表了打开老舍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的两种方式。

幸运的是,两个译本充分展现了老舍《一家四代》的原著设计脉络,不仅丰富了老舍研究的文献,也满足了老舍迷对《一家四代》大结局的期待。

新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人物定制设计

作者是大理大学文学院教授。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2019 . 02 . 02第12版《岁月四世同堂》。

图片来源:老舍与互联网的故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自:光明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