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四世同堂》:老舍“听来”的一部长篇小说

2023-11-08 05:05 作者:岑岑 围观:

北碚是嘉陵江边的一个小镇,距重庆50多公里。其市容整洁美观,有水路、旱路可直达山城。它的安静和干净远不是雾能比的。这是一个处理你的梦想的地方。抗战时期,林语堂先生在北碚买了一栋古色古香的小别墅。后来林先生应邀赴美讲学,他把房子送给了“文联”(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有了这个安静的地方,时任“文联”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的老舍就经常来北碚玩,因为这里有很多朋友可以就近倾诉,小城又美又好写。

1943年11月,老舍之妻胡介卿带着三个孩子逃出日伪统治下的北平,辗转来到重庆,与阔别六年的老舍团聚。老舍一家正式入驻这座小楼。小楼里有五套房子,一个客厅,四个卧室。它不仅是老舍先生工作和写作的地方,也是他的家。由于这里鼠患严重,他戏称这里为“食鼠屋”。老舍在北碚定居后,许多朋友都去看望,向胡介清询问北平沦陷后的情况和他的家庭。胡介清不厌其烦地向来访的朋友们介绍北平老百姓的疾苦,而这些真实的细节又被细心的老舍仔细记录下来,成为他新作的生动背景材料。据胡杰青回忆,“我们在重庆北碚定居后,新老朋友都迫不及待地问我各种情况。当我向沦陷区人民,特别是向北平人民叙述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蹂躏时,老舍总是坐在一旁,抽着烟,静静地听着,思考着。就这样,老北平在他心中平添了沦陷后的创伤和痛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1944年1月,老舍开始以占领北平为背景写小说《一家四代》。这本小说是胡介清九死一生后从北平带来的。老舍曾对朋友说,他感谢妻子,感谢她“带给”他一本小说。

老舍故居在重庆北碚,位于北碚市中心重百超市后面的一条巷子里。现在叫“四世同堂”纪念馆。

作者在重庆北碚一个屋檐下四世同堂纪念馆。

当时的家门口用的是劣质的陶纸,不是钢笔,是毛笔,于是老舍买了一个当地的砚台,方方正正,墨池圆形,分为砚身和砚盖两部分,砚盖上刻着粗糙笨拙的瑞龙玩水纹。因其价格低廉,为普通学生所用,故称“学生砚”。每天早上,打完拳吃完早饭的老舍站在西窗下的书桌前,拿着这块“学生砚”研究墨迹,思考小说的情节。每一天,它都像一幅永久的图画。此时,老舍正饱受病痛的折磨。自1941年以来,老舍一直因营养不良而患有严重的贫血和头晕。因为没钱看病,大家给他找了很多偏方,比如吃鹅蛋,还弄了一只老鹰。没人敢单独杀它,大家就合作杀了它,煮了它。但老舍先生一直在写,写得认真细致,书页干净。偶尔对个别词语的修改、删减或添加都有明确的标注,说明他在动笔之前已经经过深思熟虑。

虽然北碚比重庆安静,但夏天同样炎热。老舍的卧室既是客厅又是书房。太阳三面照,夜半酷暑依旧不肯散去。墙可以烤面包,我在屋里坐不住,只好到外面去。院子里蚊子又大又多,让人苦不堪言。此时,战局恰逢最严峻的时刻。我军在中原、广西屡战屡败,日军更是直接把贵州逼到了重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老舍写作的进程。后来他在《风雨四面八方》中写道:“三十四年(1945年),身体特别不好。年初因为生了个小女孩娃娃,没睡好,头晕。初春,我又在摇曳。以前头晕总是在冬天。今年夏天也犯了这种病。秋天,我患了痔疮和腹泻。这些病经常让我放下笔。我本想在两年内写完《四世同堂》,但到三十四年底,只写了三分之二。这简直不是写字,而是玩命!”老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前两部《四世同堂》、《迷茫》和《苟且偷生》。1946年初,老舍离开美丽的北碚去美国讲学,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写完了第三本书《饥荒》。与前两本书不同,《饥荒》是横着写在一个美式的黑色精装笔记本上的。

这部杰作是老舍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他曾说,“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写过的最长的,也可能是最好的一本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