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槐树移民是哪个朝代,大槐树移民的传说是什么

2023-11-07 15:36 作者:岑岑 围观:

原创莱婷

“如果你问你的家乡在哪里,山西洪通槐树;祖屋叫什么,大槐树下的老人窝。”在全国,尤其是中国北方,有数百万人自称是山西洪洞槐花移民的后代。槐树迁徙的传说,在中国北方妇孺皆知。然而,当我们翻到明清以来的官方史料时,关于国槐迁徙的历史记载却很少。多见于民间口述的传说故事和记载家族谱系的家谱中。那么,作为人们记忆历史的一种方式,大槐树移民的传说表达了怎样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广为流传的槐树迁徙传说,看看人们是如何通过传说来铭记历史,怀念家乡的。

槐树移民的由来

要解释人们为什么从山西移民,我们需要解释其他地区的人口是如何减少的。相传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农民军与元军在河南怀庆府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农民军来了,让当地人在门面上挂支持他们的牌子;元军来了,还让百姓贴出牌子支持他们。人们正在努力应对。于是,一个聪明人想到了一个聪明的计划。他在牌子正面写着支持农民军,背面写着支持元军。不管哪边进攻,他只要把牌子翻过来就行了,方便省事,引得家家户户纷纷效仿。不巧的是,一支农民军进攻时,一个牌子正好落在常遇春将军面前。常遇春一连看了几个牌子,气得在这件事上打朱元璋。担心战争的朱元璋听说了,火上浇油。他命令常遇春消灭怀庆府的人。常遇春来了又走,一连杀了三次,当街扔元宝诱人出来。如果元宝不见了,说明还有活人,然后他会杀了他们。结果怀庆府的人都被杀了。朱元璋称帝时,下令将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怀庆府。

另一个传说是胡大海的复仇导致北方人口大规模下降。据说元朝末年,有一个姓胡的举人进京赶考,到了河南山脚下,被一只母猩猩带到山洞里结婚。母猩猩害怕养人逃跑,一般会用大石头堵住洞口。过了很久,母猩猩生了个儿子,浑身长毛,像猴子又像人类。举人给他取名为胡大海。胡大海成年后,实力惊人。举人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儿子,两人趁母猩猩不备,推开洞口的巨石逃走了。母猩猩发现了它,急忙追了过去。在去一条大河的路上,举人和胡大海跳河逃生。母猩猩也顺流而下追了上来。眼看母猩猩就要追上来,举人把儿子推上岸,然后返身把母猩猩拉进河里一起淹死。从此,孤独的胡大海不得不挨家挨户乞讨为生。但他长得丑,叫“毛老虎”。人们见它就避之不及,胡大海决定为自己报仇。

后来,胡大海跟随朱元璋远征北方,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明朝开国大将。朱元璋称帝后,因功受赏。轮到胡大海的时候,不管朱元璋给他什么赏赐,他都摇头。朱元璋觉得很奇怪,就问:“我想给你金银财宝、良田和广大的建筑,你却不要。你想要什么?”胡大海慌忙跪下,说起自己在河南乞讨的屈辱,请求朱元璋开恩,允许他回河南报仇。朱元璋大吃一惊,心想,答应他回河南报仇,杀光所有人,怎么办?别答应他,他是开国将军。犹豫再三,我不得不同意:“我允许你报仇,但只能在射箭的范围内。”说完,给胡大海一支御箭。胡大海慌忙磕头谢恩,取了御箭,随军直奔河南。刚进河南边境,正巧一行大雁飞了进来。他欣喜若狂,朝一只大雁的尾巴射了一箭。鹅拖箭向前,胡大海领兵杀之。大雁飞过河南,飞到山东。胡大海跟着他去了山东。结果河南山东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朱元璋得知消息时,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下令将山西洪洞槐树下的百姓搬迁到河南山东。

此外,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还流传着与“王子扫北”有关的移民传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可惜朱彪英年早逝,于是朱彪的儿子朱允炆继位,被称为建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迪生来就有夺取皇位的欲望。他声称朝廷有奸臣为他的皇帝“克难”。他从北京南下,进攻河北、河南、山东,最后进攻南京。一路上遭到建文帝军民的抵制。经过双方几年的战斗,朱迪终于攻占了南京。长期战乱导致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人烟稀少。山西地处太行山西部,以山脉为天然屏障,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战乱之苦,人口相对密集。因此,当朱迪成为皇帝时,他命令人们从洪通的大槐树搬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移民路上的故事

法院下令百姓搬迁后,贴出告示,要求百姓三天内到山西洪洞槐树下集合,办理搬迁手续。但是人们不想离开他们的家园。负责搬人的后军总司令李恪用各种方法把人引诱走,威胁说凡是自愿搬人的可以到广济寺办理手续,不想搬人的就聚集在大槐树下等待裁决。此言一出,众人挤在大槐树下等待。结果你们的官员进来了,把老百姓围住了,说老百姓不迁就就反抗,不服从。那时,大槐树上有一个老人的窝。人们看着老人的巢,哭着说:“老人仍然有一个巢,但我们在哪里可以有一个家呢?”从此,槐树成了移民告别家乡的象征。有的人紧紧抓住槐树的枝干不肯离开。大人用刀砍断槐树的树枝,把人赶跑了。人们只能抱着槐树的枝条,含着泪,回头看着那棵大槐树,一点一点消失在视线里。为了表示不忘故土,留住这份搬离槐树的历史记忆,移民们在搬迁区种上了槐树的枝条,把新槐树当成了家乡的象征。如今,许多地方的人们仍然把槐树视为吉祥之树,祈求它的保护。逢年过节,向槐花献上供品,焚香跪拜,也是人们追忆祖先、珍爱家乡、寻求认同的一种表达。

“界首”、“守首”的由来,据说也与槐树迁徙有关。在移民途中,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方把移民的双手用后背捆住,几十个人卷成一条绳子,让谁都逃不掉。如果有人要上厕所,就得请押解官解开绳子:“请帮我解开手,我要上厕所。”渐渐地,移民只是说了一句“请解开我”,官员就知道移民要去上厕所了。后来请求直接简化为“解决问题”。人安顿下来后,再也不用被绑着,上厕所也不用等人“解手”。但是移民途中的语言习惯却被保留了下来。久而久之,“界首”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沿用至今。另外,人们习惯背着手走路,也是因为在移民途中长期被反绑在背后。现在我觉得背着手走路更舒服了。

民谣《谁是古槐?脱下小脚趾,检查指甲”是民间流行的鉴别槐花的方法。当时负责移民的官员强迫人们聚集在大槐树下登记。每次注册都脱下鞋袜,用刀在小脚趾上划一刀作为记号。从此,国槐移民的后代都有了两个小脚趾甲的特征。现在人们说起这段移民史和趣闻,都会脱鞋拉袜子验证小脚趾甲是不是两瓣。如果是这样,就说你的祖先也来自洪通的大槐树。“同人从古怀迁,几代之后似相见。”人们亲切地互称老乡,一种乡愁油然而生。

“打一壶牛”也是认亲戚的一种方式。相传牛姓兄弟五口之家,在大槐树下分手时,打碎一口铁锅,分成五块,兄弟各持一块,作为后人认可的象征,故称“打锅牛”。现在姓牛的人见面就问“要不要打锅?”如果答案是“砸锅”,那就说对方是大槐树下的一家人。“相约同姓,五百年前我们是一家人”也是这个意思。从明初国槐移民至今已有500多年,国槐移民的后代已遍布全国。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同姓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人”这句话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如何知道传说的真实性

槐花传说讲述的这段历史真的发生过吗?元末明初,在自然灾害、瘟疫和战乱频仍的多重影响下,河南、山东、河北等广大北方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生产萧条。朝廷确实是从山西移民过来的。但是移民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完成。目前最早将洪洞的槐树与移民联系在一起的记载可以在最近版本的《民国洪洞县志》中找到:“明洪武、永乐年间,山西人迁居北平、山东、河南等地。会议地点在树下。据传广济寺设局驻地,派往昭平川子。”民国初年,洪洞士绅景大器、刘子林集资白银修建槐花古塔等遗址,并编撰《洪洞槐花志》,使槐花迁徙传说有迹可循。

但是传说中的生命史比它有记载的历史要长。不能因为记录得晚,就认为传说是新造的。这些关于国槐迁徙的传奇故事,也许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些年大规模迁徙的记忆。此外,传说也是后人缅怀故土、寻求集体认同的一种方式。中国人有很强的祖先意识和老乡意识。对于离开家乡亲人的移民来说,从此以后,他们会努力在陌生的土地上开荒,努力融入新的社会群体。寻根认祖不仅满足情感和精神需求,也是适应新家园、建立新人际关系的一种人生策略。因此,洪洞槐树迁徙的传说成为普通大众所共有的一组词语,用来解释祖先从何而来,获得身份认同,建立新的乡愁,发展人际关系...所以,传说的真实性在于,它是民众关于战争、灾难、迁徙的历史记忆,也是民众出于现实需要的生活话语。

学者赵世瑜认为,宋代以后,北方民族杂居,移民需要寻求身份认同。尤其是对于“无根”族群来说,寻根的需求更为迫切。“手背”和趾甲复制等身体特征的传说,也可能是“无根”族群试图扩大身份认同的创造。汉族在元朝被镇压,色目人后裔胡大海传说中的“人兽联姻”的故事,隐约显示出紧张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槐花移民传说中移民的苦难不仅来自流离失所的隐忧,也可能是民族关系变化的反映。所以传说中的解手、背着手、脚趾甲复制、人兽联姻、王子扫北、箭道划界等情节,都可能是族群关系的隐喻。到清末民初,出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当下,地方士绅重构槐花传说,使其从中原汉人的故乡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此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人心,为民族认同的形成奠定民间基础。

如今,山西洪洞的槐树已成为海内外不同祖籍移民家园的象征。人们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槐树迁徙的传说,让这片土地成为游子的故乡;愿那棵大槐树深深扎根在中国人心中。

作者简介:赖婷,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相关文章